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俊华
一、更新观念
政治课中学生的消极应付,是一种缺乏主体意识的表现。如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诱发学生的内驱力,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须更新传统教学中的固有观念。
1、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要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挖掘其潜能,树立以人为本的主体观。为此,教师应特别注意克服下列观念与做法:一是无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上自导自演,把学生纯粹当作“观众”。二是教师只重视对学生现状的评价,忽视学生潜在发展的可能性。由于教师的漠视,导致学生丧失发掘自身潜能的积极心态。三是无视学生的差异性。教师习惯于按统一的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和要求学生,不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这也不利于学生积极心态的形成。
2、民主平等的教学观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互动过程。作为教师,必须摈弃主宰一切的观念,树立民主平等的教学观。教师要热爱、尊重、理解、宽容学生,努力创设民主、积极、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教师可亲、可敬、可信的魅力,从而勇于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感受教师热切的希望,从而体验成功的愉悦。在任何情况下教师不可羞辱学生,更不得体罚学生。
3、惜时高效的时间效益观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已听懂了,可教师还在反反复复地讲;学生已学会了,可教师还要求其不厌其烦地练;可说可不说的话,教师还在津津有味地说,甚至拖堂占用学生课外时间等。这种“少、慢、差、费”的现象只能导致学生消极应付。这一做法本身说明教师未能重视时间的价值。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求教师具备“经济”头脑,树立时间效益观。应走“内部挖潜”的内涵发展之路,培养学生上政治课的积极性。
二、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教学实践证明,兴趣能有效地使学生处于活跃、兴奋状态,强化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
好奇心是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来源。在正式讲授内容之前,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认知兴趣,产生求知的强大动力。其实质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欲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通过设疑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学生的注意、记忆和思维等心理过程凝聚到教学内容上,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言语提示和活动暗示是创设问题情境的两种主要方式。言语提示是指结合实例用语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活动暗示是指通过做实验或演小品来引出问题。不管以何种方式创设情境,都必须注意:一是问题要小而具体;二是问题要新颖有趣;三是问题要有启发性;四是问题要有适当难度。
2、形式活泼多样,激励参与。
初中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弱,如果课堂气氛过于沉闷,学生就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使课堂形式多样化。让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参与到课堂中来。创设活泼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主要从两方面人手,一是课型多样化,二是教学手段多样化。从课型來说,有讨论式、谈心式、辩论式、演讲、活动等方式。在教学手段方面,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媒体,如:电视录相、录音、投影、计算机多媒体等。具体采用哪种课型和教学手段应视具体教学内容而定。
3、创设情感氛围,激励情趣。
传统的“你講我听”的教学方式堵塞了师生之间互相沟通的渠道,导致情感上的对立。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不少学生厌上政治课。要改变这一局面,教师必须变“操纵者”为“组织者”,变“命令者”为“诱导者”,变“手握真理的知识权威”为“帮助学生成长的知心朋友”,允许学生问的相互交流和采取民主的师生间双向探讨型教学,创设平等、互助、互爱、和谐的氛围。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正确的情感目标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可亲可敬的长者,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富有情感的引导,注意运用激励性的文明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让学生真正敢说,想说,有话可说,从而产生师生心灵上的共鸣,激发出学生学习的情趣、乐趣,使教学达到最佳状态。
三、更新评价方式
传统教学的评价只重结果,只有最后成绩的评判。这显然是过于片面,还有较大偶然性,难以起到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不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作用让政治课出彩,把握评价的方向性、科学性和可行性。方向性指教育评价要对教育活动起指导方向的作用;科学性是指评价要符合实际,符合规律而不主观臆断;可行性是指能被学生接受,增强信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评价语言可激励学生的信心,提高其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我们只要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注重艺术,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使政治课教学形成一个磁场,就能深深地吸引学生,让政治课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