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记者 王寅 发自敦煌
行百步越千年
出了敦煌机场,前往莫高窟,道路左侧的戈壁上,出现一座崭新的建筑。这是耗时两年刚刚落成的《又见敦煌》专属剧场。为了一个戏,兴建一个剧场,这样的事并不多见。下沉式剧场的外立面由湖蓝色的玻璃和同色系的马赛克组成,设计灵感来源于“沙漠中的一滴水”,意喻“沙漠中的海市蜃楼、生命与希望”。
敦煌街头随处可见《又见敦煌》的海报招贴,海报上写着:《又见敦煌》带你实景穿越,90分钟从两千一百年前走到今天。《又见敦煌》的总导演是执导过9部“印象”系列和3部“又见”的王潮歌。
2016年9月16日,南方周末记者受邀体验了这出据称耗资六亿的室内情景体验剧。沿着向下的楼梯,经过安检进入剧场前厅,一大块幕布挡住了我们的视线和脚步,挤得满满的前厅里一片漆黑,不少观众打开手机照明,立刻有工作人员告知不能开手机。幕布后的舞台上演出已经开始,但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不断有穿着戏装、从舞台上下来的演员从等候的观众前经过,跑向另一边的侧幕候场。舞台上传来悠扬的歌声和激昂的朗诵,旁白报出历史上一个个和丝绸之路有关的人名:张骞、王维、张议潮、悟真和尚、王圆箓、常书鸿……但是当突然听到王潮歌等主创人员的名字也在其中时,还是颇为吃惊和意外。
这并不是这出大戏原有的设计。这是正式开演前最后一次彩排,原定250人的观众数量翻了一倍,远远超过了表演区的容纳极限,排在后面进场的观众只能在前厅“听戏”了。
终于,幕布拉开,拥挤的人流进入第一个表演区,一个歌手在舞台上放声歌唱,这是一个超大的T型舞台,刚才的表演都是在象征着丝绸之路的T型舞台上进行的。
敦煌一向是热门的舞剧题材,早在1979年,甘肃歌舞团就上演了《丝路花雨》,讲述画工神笔张和歌伎英娘之间的悲欢离合,共演出一千五百余场,观众累计三百一十万余人次。此后又有舞剧《大梦敦煌》,演绎青年画师莫高与月牙的爱情故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丝路作品很多,其中大多是叙述一个人一段历史的悲欢离合,用史诗的写法走一遍的形式好像还没有。”王潮歌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在酝酿和创作《又见敦煌》的两年时间里,王潮歌总是随身携带《敦煌大事年表》,她试图做史诗般的敦煌,而不是一个人间敦煌。“一切已经在大漠黄沙之下了,我们要一点点寻,一点点找,把这个故事一点点解读出来。一个半小时的节目还原出好几千年的历史是不可能的,但是起码我能做到的是,让观者在看完这个作品的时候,对那一段历史有兴趣。”
行五十步穿越百年,行百步穿越千年。《又见敦煌》采用“穿越式观演”的模式,观众在将近两万平方米的剧场完成的是一次“古今穿越”,加上多个超大型联动舞台机械装置、变化多端的3D影像装置、移动巨幕装置,场面颇为壮观。
第二表演区就像一个巨大的广场,观众们站立在广场正中,四周都是次第展开的表演区。这一幕表现的是王道士王圆箓送出国宝的情节。在王潮歌的笔下,王道士的形象不仅有别于固有的负面评价,也表现了他的迷惘和痛苦。王潮歌解释道:“按照民族情感来说,都是说他是个罪人,他把这些藏经洞的宝物都卖给外国人,致使这些宝物流失。他不知道,但是他很犹豫,到底给是不给,今天的人怎么骂他的,都会写,但是我的历史观跟直接骂他有些区别。他恪尽职守,忠于信仰,不是个坏人,他一分钱都没贪过,给他的钱他全修庙了,现在他离莫高窟800米,他就躺在那,他的坟就在这天天看着这个窟。”
汉朝唐朝,深埋沙下
就在王道士追悔不已时,洞窟中的菩萨突然开口说话:“我不会怪你,我不会离开,我永远都不会离开,我是你的山川,我是你的大海,我是你的太阳,我是你的麦田,你结婚的时候我在,你孩子降生的时候我在,你痛苦的时候我在,我都在,因为我是你的菩萨,我是你的娘。”
观众目睹王圆箓送出国宝之后,散布在剧场各处、身穿古装的工作人员引导他们穿过迷宫一般的剧场通道,进入下一个表演区域。这是一个阶梯形的剧场,站立了大半天的观众纷纷落座,舞台上浑厚的男中音旁白讲述着敦煌历史大事记。差不多十五分钟过去了,旁白已经循环到了第二遍,这时又有大批观众入场。原来,由于导引的工作人员把我们直接领进了剧场,不知不觉中错过了第三幕——分布在十六个“洞窟”中的表演。按照原来的设计,观众分流到这十六个洞窟中观看不同的表演,也就是说要看遍全部十六个洞窟中的表演,至少要入场十六次。
最后一个表演区是全剧的重头戏,先后展现了索靖镇压叛乱、张议潮收复河西,以及第220窟《药师经变图》无名画师的故事。公元848年,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在收复瓜沙十一州后,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同时派出10队使者前往长安传递消息。最后只有高僧悟真抵达了长安,其余九队全部消失在途中。悟真给唐宣宗带来口信,“丝路通了!”“不,你带来的,不是一个口信,而是为大唐带来了一条大路,一条西通罗马、东连长安的大路;一条福泽天下、福泽子孙的大路!”喜出望外的唐宣宗下令点亮灯盏,大开宫门,迎接悟真。
“汉朝,已深埋在沙下;唐朝,已深埋在沙下,将军、画家,已深埋在沙下;商贾、僧侣,已深埋在沙下,曾经的喧闹,变成了一曲羌笛;曾经的繁华,变成了一抔黄沙。”这是《又见敦煌》中的台词,王潮歌说:“莫高窟有一日也会如沉沙一样碎去,一切都会归于尘土,一切都会归于寂静,所有东西都消失,能留下的是什么呢?丝绸之路在宋明的时候就没有了,但它却成为了一条由我们民族的灵魂和血脉铺就的文明之路。”
耗资巨大的《又见敦煌》将成为敦煌当地固定的旅游演出,王潮歌此前执导的“印象”和“又见”系列都有不错的票房。王潮歌介绍,《印象·刘三姐》上演至今已经十三年,每年还有一百多万人观看,《印象·丽江》去年观演有208万人,平均200元的票价,流水就是四个亿;《又见平遥》开演之后,去平遥的游客增加了20%,最多时一天连演五场。《又见敦煌》其实是一个规模巨大的系列工程,除了剧场之外,紧挨着剧场的敦煌小镇也即将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