德国产学研互动经验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2016-10-21 17:53姜波程国建张伟秦海峰
今日财富 2016年6期
关键词:内涵建设双师型实践教学

姜波 程国建 张伟 秦海峰

摘要:德国应用科技大学(Applied Science & Technology University -- ASTU)属于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我国当前转型发展的ASTU教育极为相似。研究德国ASTU的实践教学模式,学习其先进办学理念,对于当前我国ASTU院校的转型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影响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良性互动的原因,接着介绍了德国ASTU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以及德国ASTU对我国ASTU转型发展的启示,随后提出了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最后介绍了西安培华学院中兴电信学院产学研内涵建设与发展的目标远景。

关键词:产学研模式;实践教学;“双师型”教师;内涵建设

应用科技大学(ASTU)是继传统大学之后的一种新的大学类型,是吸收某种职业教育的特质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技术大学的教育类型。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具有学费便宜、就业率高等特点。ASTU是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德国各种类型的高等院校共有390余所,其中ASTU有224所,占德国高校总数的57.44%。ASTU的办学理念是“为职业实践而进行科学教育”,在本质和内涵上是一种面向应用、面向实际的高等工程技术教育,其任务旨在培养实际生产部门需要的高级技术型、应用型职业人才。结合我国国情和高校特点,我国面临转型发展的ASTU有四层含义:(1)办学理念强调实践和职业导向;(2)实施产教融合、灵活有序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3)参与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师生深度参与企业的科研与创新创业活动;(4)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引企入校,使学校的技术教育和硬件装备应用达到本区域、本行业的先进水平。在此方面,德国ASTU可给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及借鉴作用。

一、影响高校产学研良性互动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层面缺乏相关的法律及制度保障

产学研良性互动需要相关法律政策的支持,应明确规定双方的职责和义务以及对企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责任,还需要各级政府、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包括教育、财政、税务等各行政部门的共同参与。只有统筹协调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经费保障、督导评估等工作,才能更好地促进和保障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顺利进行。当前各地区尽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但多是形式上的构成,在实际中发挥作用的很少,甚至没有相关的组织活动。各部门之间很少沟通,制定的政策和法规互不衔接,阻碍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深入开展。

(二)学校参与程度不高

高校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办学理念、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学生就业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在教学管理中,高校为了适应企业的需求,将学期进行调整以适应企业的工期、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行业的发展、构建企业参与的教学组织管理系统,设置专门的机构,保证合作中双方的沟通与联系、将实验实训基地搬到企业中,给学生以真实的企业环境等等。在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探索初期,一些高校自身为企业提供资源的能力不足,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够,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机会和资源,维持合作关系,做出了较大的妥协,使产学研合作教育项目的内容简单、工期长、相应的管理跟不上,学生成为企业廉价的劳动力,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双方的合作关系失去进一步发展的意义。

(三)企业层面积极性不高

在政府层面干预和协调机制缺失的状态下,有相当数量的企业认为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得不偿失,因而合作积极性不高,多数合作深度不够。甚至有些企业认为与高校合作,受益最大的是高校和学生本人,而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是近似公益性的行为,并且参与合作会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短期看来企业方的收益并不大,有的甚至付出大于收益,因而表现为对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并不积极主动。

二、德国ASTU产学研模式的特点

(一)企业主导的实践教学以及产学研的良性互动

德国ASTU的人才培养实行“双元制”模式。“双元制”是一种校企分工合作,但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以实践为主的职业教育模式,学生在学校课堂里接受文化與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在企业中接受职业技能培训。ASTU非常注重实践教学,其实践教学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企业的主导地位。在德国,企业绝不仅仅是学生的实习场地,而是在整个职业教育中发挥主导与核心作用的培训主体。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企业提供实习岗位,视接受和指导ASTU的学生实习培训为己任,并把这种校企合作看作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2)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企业发挥着主导作用,实际上是按照企业岗位来培养所需要的职工。学生在企业以生产性劳动的形式进行实践操作培训,接触到企业当前使用的设备与技术,直观了解企业的情况与需求,并能获得企业教师的现场指导,其实践成绩也主要由企业来负责考核。(3)实践教学中科研的选题全部源自企业需求和为企业服务。ASTU在科研上的一个主要特点之一就是产学研紧密结合,通过解决企业在产品开发、工艺改革与技术攻关上的难题,为企业提供直接服务。ASTU非常重视来自于企业界的实际课题,通过对这些课题的研究可实现与专业教学的密切结合,确保教学的应用性和实效性。

