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艳宾
摘 要: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要教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教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
關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动参与;悦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7D-0036-01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即教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教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教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对于低年级阅读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其目标的第一条,强调在“悦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教学相长,走进生活,树立大语文观。创设多种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以激发阅读兴趣。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进行的一点小小的改变,使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一、书声琅琅——“会读了”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读是综合分析,体现了语文的学习特点。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兴趣点易转移,加上课前预习朗读不到位、教学中朗读指导不到位,低年级小学生常有盲目读书、不愿开口读书、假读书(就是嘴好像是在读,其实没有读出声、也没思考)的现象,也会出现唱读、读得无精打采、有气无力的现象。因此,读书的形式要尽量多样化,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对读书保持兴趣,读出实效。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一株紫丁香》时,笔者以读为主线,引领学生感受诗意之美、情意之浓。采用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深入文本,联系生活经历,把文章中的真情融入自己的生活,做到情从心发,言为心声。正确地引导学生体会词句的意思,以读悟情。
在指导读第一节时,笔者先化静为动,让学生们表演“踮起脚尖儿”,他们“蹑手蹑脚”的,接着学生们悄悄地小声地读,透露出他们对诗句的理解,表达出他们对老师深情的爱。在指导朗读第二节时,让学生从心底亲切地呼唤“老师,老师”,抓住“夜夜”这个词表达学生对老师深深的爱,学生朗读极其深情。在理解“让花香飘进老师的梦里”时,笔者启发学生想象,老师又香又甜的梦里会梦到什么,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表达了师生之间的互爱之情。
最后在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的过程中,学生受到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情感熏陶,体会了诗歌语言的特点及语文知识押韵,培养了良好的语感。
二、沾沾自喜——“会用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小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受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真地细读课文,读活课文,从课文中感受多种语言的风格,用自己语言的个性揣摩课文的精彩之处。
三、笑语盈盈——“太有趣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和生活的有机整合,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联系”。“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赞科夫语),课堂便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乐园,把生活世界引进课堂,是课堂教学应追求的。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喜欢游戏、表演,他们最感兴趣的是与他们生活相关的熟悉的人、事、物,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充满乐趣的学习过程,不大注意学习内容和结果。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笔者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巧妙地运用“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图画再现情境”“诵读表现情境”等方法,让学生模仿课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诵读课文内容,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也能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进化。
如一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都是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情节生动,语言富有童趣,适合儿童表演。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时,笔者把表演安排在有感情的对话以后。在练读好小白兔、小灰兔和老山羊的对话后,请读得好的小朋友上台分角色演一演。演后,对照“剧本”(课文),评一评,哪里演得特别好?哪里需要改进?笔者扮小记者,采访表演的同学:刚才老山羊送白菜给小白兔和小灰兔时,他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表现?为什么?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当别人送你东西时该怎么做,学生体会了情感,对课文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潜移默化地陶冶了情操。
总之,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多种感官,使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巧妙创设“音乐渲染”“图画再现”“表演体会”“诵读表现”等情境,借助课文插图、实物、音像、道具、课件,创设让学生多种感官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在“活”和“悦”二字上做文章,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表达、质疑,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尽情地体验,快乐地阅读,使学生们在喜闻乐见、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保持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祖琴.小学教学新课程教学设计[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