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欢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应试教育已促成了社会各方面人才发展的不平衡,把考试的成功等同于教育的成功,只抓住少数而失去了多数学生,只抓片面而忽视了全面发展,甚至以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为代价,素质教育其目的是回归教育的本质,力求教育发展人的功能。现代教育模式掀起了由“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转化的浪潮,一张试卷已不再成为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标准,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现代化教育模式不单纯地要求学生获取知识和存储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获取知识效率的提高,更精,更系统、更科学的传授知识的同时倍加重视能力、素质的提高,最终达到生存能力、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并举,这才是新课程理念下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
二、主体与客体的认识转变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一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权威性的教学造就了驯服的而不是创造性的学生,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本身,在任何一堂课中,学生应由:“接受式”学习演化成“探究式”学习,易于让学生向已形成的规律定式挑战、验证,解放学生思想,活跃大脑,让其独立思考,大胆想象,探究創新、实践,教师已不再是纯粹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教学隋景创设者,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去取代教师的思维结果,死记硬背的答案和结论已不再是学习目标,教师运用恰当的感知材料,贴切的问题情境,合理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思维,挖掘潜力,使其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实践与创新,最大限度发挥个性特长,使传统的讲堂真正地变为学堂,学生才是我们教学的主体。
三、课堂教学方法的转变
著名心理学家希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习内容的兴趣。”兴趣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兴致勃勃地去学习,如果使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本人就此浅谈以下几方面。
1、融洽的师生关系
课堂是师生情感交流的重要场所,没有爱便没有教育,营造温馨和谐、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尊重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成为每一位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生活中的益友,和学生共同追求与探索,从而最大限度获得教学实效。
2、允许差异存在,允许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由于基础、生理发育、思维能力与方向的不同,考虑问题千差万别,性格也各种各样,传统教学只凭借一张试卷来对学生做定论的基调已不复存在,教师应学会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各自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敢于提问,勇于争辩,勇于创新,在他们的观点做法中,教师给予尊重,并及时点拨引导,让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求异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3、多元化教学目标
(1)德育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在引导学生学知识的同时要充分地挖掘教材和生活中所蕴含的德育素材,从而使辨别是非能力和判断能力较弱的青少年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的基础。
(2)创新教育
为学生提供和创设一些难度稍大的课题,讓学生独立或合作中完成,从而培养其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知识之间是相互融合的,没有一种科学可以独立存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自己所从事学科的教学知识,而且要熟悉其他学科与本学科的结合与运用,对于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在他们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无所不知的,教师知识的全面会更好地树立在学生心中的形象,相反就会折损学科间的融合,在教学中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教学只注重于理论的理解,太过局限于书本结果,教出来的学生头脑僵化,只会接受,缺乏创新能力与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过去只注重口头化,如何真正的实行有效结合,也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课题。
四、优化教学评价
评价的功能与教育目标是一致的,教学活动要求新的评价观念和方式,反对通过量化阶段对学生进行分类的评价方式,注重形成性评价,评价重点不在于学习成果和获得的知识、能力水平,而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的情感、态度、探究愿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对学生的学习性评价不是在教学活动结束以后的总结性评价,而是学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一是确定教学目标,就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优化教学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也不再单一化,会促进学生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化教育,我们是多元化的社会当然就需要培养出多方面的人才,让学生在教育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充满快乐,充满激情的学习氛围中,不知不觉的获得知识与发展,形成内在素质,成为终生的品行。社会在发展,陈旧的观念必然被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观念所代替,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不断地反思,才能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开创一片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