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静
(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并州路小学校)
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学具操作有效性的探究
张晓静
(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并州路小学校)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任何一个数学概念、法则、公式的产生都离不开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而小学生的认识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动作进行思维,靠直观感知获取知识。因此,要想解决学科性质与学生认识水平的矛盾,教学时教师就应调动学生手、眼、脑、口多种感官参与,相互配合,为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动手操作是解决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识水平之间的矛盾的重要手段,所以,加强实践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
动手实践作为对传统教学形式的一种补充,已被一线教师越来越广泛地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动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大胆实践的能力是当前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设“实践活动”课,这既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必然。
学具是动手实践课堂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低段教材中设计了大量便于学生进行操作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学具如用摆小棒、分花片、计数器等理解分与合、20以内的退位减法、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以及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等计算内容。
学具操作的方法之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被广泛采用,有其深刻的理论依据。
1.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小学数学虽然反映的是数学的最基础知识,但同样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即使一年级小学生所要掌握的最简单的数概念也是从许多具体的事物中概括出来的。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儿童思维的这种特点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构成矛盾,学具操作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
2.学具操作使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克鲁普斯卡娅认为,学校应当从儿童最年幼的时候开始就加强和发展外部感觉、视觉、听觉、触觉,等等,因为知觉的力量和多样性都取决于这些感觉的敏锐性、完善和发展程度。因此,必须让儿童有可能经常练习自己的外部感觉。由此可见,要发展和完善思维能力,首先意味着要发展和完善它的“根基”,即开动感觉和知觉的所有形式——首先是视觉、动觉、听觉进入积极活动。这就是学具操作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内容,而且能促使学生思维发展的理论依据。
3.学具操作的方法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活动,利用学具操作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他们在活动中动手操作,动口陈述操作过程,动脑思考新规律,总结新结论,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
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把学生的学具操作过程当成一种活跃课堂气氛的手段,流于形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出现了学具操作无目的和学具操作形式单一的现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要为学生创设和提供自主学习的条件和空间,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实践,使他们在实践中思维、探索、建构,锻炼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那么什么类型的课适合使用学具操作建构知识体系呢?如何使用学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实质性优化,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呢?在课堂上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引导他们通过学具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具,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数学知识对儿童来说是比较抽象、枯燥、难以理解的,因此,在学习时单靠教师和书本是不行的,要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探究发现知识,这对学生无论是掌握知识还是培养能力和个性都有着积极意义。
1.在研究中我们探索出了一些动手操作课的基本教学流程
(1)示范性操作:课前观察—尝试操作—教师演示—学生实践。
(2)应用性操作: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动手操作,形成结论—实践运用,解决问题—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3)启发式操作:课前准备—课堂探索—启发解难—发展思维。
(4)探究式操作:提出问题—提供时空,自主探究—评价反思,丰富体验。
2.在研究中我们找到了有关有效学具操作的模式
模式框架
3.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学具沟通帮助学生理解、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数量之间的关系,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逐步让他们从边摆学具、边讲算理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通过这次研究,教师上好操作课的意识强了,不只注重“量”,更注重对“质”的把握。课堂操作活动更具有针对性,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提高操作实效”的数学课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徐银燕.小学数学学习中学具使用有效性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编辑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