(二)面向就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德国ASTU的课程根据其培养目标而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都面向职业和实践。从实际效果出发,企业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ASTU的教学有鲜明的实践导向,不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抽象性,不把过多的时间用于原理的推导和分析,而是强调科学知识和方法如何应用于实际生产。ASTU认为一个训练有素的工程师除了掌握必要的技术专业知识外,还应该懂得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基于此,不少ASTU还设置了“双元制”专业,与企业合作培养工程师,ASTU还根据就业体系的需求变化及企业的发展趋势,不断调整课程体系。ASTU的学习地点除了在校内,企业也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学习之处。在企业中学习是ASTU学习整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大型企业一般都设有实训的生产岗位和企业培训中心,中小型企业则提供实际生产岗位,为实践教学提供切实可靠的保障。在实习期间,企业有专门的辅导教师指导、考核和评定学生的实习工作,并在实习结束后写出实习鉴定,学生则要完成一份实习报告。企业参与教学还体现在把师傅、技工引入课堂,定期聘用他们来讲课,并参与对学生的考核。

(三)具有深厚实践背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ASTU师资队伍的最大特点是大量的“双师型”教师。ASTU的教授必须是“双师型”教授,同时具备教师素质和工程师素质,强调学术与实践的统一。学术性要求是:(1)综合大学相应专业毕业;(2)具有相应专业的博士学位,有较强的科研能力;(3)有2年以上的教学或培训经历并通过国家统一考试。实践性要求是:有5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一般要求有2年以上担任部门经理及以上职位。这样的教授不仅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很强,而且实践教学经验丰富。ASTU还拥有一支庞大的兼职教师队伍,所占比例高达60%以上,主要是有经验的管理专家或企业工程师。他们来自企业,能够把最新的生产技术与行业发展趋势带给学生,其实践经验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起到了专职教师所不具备的作用。

(四)较为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

在德国,企业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既是履行相关法律义务的表现,也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德国职业教育的法律与制度比较完备,为企业参与ASTU的实践教学提供了相当有力的支持与保障。如1969年颁布、2006年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是最基本的职业教育法令,此外还出台了《职业教育促进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企业基本法》《培训员资格条例》《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等一系列比较具体完善的、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配套法律法规,从各方面对职业教育做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规范要求。在国家政策法律的规范引导下,企业积极参与ASTU的实践教学也有着坚实的社会基础。企业参与ASTU的实践教学,能够获得国家的经费补贴与税务优惠。德国法律明确规定,所有企业都要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额的职业教育基金,然后国家把这些经费按比例返还给培训企业,非培训企业不能得到培训基金补贴。因此,尽管德国企业要承担不少培训经费,但企业开展培训还是有利可图的,既可获得较为低廉的劳动力,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又储备培训了本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这种利益机制,使企业自觉将接受与指导ASTU学生的实习培训视为己任,积极投身ASTU的实践教学。

