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家英
摘 要: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强调生活的外延即为语文的外延。语文教材是生活的真实反映,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逐渐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生活化;语文情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7D-0039-01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尝试,让学生走入生活,触摸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源泉。下面笔者就谈谈如何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源泉。
一、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
语文与生活是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通过文字反映生活,反过来为生活服务的一种工具。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语文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天然源泉。
(一) 语文教材是对我们生活的真实反映
鲁迅的《藤野先生》记录了一代文豪在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经历,让人感慨;《火烧云》让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对于我们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而《敬畏自然》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极为沉重的当代生存难题;《董存瑞炸碉堡》让我们理解了一个战争年代革命战士的坚定信念……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世沧桑,世态变迁,都能从语文课本里找到历史的足迹。
(二)贴近生活实际,组织好语文教学
语文源自生活,是对生活的真实写照。因此,语文教学要和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做生活的主人。
1.要善于引导学生说、写课余生活,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例如,这次在三年级语文第一次的写作训练中,笔者让学生们说说自己在课余时间喜欢什么活动,大家谈得十分热烈,有的说在课余时间喜欢打羽毛球、踢足球、跳舞等,从这些活动中学生还说自己有不小的收获。因此,只要我们的教学贴近生活,学生就有说不完的话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让学生完成了写作。
2.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还应特别注意观察、了解学生当下的生活,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生活的引路人。如教师在了解学生生活的基础上可组织学生观看教育影片,让他们对同龄人的某些特殊行为发表观点。
3.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尤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激发学生对课外读物的兴趣。对于课外读物的兴趣,意义不仅仅在于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还在于提升开拓他们的视野。山区里的孩子不能与城里的孩子相比,因此他们除了在课本上学习知识,还应该让他们在课外读物中了解世界,增加知识面,促进全面发展。
4.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把课文描绘的客观事物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如我们可以将课文改编成话剧、小故事,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这样,在课堂上学生不仅不会感到枯燥,还会觉得语文学习原来这么好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不仅对课文内容更加熟悉,还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这样就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起来,学生越来越喜欢语文。
二、 构建生活化的语文学习环境
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六大解放”,即眼、脑、手、嘴、时间以及空间的解放。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广泛的教育资源,以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为背景,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们更细心地观察,大胆地想,自由地说,更好地实践。
(一) 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培养和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社会活动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主阵地。学生在与人交往、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充满积极性。学生在生活中要敢于说话、乐于说话,也要善于说话,在这个过程中,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提高。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平时要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说话习惯,如说话要完整、连贯;尽量不要使用方言,而是尽量使用普通话;说话时要自然、大方、有礼貌等。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语文。
(二) 把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中
课文《灰雀》中,列宁十分喜爱灰雀,就在列宁有一天散步时,突然发现灰雀不见了,这时他看见一个小男孩站在树下,就问小男孩有没有看见灰雀,而不是直接问是不是小男孩把灰雀捉走了,在列宁与小男孩的一系列对话中,小男孩将灰雀放回了大自然,从中我们可以教育孩子不要伤害小动物,也可以让他们学习到列宁对孩子的尊重。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列宁,你会怎么问小男孩呢?这样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获得相似的体验和真实的感受。
(三) 搭建学生生活舞台,提升语文学习运用能力
调查显示,学生课外阅读量平均要超过课堂阅读量2倍多。语文学习应该包括课内和课外两方面。学校作为学生課外生活的重要舞台,经常会举办文娱活动、体育比赛、手工制作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我们要抓住契机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广阔的天地。如学校举办田径运动会,就可以让学生写一写为队友加油的稿子。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语文知识,这样就把语文学习辐射到各个方面,学生能从中学到很多知识。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生活中处处是语文,语文处处是生活。让生活变成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吧,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感受生活,体味人生,让语文与生活双赢,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张国生.“大语文教育”20年[J].中学语文教学,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