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政治体制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6-10-13 10:34樊志军
理论观察 2016年9期
关键词:政治体制政治文化哈萨克斯坦

樊志军

[摘 要]哈萨克斯坦独立20余年,其政治体制由总统议会制变迁为总统制,在维持集权体制的基础上,有选择的吸收西方民主政治的某些思想和制度设计理念,最终形成“半民主半威权”的政治体制而持续到现在。哈萨克斯坦政治体制的变迁受制于其体制中无法抹去的“苏联烙印”,体制变迁中的政治文化动因,大国对新生政权的左右以及伊斯兰极端主义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哈萨克斯坦;政治体制;变迁;制度惯性;政治文化

[中图分类号]D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9 — 0035 — 02

1991年底,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宣布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成为国际法主体的一员。独立后,哈萨克斯坦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此时的改革是按本国领导人的意愿进行的。例如,从本国实际出发,将国家定位单一制共和国,而不采用苏联长期实行的联邦制。过去主宰一切的“共产党的领导”已然不复存在。该国继颁布《政党法》实行多党制以后,国内各政党如雨后春笋般竞相成立。哈萨克斯坦政治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独特的演进轨迹,其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更一直受制于西方国家的政治压力,但这并非关键性因素,宏观上看,哈萨克斯坦政治体制的变迁与发展主要受以下因素的长期影响:

一、哈萨克斯坦体制变迁中的制度惯性

哈萨克斯坦独立前作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虽然其在名义上是“主权共和国”,拥有属于自己的宪法和法律,但实际上受联盟中央直接控制,其政治体制与联盟的政治体制如出一辙。

(一)汗国和沙俄时期的国体和政体

1465年哈萨克汗国的建立,通常被看作是哈萨克斯坦具有国家制度形成的开始。在汗国中汗为最高统领,汗国实行玉兹管理,玉兹下分若干部落,最基层的组织是阿吾勒。从18世纪上半叶到19世纪60年代,沙皇俄国完成了对哈萨克斯坦的吞并,从此,哈萨克斯坦作为独立国家不复存在。沙皇俄国系单一制国体。它在兼并哈萨克斯坦后就取缔了哈萨克的汗国建制,开始实行行省制。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成立临时政府,但其执政时间只是昙花一现,哈萨克斯坦当时仍保留原来的行政管理体系。〔1〕

(二)苏联时期的国体和政体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哈萨克斯坦的国体开始有所变更。1920年10月在哈萨克斯坦现有国土上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隶属于俄罗斯联邦。1925年4月,改名为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但仍属于俄罗斯联邦。苏联时期,联盟中央和哈萨克斯坦都推行一党制和苏维埃制。根据该国于1978年通过的在其独立前最后一部宪法中规定,哈萨克共产党是哈萨克斯坦的“领导和中坚指导力量”,是政治体制以及一切国家和社会组织的核心”,它负责决定社会发展的总前景和国内外政策。作为苏联共产党一部分的哈萨克共产党在一切重大事务,包括人事调整、社会经济管理等,实际上都由莫斯科直接决定。

(三)1988年后政治体制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权后开始对苏联原来长期奉行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深刻改革。他先从经济体制入手,在改革成果收效甚微的情况下,于1988年开始,他继而转向政治体制改革。根据1988年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的有关对政治体制进行“根本改革”的决议,联盟中央着手对运行多年的政治体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哈萨克斯坦当局开始效仿联盟中央的做法,对本共和国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1990年3月,哈萨克共产党第二十次中央全会做出了改变哈萨克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决定。同年4月,哈共第二十一次中央全会做出了修改哈萨克斯坦宪法的决定,取消哈萨克共产党的绝对领导地位。哈萨克斯坦政治体制改革是在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总体改革框架内进行的,其基本思路是朝着政治多元化和三权分立的方向发展。不过,在独立之前,哈萨克斯坦作为加盟共和国,其改革仍受到中央的制约和影响。

二、哈萨克斯坦政治体制变迁中的政治文化动因

从文化的角度来考虑哈萨克斯坦政治体制,过程和政策发展的趋势就能够发现,总统制保证了大众世俗文化要求和个别人希望利用宗教建立神权国家要求之间的对立关系不至于激化。独立后,哈萨克斯坦确立了本国向宪政民主政治体制迈进的目标,并借鉴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设立了可以代表民主政体的一系列举措如:多党体制、三权分立、民主选举等。哈萨克斯坦着眼本国的基本国情,确立了总统制的权力架构,总统顺理成章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核心,努力使该国可以平稳度过转型期。与此同时,总统权力不受实质性的制约,使得政党竞争、三权分立、议会选举等安排徒有其形。〔2〕“传统型”、“魅力型”、“法理型”这是根据马克斯·韦伯关于政治合法性三种类型的区分,哈萨克斯坦典型的属于魅力型政权,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更是被民众称为“伟人中的领袖”,其声望及领导力无人能及。

魅力型政权往往随着政治体制变迁对一国政治、经济、社会危机产生双重作用,其一,民众希望可以牢固领袖的领导力从而能够确保国家的稳定,避免国家政局陷入混乱,实现经济逐渐回温与健康稳定发展,保证社会治安的安定与和谐。这可以从纳扎尔巴耶夫自当选总统以来选举的得票率看出:

国内民众这种寻稳忧乱的心态,有助于为哈萨克斯坦保证体制变迁的顺利进行而夯实自身的地位与权力提供了某种合理的依据;其二,将一个国家的合法性建立在其领导人的声望与绩效基础之上、并非程序公正上的体制安排内部极具不稳定性。当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与广大群众的预期相差甚远、收入水平、社会福利未能使他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时,不满情绪就会发酵,政治体制的合法性随之就会被削弱。如果这种情况的持续时间超过了人们的可承受能力范围,权力的核心——总统,便成为怨恨与不满的宣泄口,总统的反对者即各方政治势力就会利用民众的不满情绪所为其提供的机遇,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挑战总统威权。一旦上述情况发生,国家的政治生态就会遭到破坏。哈萨克斯坦于2011年爆发的“扎瑙津事件”即是证明。

猜你喜欢
政治体制政治文化哈萨克斯坦
接棒
哈萨克斯坦6月提前大选
鲧的文学形象嬗变及原因探寻
孙吴政治文化研究的新探索
中国近现代政治体制转型启示
浅析英美法政体的异同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探析
预算改革的体制约束:基于国家模型的一种分析
狼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