(五)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的互补及职业导向

教学内容根据需要而定,课程体系注重实践性。在课程设置上,实行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专业教育。ASTU广泛引入模块课程,根据就业需求变化及企业的发展趋势,不断调整课程体系,加强有关知识与技能的融合,其课程体系分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方向基础课程共三大模块,其中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课时数所占比例较高,整个课程结构呈现出分段进行、逐步深入、由宽泛向专深渐进的动态特征。在教学内容上,根据实际需要而定,没有固定教材。ASTU的教学不注重学科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原理分析,而更强调科学知识与方法在企业中的实践应用。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变化来组织与选择教学内容,自编讲义,自定进度。ASTU广泛采用“项目教学法”,教授集体备课,精心设计各种实验和实践项目,根据项目确定所开设的课程、教学内容和训练计划。这些项目而很广,但都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相关,突出技术应用性。项目教学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起参谋、引导作用。ASTU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往往来自工程实践,并要求在企业里完成。企业教师作为学生的第一导师,学校教师作为第二导师,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对学生的论文进行审核与评定。ASTU采取宽进严出的管理方法,对毕业设计的要求很严,淘汰率在30%以上。高淘汰率虽然造成有限教学资源的浪费,但却十分有效地保证了教学质量。

三、德国ASTU的实践教学对我国ASTU转型发展的启示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国家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应用技术人才。为此,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ASTU转型,举办ASTU教育,培养高级工程师、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我国ASTU院校的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与德国ASTU极为类似,借鉴德国ASTU的办学理念与实践教学模式,结合自身特色與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应该是我国ASTU院校办出特色与水平的一条重要路径。德国ASTU的实践教学给予我们ASTU转型发展的启示有以下几点:

(一)明确ASTU培养目标

德国ASTU的实践教学,尤其是在校企合作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我国ASTU教育在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与德国ASTU颇为类似,应该学习借鉴德国ASTU的成功经验,探索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ASTU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将企业对技术、能力等职业要求融入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职业人才。我国应该把ASTU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的类型发展,其地位和学术型大学应该平等,只是培养目标有所不同。ASTU的培养目标是“面对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技术性人才“。这种人才掌握必要的基础学科知识,并能够系统的应用学科知识进行工程、产品的设计,具有应用技术推广、集成开发、技术管理与技术操作的能力。

(二)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德国ASTU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开展实践教学没有“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是不行的。因为“双师型”教师既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历,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效的起到主导作用,更适合专业技术应用性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我国ASTU具有工程背景与实践创新能力的教师缺乏,这是直接导致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原因之一。实践教学改革对教师具有极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主要的是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能长期地与企业在各个领域开展合作。我国ASTU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师资队伍非常紧缺。有些教师虽然有企业背景,但没有或很少有参与大型工程建设的经历,对教学项目的设计、项目团队的组织与运作缺乏经验,难以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这对于我们实践教学改革是个挑战。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培训与指导;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教师与企业产研合作。另外,聘用一定的具有企业背景的兼职教师来校任教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三)采纳“双元制”构建ASTU实践教学体系

德国ASTU强调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采用“双元制”的培养模式,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学生在企业进行经常性的实践和技能培训,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产或工程实践中去,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专业对口、学以致用,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就业保障。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德国ASTU的成功经验,加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加强学生、教师和企业的交流,并将企业在技能、技术、能力等要求不断融入到实践教学环节,实现校企双赢。我国ASTU实践教学属于最薄弱的环节。首先,实践课程建设得不到重视;实践教学课时偏少,内容陈旧,更新慢;在课程安排上,基础性、验证性的实验偏多,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偏少;其次,高校对实践教学方法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创新,实验实训环节安排方式落后,探究式、研究性教学方法没得到很好的应用,学生难以发挥学习的主动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实现应用型人才质量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以及《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对于我国ASTU改革试点而言,实践教学及创业创新体系的构建是直接关系到能否真正实现转型的关键。

