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性教学需再审视的几个问题

2016-10-14 14:49萧敏贤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预设目标过程

萧敏贤

【摘 要】 生成性教学是课堂改革的一个亮点,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不免出现了一些值得反思审视的问题。文章通过有效生成、生成与预设的关系、生成与引导的关系这3个问题,结合课堂教学实验,以及生成性教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审视探讨,以推动生成性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关 键 词】 生成;预设;引导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3年度广州市南沙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编号:2013044)的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7-0016-02

生成性教学是生成性思维视角下的教学形态。它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进展,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生成性教学的实施有利于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出现了教学任务不能完成、生成与预设如何平衡、生成性的课堂该如何引导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生成性教学重新进行审视。

一、怎样使生成变得更加有效

课堂上所有的生成都是有效的吗?显然不是!对于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教师必须机智地根据具体的内容、学生的特点、现场的情境、教学的风格等综合因素来确定课堂的生成是否有效,去伪存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对于目标的生成,课堂上子目标的生成要围绕教学的总目标。当课堂上出现生成偏离的时候,教师必须有效而巧妙地把生成引到不偏离整体教学目标的路线上来。当然这并不是“穿新鞋,走老路”,一心要把学生引到教师预设的“绿色通道”上来,但生成总得有一定的方向。因此,教师必须把握课堂教学目标。此外,对于目标的生成要适可而止,不可无限制地拔高,生成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认知水平。

对于教学内容的生成,要注意分析是不是有效信息,是否偏离了整体教学目标,避免出现将语文课上成地理课、生物课或思想政治课的现象。

对于教学过程的生成,要注意把握火候,要能像厨师做菜一样控制好课堂“温度”。对于一些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及行为缺乏预见或没有及时“扭转”造成的无效生成,教师要提高预见性,注意“扭转”时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等。对于一些因学生情绪过分高涨而造成的无效生成,教师应该及时调控。总之,该“放手”时必须要放得开,该“回归”时一定要回得来,避免出现课堂上的“虚假繁荣”。生成是思维碰撞所激起的火花,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间的深层次交流。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不但要有温度,更要有深度。

二、生成与预设的关系

生成性的课堂还需要预设吗?笔者在教学《鸿门宴》时,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其中的人物。由于先前没有预想好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所以也没有课前的适当引导。课堂上学生把原文改得面目全非,演项羽的学生最后竟然把头冠摘下来扔掉。整个表演的过程,全班都笑个不停,课堂热闹非凡。课后,笔者反思:“学生这节课到底收获了什么呢?”毋庸讳言,恐怕只是收获了“热闹”,头脑中却是一片空白。究其原因,教师在追求浮华中失去了方向。课堂教学不能没有目标,生成也同样不能没有目标。一节课,课前完全没有预设,让学生天马行空地生成“脚踏西瓜皮——溜到哪里是哪里”,这往往是无用的生成。

由此可见,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具有互补性。

预设与生成既然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那么预设时就不能不考虑生成的空间,在生成的过程中也不能只顾生成而不关注预设的目标。在预设时,教学设计不应是单维的、死板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具体应做到:①关注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预案,提高生成质量和水平;②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预设如果不以生成为导向,那么即使再充分的设计都可能没有价值,都可能导致课堂上无生成。

在生成性教学中,过程远比预设和计划生动、丰富,也必将出现更多的意外情况,教师的把握和调控成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应该做到:①对预设要胸有成竹,不能心中无数;②要顺水推舟,要自然生成不能生拉硬套。学生的回答和反应常常会跳出课前预设的框架,给教师突然“袭击”。这时就需要教师冷静面对,顺势而下,驭生成于弹指间;③要有的放矢,不能任其发展,也就是要把握好生成的度;④要重视利用生成性资源,但不能忽视整体目标。

三、生成与引导的关系

生成需要引导吗?生成性的课堂就是把课堂撒手给学生吗?这样往往会导致学生在生成的过程中因思维卡壳而不能继续前进,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从建构主义理论可以看出,生成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作为基础。当学生缺少这个储备的时候,教师就要及时引导,使学生更好地生成。

其实,引导与生成不是截然分割的两部分,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学不能没有教,学生的学主要是教师引导下的自我学习,教不能代替学,教师的教是帮助和提升学生的学。教学过程是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的统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借助自己在方法上的优势,帮助学生有效展开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活动,以形成符合教育目的的特定认识、能力、态度等。学生的学习不同于自发学习。自发学习是没有教师的指导,全凭兴趣、需要行事的。学生的学习则是在教师指导下展开的。只有当教师激励、指导、组织学生自我活动的教授活动与学生受教师的教授活动激励、指导、组织的学习活动开始结合时,当教师凭借教授活动,唤起、组织并指导学生有效进行学习活动时,教学才能成立。

学生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把人类历史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与素质,有赖于教师的帮助、引导。教学主要是间接经验的学习,纯粹自学必然自发、盲目,处处摸索、试误,往往易遭挫折,而收效甚微。书本知识与学生个体经验是有差距和间隔的,它们之间的沟通和融合,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都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实现。教师恰到好处的引导往往让学生更顺利地解决文中的难点,促进文本的生成。教师的引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快捷、准确、清晰地“知道”一些东西,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引导学生把所“知道”的提升为学生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动力和能量。当然,没有教师的教,学生的个人经验、自我生成的潜能也可以在其他活动中得到发展,但这充其量也只是一种没有超越性的自发倾向,甚至也可能出现退化。只有在教学的形式下,人类社会文化经验的传递和更新,学生个体自我潜能的激发和外显,才能不断加速地增强和完善。

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要在不断反思、调整中前行。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面对生成性课堂教学出现的种种问题,应该以理智、辩证的态度来看待与分析。面对问题不以偏概全,也不文过饰非,而是直视问题,积极思考,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样,生成性的教学就能呈现出朴素而扎实的健康面貌,更好地推动新课程改革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王君.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3] 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郑桂华.听郑桂华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编辑:易继斌)endprint

猜你喜欢
预设目标过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浅析预设的应用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