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战略主题中提出: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然而,社会教育作为德育资源中容量最大的资源,却表现得乏善可陈,大部分校外德育资源还停留在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活动的范畴。而社会实践活动几乎等同于“春游”和“秋游”,比如有的学校选择大型的游乐场或知名的旅游景点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大多数学生在“游”的过程中,更多地享受着与同学、老师出游玩耍的乐趣和美景以及美食带来的快乐。在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报告或感悟中才会看到与德育有关的部分,即便如此,大多仍停留在爱国主义教育或环保教育的范畴。也有的社区德育活动往往在节假日举行,通常以民俗教育、爱国教育等为主题,更多地成为了社区孩子们的联欢活动,缺失了德育的深刻性。总之,目前校外德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结构不够合理、内容不够丰富、渠道不够多样、利用不够充分等情况,亟待改革。
伴随着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的春风,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也可顺势而为。劳动力和土地是供给侧最基本的要素,投射到教育领域可对应为校外德育资源中的人力资源和阵地依托,供给侧改革可以极大地丰富德育资源宝库,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内涵提升点。我们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据此思考校外德育资源对应的类型,并进行了系统的挖掘和利用。
一是从人力资源(劳动力)的角度开发社会德育工作者
在校外德育资源中的劳动力,就是进行德育工作、开展德育活动的工作者。他们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社区工作人员,或是社会德育基地的培训人员。我校以关系最为密切的家长为切入口,开展了大量德育活动。学生家长从事着各行各业,潜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学校德育资源的有益补充。家长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家长职业资源、家长兴趣特长资源和家长社会关系资源等等,我们重视构建家校交流平台,既增进了家校沟通,又可以借力家长资源,为学校的德育服务,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请家长走进班会课堂,让孩子体验别样的教育,不仅丰富了班会课内容,也拓展了课堂视野。受邀家长普遍高度重视,精心准备。有家长介绍X射线的来源及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家长与学生一起观看《永不放弃》视频,鼓励他们珍爱生活;还有家长介绍人体器官和预防近视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近距离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身体,增强生命意识……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特点,不同的风格,听家长们讲课, 学生们感到格外新鲜,积极投入,收获别样的课堂教育体验。
我们还组织了优质家教分享沙龙。家长群体中既有学识丰富、教子有方的,也有努力探索但教子不太得法的,如何促进全体家长育人水平的整体提升?学校有目的地引导家长在家庭教育的交流与碰撞中,开阔视野,互相学习,共同提升。我们开展的“咖啡有约”家校交流活动一直深受家长的喜爱,这是一个家教沙龙,每期有一位主讲家长围绕着主题进行经验分享,大家品着咖啡,聆听讲座,再互相交流。如“一路有你,相伴相依”的亲子成长讲座,“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电子资源——电子时代下的家庭教育”的主题分享等等,吸引着大批家长的参与,多边共赢。
此外,发掘家长的校外德育资源还重在整合家长社会关系资源,进一步拓展学校的德育时空。我们围绕着课程设置,选择需要进行实践活动的内容,在热心家长的帮助下,带学生走进研究院、科研所、工厂等机构去参观、学习、实践。部分家长结合自己的专业,邀请专门的社会团队走进校园,为学生开设各类专业课程,如邀请心理教育团队开展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根据学生身心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普遍的欢迎。
二是从活动阵地(土地)的角度开发德育活动的场所
我校将德育活动的场所进行了切分,大体分为自然、社区和社会德育基地三大场所,并积极开展活动,充分利用资源,进行德育活动。
自然方面,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爱环保就是爱生命的道德观念。在开展爱绿护绿的宣传教育活动中,学生志愿者认真拟定宣传内容,亲手植下绿树;在进行环保宣传的徒步行走中,学生志愿者积极宣传关爱环境的理念,强健体魄;在保护环境的“蝴蝶监测”宣传中,学生志愿者不仅认真学习蝴蝶等生物的知识,明白蝴蝶对于生态环境的指示作用,更是每周去白塘公园进行实地监测,深切体会到环保就在我们身边。
社区方面,结合我校德育的志愿文化特色,学校与社区进行德育联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具有内容丰富、自主选择性较强、时间安排自由灵活等特点,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结合个体的特殊需要和兴趣指向,学生自主选择志愿服务内容,在丰富多彩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丰厚体验,实现道德品质的提升。如参演法制教育话剧并走进社区进行宣传的活动,这些话剧根据一些违法青少年的真实案件改编而成,寓教于乐,不仅志愿服务的学生可以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增强维权意识,还为社区的孩子们带去了不一样的法制普及教育。另外,学生或走进社区图书馆帮助整理图书,或探访孤寡老人,或进行公益写春联、送祝福活动,或参与各类环保宣传活动等等,都从各方面培养了学生“志愿服务,奉献爱心”的情感,逐步树立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观念,促进了道德的养成。
社会德育基地方面,我校充分利用德育基地,引导学生在“亲历”“体验”“反思”等一系列过程中获得真实的道德体验,在实践中逐步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有机融合。学校借力社会拓展机构的团队精神培育课程,引入团队精神教育主题,组织团队拓展活动,进行“团队破冰”“团队比拼”“快乐分享”等活动,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团队观念、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特别是中学生的团队拓展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主题突出,形式灵活,在轻松、欢快、愉悦的氛围中,学生深入体验到个体与团体的关系。自护自救基地有专业的教育设备设施,有专职的指导人员,弥补了学校相关教育资源的短板,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全面、深入地体验到自护自救的重要性,学到自救自护的技能。学生在参与学习中增强了对自然灾难的防范意识,学会了应对灾难的一些技能,提高了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基地的活动还寓含着宝贵的文明礼仪教育资源,是落实“八礼四仪”中的“游览之礼”“观赏之礼”、检验学生“言谈之礼”“待人之礼”的重要契机。基地活动之前,教师适时的礼仪教育让实践活动更有序、文明;基地活动之中,注重考察学生基本的谈吐、举止、服饰等个人礼仪,以及在社会生活领域的交往礼仪等等;基地活动之后,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文明礼仪等方面的得失,促进学生不断规范个体行为,养成文明习惯。
此外,我们还利用周边的社会德育资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比如组织学生赴落户苏州工业园区的冷泉港DHA实验室开展生命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曾经诞生过8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冷泉港实验室的发展史和其创造的辉煌,进一步明晰人类研究基因的意义;组织学生赴苏州太湖之滨的李根源纪念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解爱国人士李根源的生平和同盟会、辛亥革命的历史;组织学生赴苏州工业园区法院,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让孩子们过了把“法官瘾”,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懂得要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利益。
德育资源的供给侧要素,只有在学校充分挖掘利用、学生深刻体验感悟后才能真正形成教育的力量。目前,我校还在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校外德育资源还有更为丰富的形式和内容,例如充分利用“互联网+”整合网络德育资源,开设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实现个性化精准德育供给等等。这些灵动的创意,将视野拓宽,将触角伸长,让过去难以为我们充分利用的资源,借助互联网平台而成为唾手可得的优质资源和新型资源,大大地丰富了校外德育资源的内涵。
总之,只有重视德育资源的“供给侧改革”,关注德育的最终目的和学生的现实需要,实现德育供给端的转型升级,才能使德育工作进一步走向多途径、全方位、主体化,增强师生的德育实践获得感,从而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整体提高学校的德育水平。
(尤亮,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215000)
责任编辑:宣丽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