(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德国ASTU的经验表明,实践教学需要一支既懂理论技术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与德国ASTU相比较,我国ASTU院校的教师队伍存在如下突出的问题:(1)教授聘任条件差距大,有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太少;(2)来自企业界的兼职教师太少;(3)技工出身的实训教师太少。从目前师资力量的情况来看,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只能采取渐进的方式逐步达到要求,并且必须出台相配套的管理制度与激励机制。打造“双师型”ASTU教师队伍要力求做到:(1)建立教师准入标准。准入标准要包含对学历与实践经验的双重要求。(2)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在教授评定条件上,应注重实践教学经历,引导教师重视企业实践经验,不能简单地把科研论文作为职称晋升唯一的评审标准。教师在企业产品研发、科技创新中申请了专利技术或者有突出贡献,也应当成为职称评审的重要标准。学校首先应立足自身去培养“双师型”教师,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进修培训、项目研究开发与实践锻炼。学校还可以采取分类设岗、顶岗实习、发放生活补贴等倾斜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到企业生产一线参加实践锻炼,并对在企业产品开发、生产活动中有突出成绩的教师进行奖励。(3)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水平的兼职教师。学校要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骨干和管理专家到学校兼职任教,通过设立特聘教授岗位,明确专项经费,解决子女就业等诸多方式,吸引企业高水平高技能人才来为学校服务。

四、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政府层面应该积极地为重点扶持的企业牵线搭桥,引导企业为高校提供急需的资源,加大对高校的投入力度。从专业、规模、资源的需求以及人才培养的数量等方面综合考虑,增强高校对企业的吸引力和整合资源的能力,逐步优化校企之间的资源结构,从而推动高校与企业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使高校与企业形成良性互动、特色鲜明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相关部门应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服务机构,搭建合作平台,通过行政手段培育和扶植产学研合作教育服务机构,依据专门服务机构掌握大量准确的信息,把众多的企业与高校链接起来,促进企业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联盟,加快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校企层面应该积极鼓励、引导各高校加强自身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目标,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督促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素质提高。可定期组织相关部门按行业召开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经验交流,由企业作“主角”,高校参与,不断调整人才的培养模式,使其不断完善、切实解决合作中双方出现的问题

(二)理顺关系是产学研良性互动的前期

转型发展的ASTU应加强自身的资源整合能力,提升资源转化和利用能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未来的生存压力对高校的内涵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企业进行深入的合作是高校增强办学实力的有效途径。企业生产经验的知识和技术的有效转化、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企业管理经验以及文化理念对高校的影响有利于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提升。高校应通过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创新教学方法、编写教材、互派师资等方法,及时调整和吸收共生资源,并将其迅速转化为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品牌内容,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在转型发展的高校内部建立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机制,及时反馈把握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动态发展过程。高校与行业、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双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种保障机制。从合作的组织机构看,高校与企业合作,应建立有企业参与的专业委员会等合作组织机构,制定有效的制度、确定活动时间和内容,以确保企业更多地参与人才培养,双方的信息通畅。一方面保证双方在合作中能够根据具体的专业和合作目的进行职责和权力的划分以及具体实施,使技术、产品更新对人才技能的要求及时地反馈到人才培養过程中;另一方面能够使双方更容易建立并保持稳定的相互信任关系,企业较多地参与指导教学设计、教学改革、教学监控体系的建立与评价标准的制定,共同制定关于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科研、师资、教材等管理的基础文件,以确保较高的合作成效且对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评价以及实训基地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三)完善政策法规及加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

德国ASTU的经验表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并发挥主导作用,需要在国家层而出台必要的制度与组织保障。政府应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激励机制,积极支持企业参与ASTU院校的实践教学。政府通过出台相关配套性的法律法规,构建具备刚性制约力的法律保障机制,将企业参与ASTU院校的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在此可借鉴德国ASTU的相关做法,要求企业每年缴纳一定数额的教育培训基金,由国家统一进行分配,并制定一套严格的资金申请与分配制度。接收学生实习的企业可获得相应的培训基金,尤其是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获得的补助应更多。此外,还可以通过宣传表彰、减免税额或享受其他优惠政策的方式,为企业积极参与ASTU院校的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与社会基础。

