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前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思维以及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及应用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教好和如何让学生学好小学信息技术课已成为了广大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下面就此谈谈笔者的几点思考。
一、明确任务,确定评价方式。
在小学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我认为主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爱好和意识。在知识和技能方面,让学生做到“了解和初步掌握”,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初步掌握常用软件的操作使用。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弄清对象,探索教学模式。
小学信息技术课面对的是小学生,是一个从师学习的人,是我们教育研究的对象,所以在教育双边活动过程中,学生必然处于受教育的地位。但学生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和接受教训的“听话机”,而是活生生的社会的人,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主体,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主人。小学生在教学的影响下,有意注意正在开始发展,而无意注意还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意的、稳定的注意始终是儿童学好知识的必要条件。一般儿童总是按照形状、颜色、声音和形象来思维,因此,在教学上要注意变抽象为具体,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通过对学习对象特点的分析,我认为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应该以“创设情境—一协作操作—会话商讨——意义建构”为主线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小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我们可以在开课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小学生没有很强的克制能力,无意注意大于有意注意,天生好动,而且小学信息技术课本身的特点是操作性强,因此我们可以在讲授新知識时给予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操作,去探索,去发现问题,去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熟悉各个软件窗口的操作,通过商讨后,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刚才操作的步骤和出现的现象,形成了“协作操作、会话商讨”这一教学模块;计算机的知识性、概念性、科学性、严密性、准确性都比较强,专业名词要求规范,因此,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意义的建构”。
三、分析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如深圳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程,对小学信息技术所选内容进行分析。小学教材共分为八册,概括起来为六大模块:①信息技术初步(包括计算机、键盘、鼠标等的认识和应用);②操作系统简单介绍(包括Windows、汉字输入的基本操作);③用计算机画画(包括Windows中画图工具的制作);④用计算机作文(包括写字板和Word软件的基本操作);⑤网络的简单应用(包括Internet基本知识和网上浏览);⑥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主要是PowerPoint的简单运用)。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我们意识到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尤其是在小学阶段,主要是运用计算机,而不是学计算机,与其它学科或活动整合在一起,其综合性非常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学生的实践和操作放在首位。在教学方法上更是要有大的改革,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自如、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因此在教法上就不能套用传统学科的教法——“先讲后练,或只讲不练”。我认为在教法上应该注重“理论——观摩——操作”三个环节有机灵活地结合,打破单调的理论与观摩、操作分离的教学法,而且这三个环节的顺序和过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或筛选其中的环节。例如,在讲如何开机和关机时,应该是“理论——观摩——操作”,此过程是使学生先明白了开机、关机的顺序,再仔细观察老师的正确操作,最后才是自己操作练习,因为这个技能操作顺序出错,可能带来损失。而在教学画圖、Word等软件或网上浏览时,可以用“观摩操作一一总结理论”或“探索性操作——理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以及主动去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精神,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经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知识虽然不难,但要上好这一门课并不容易,必须认真地分析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研究教学对象,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