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
一、夏季常见病的经络治疗
1.泄泻
大便溏薄者为泄,大便如水注为泻。泄泻一般指肠道疾病,夏季多见。夏季细菌容易繁殖,人们吃了不洁食物,造成湿热下注;也有过食冷饮,或者空调过冷过久,夜不盖毯护腹;还有的肾阳虚导致五更泻。
经络治疗可以健脾祛湿,温中散寒,或者扶正驱邪。取脾经、胃经,任脉为主。脾经取三阴交、阴陵泉、地机、大横;胃经取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丰隆、天枢、水道、归来;任脉取神阙、气海、关元、中极。督脉取命门。膀胱经取脾俞、胃俞、三焦俞、八髎。心包经取内关。
疗法以艾灸为主,辅以推拿、拔罐、热熨、电针和中成药(如藿香正气丸、四神丸、香连丸、异功散)等。
2.中暑
中暑乃夏季高温所致,头晕头痛、纳呆、高烧、恶心呕吐,甚至于昏迷倒地。
经络治疗宜以清热醒神,扶正止呕为主,先泻后补。泻法以刺血,刮痧为主。刺血取人中、中冲、耳尖。刮痧刮三条线:风池到肩井;大椎到肩井;大杼到膈俞。并以右手食、中指蘸刮痧油在患者颈部拧痧。
待温度退去后,可让患者静卧于床,保持空气清新,喝杯淡盐开水,艾灸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三阴交、中脘、神阙,轻按内关穴。
3.空调病
由于夏天气温较高,人们常在办公室或家中开冷空调,或者开电风扇。因为开得温度过低,时间过长,常易得空调病。经络治疗,穴位除阿是穴外,主取:任脉的中脘、上脘、下脘、巨阙、神阙、气海、关元、中极;胃经的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梁门、天枢;脾经的三阴交、阴陵泉、地机、大横;督脉的命门;膀胱经的背腰部各俞穴、八髎穴。
疗法以艾灸,走罐,刮痧为主,同时吃点生姜红
糖汤。
4.皮肤病
如果阴雨连绵,天气湿热,容易诱发皮肤病,使皮肤瘙痒,出现湿疹等。一般来说,上身痒,取大肠经的曲池;下身痒,取脾经的血海;全身痒,取督脉的大椎。以按摩、刺血、拔罐为主。有的湿疹患者还可以自己煎制中药擦洗:香樟木50克,苦参50克,明矾10克。如果是癣(真菌感染),可用鹅掌疯药粉或足光散泡洗患处。
二、冬病夏治治未病
中医主张“上工治未病”,而冬病夏治就是“上工治未病”的具体实践之一。冬病——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疾病,如支气管炎、哮喘、风湿病等。夏治——乘着夏天炎热之际,夏季阳气旺盛选择适当方法治疗。“春夏补阳,秋冬补阴。”中医认为,夏季对阳虚者使用助阳药,对内寒凝重者使用温里驱寒药,以及利用针灸、敷贴、远红外线、日光浴等方法,以发挥温阳驱寒、扶助正气,祛除病根的作用。冬病夏治,为秋冬储备阳气。阳气补足,则冬季不易被风寒湿邪所伤。
冬病夏治方法众多,这里介绍几种简单易操作的方法给各位读者。
1.脐贴
将某些中药研末后用姜汁调和贴在神阙(脐中)穴。
哮喘:麻黄3克,地龙10克,白芥子10克。
寒湿腹泻:吴茱萸10克,胡椒2克。
湿热腹泻:车前子10克,六一散3克。
自汗、盗汗、遗尿:五倍子10克,辰砂3克。
尿潴留:葱白10克,白胡椒3克。
肝硬化腹水:皮硝20克,肉桂3克。
乳房小叶增生:蒲公英10克,广木香5克,当归15克,白芷10克,薄荷5克,栀子10克,地丁10克,瓜蒌15克,黄芪10克,郁金10克。
痛经:肉桂3克,丁香3克。
带下:党参10克,五味子10克,炮附片10克,白术10克,补骨脂10克。
滑胎:黄芪10克,熟地15克。
2.敷贴
将中药处理后贴在相关穴位上。
咳嗽:将竹沥油、白芥子、地鳖虫各适量研磨为粉末,用姜汁调和后贴天突、膻中、肺俞、心俞、膏肓、大
椎穴。
哮喘:白芥子7克,延胡索7克,甘遂4克,细辛4克,研末后用姜汁调和,敷贴于心俞、肺俞、膈俞、大椎、定喘穴,培土生金。
肩周炎:葱汁、姜汁、蒜汁各150毫升,凤仙花叶50克,米醋150毫升,面粉30克,牛皮胶60克。先将葱、姜、蒜汁、凤仙花叶、米醋置于锅内煎熬,其浓汁加入牛皮胶及面粉,煎至膏状。敷贴阿是穴,每次4小时。
膝关节炎:透骨草30克,伸筋草30克,苏木20克,海桐皮20克,嫩桑枝15克,威灵仙15克,红花12克,鸡血藤12克,白芷12克,乳没药9克,川草乌9克,秦艽9克,当归9克。纱布包药,入锅,加水1000毫升,煎煮50分钟,泌汁,温敷患处。七天一个疗程。
冻疮:灸合谷、足三里、阿是穴。也可用辣椒水煎洗患处。
3.熏洗法
熏洗是先将中药煎煮,然后将其汁液倒入澡盆,外挂浴罩,患者坐在坚固的木头板凳上,先熏后洗。若嫌气闷,可以打开浴罩缝隙,透透空气,然后继续熏洗。有严重肺病和心脑疾病患者慎用。此法可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消肿止痛。适应证有风湿病,类风关,跌打损伤,坐骨神经痛,浑身冷痛,腰背痛。取当归尾、伸筋草、络石藤、西泽兰、鸡血藤、落得打、虎杖、羌活、独活、威灵仙各15克,红花、乳香、没药、地鳖虫、路路通、川芎、川乌、草乌各9克,入锅合煎后熏洗。
4.麦粒灸
麦粒灸是指三伏天将艾绒搓成麦粒大小的艾炷,放在特定的穴位上艾灸。用以治疗哮喘的方法。恩师金舒白教授是此法的领跑者。
初伏取穴大椎、肺俞;中伏取穴定喘、膏肓;末伏取穴陶道、风门。每伏相距10天。灸后注意消毒,并让患者吃鸡鱼之类发物,令疮口扩大。
总之,冬病夏治,充分体现了“上工治未病”的精神,有益于人类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