德国ASTU定位非常明确,其任务旨在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最佳途径就是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德国ASTU非常注重实践教学,与企业联系十分紧密,企业的主导地位是其实践教学模式的显著特点,企业绝不只是学生的实习场所,而是在职业教育的整个办学过程中起着主导和核心作用的培训主体。而这恰恰是我国ASTU教育发展中的“瓶颈“问题。ASTU教育属于较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其任务是培养实际生产与生活部门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因此,ASTU院校也要明确办学定位,积极对接地方优势行业企业,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之路,与企业共建集技术开发、项目研发、人才培养于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发展平台。企业通过合作平台开展项目研发与产品加工,教师通过合作平台进行科学研究与技术孵化,学生通过合作平台开展工程实习与毕业设计。学生通过对这样的实际项目研发,带着问题学习、思考、分析,既能培养研究创新意识,又能在实践中锻炼动手操作能力。

五、西安培华学院中兴电信学院产学研内涵建设与发展

为实现ASTU转型发展,西安培华学院中兴电信学院制定了新的“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其总目标是以国家“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办好本科工程技术应用型大学的要求,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内涵建设,显著提升培养质量,计划用五年时间建成“特色学院”,进而建成1-2个特色专业,并争取获得专业硕士研究生授予权。主要发展目标包括:

(一)构建特色学院

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构成了与国家新兴信息产业直接对接的专业集群,其特点是新技术发展迅速,应用领域宽泛,是国家和陕西省新兴支柱产业,结合学院与中兴通讯校企合作的优势,精心设定各个专业方向,并使课程模块化,做到与职业标准对接,注重专业特色,面向信息产业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学院,使其成为培华转型发展的示范学院和支柱学院。

(二)开放办学与深化校企合作

进一步加深与产业协会(行业学术团体)合作,了解和掌握行业发展新趋势,进入行业“主渠道”,鼓励支持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行业(学术)团体,将信息产业前沿技术引入教学内容,聘请行业高层次(领军人物)作为学院对应专业的学术与技术顾问,构建新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深化与中兴通信合作,每个专业再与西安地区1-2家知名企业建立战略协作关系,作为专业人才实践教学基地与青年教师实践锻炼基地。

(三) 打造一支實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学科研团队”

根据学院专业发展的需要,每个青年教师明确一个专业方向,加入一个科研团队,“结一个企业对子,拜一个企业师傅”。做到教学科研有方向,实战实训有项目,刻苦钻研有成果,个人发展有平台,职业进步有台阶,到2018年实现专业教师全员“双师”化。

(四)专业建设攀登计划

专业建设攀登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集全校全院之力争取1-2个专业硕士授予权。专业硕士点建设过程本身是对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对科研团队建设也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借此也可推动校企合作及创新培养模式,使之成为专业特色建设的助推器。陕西省将西安培华学院列入“转型发展示范学校”,顺势而上,借势发力,争取成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一批中年教师成为“硕导”,势必增强培华学院的发展竞争力,也会成为进入“高水平”新建本科院校的“标志性”成果。为此,目前的主要任务包括:引进和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积累和创造一批教学科研成果,建设好几个联合培养基地。

总之,德国ASTU的办学理念是“为职业实践而进行科学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相当明确,即不在于使学生掌握深奥、系统的理论知识,而在于能运用理论科学方法,解决企业生产与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成为具有实践应用能力的职业人才。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其他教育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德国ASTU强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而目前我国ASTU院校的实践教学还相当薄弱,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偏少,内容落后,多为基础性、验证性的实验,带有设计性、创新性、综合性的实验较少,学生难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为此,需要借鉴德国ASTU的实践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加强实践教学的内涵建设,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产学研良性互动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要求就是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发挥政府部门协调引导作用、理顺各相关方的关系、完善政策法规及加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1] 刘洁.产学研合作教育良性发展的对策与建议[J].中国高校科技,2014,(10).

[2] 于伟.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实践教学对我国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的启示[J].科技视界,2013,(11).

[3] 陈裕先.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实践教学模式及其对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05).

[4] 朱爱华.高职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学理论,2014,(04).

[5] 王健.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4,(12).

[6] 高明.高职院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12).

猜你喜欢
内涵建设双师型实践教学
“四四模式”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内涵建设
论地方工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引智工作机制建设研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