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品
一、研究的缘起
长期以来学生作文水平低下,提笔忘字,错字连篇,词汇贫乏,语言呆扳,言不及义,思想混乱,文理不通。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没有自信心,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为什么这么难呢?我想,这也许跟对待作文这件事有些不对头的看法有关系。不大对头的看法必将导致教学中不合适的做法。看法不对头,教学的做法不大合适,训练效果自然就不会很好,久而久之,成了‘老大难”。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课程总的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文从字顺”即要求文章写得通顺,看似容易,其实并不简单,要把自己的意思,具体明确地表达出来,也并非易事;“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表明了作文的实用性;“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是指记叙、说明、议论、描写和抒情,能较好地运用这些表达方式写作,也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写作训练的过程,反复历练。这个总目标,定得符合实际,也有一定的高度。因此,如何使写作教学达到标准,不再是“老大难”,这就需要构建一个有效的写作教学。
二、写作教学的有效构建
写作教学的有效构建,就是在课堂上充分合理地利用文本资源并且积极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练笔,这样的一个个练笔激发了学生写的欲望,不会再把写作当成“老大难”。写作教学的有效构建需研究三个问题:
1.文本。写作首先是对文本的借鉴,作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县级高中,学校大多数学生接触的文本基本就是语文教材。语文课本是许多语文学科专家投注极大的努力、苦心孤诣了几年的成果,文章内容又有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涉及到社会、生活、人文、科学、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语文课本选取的各种各样的文学样式,也是作文教学最好的蓝本。谁放弃了课本,实在是对语文教学极大的讽刺,基于这一点,教师就必须始终努力从课本攫取写作的激发点,激发学生匪夷所思的想象能力、摧枯拉朽的突破能力和灵感勃发的构思能力。改变阅读课教学与作文教学分离的现状,使阅读教学有效地为写作服务。充分利用阅读文本,能够对写作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学教材应把教材作为学生阅读的范本,以阅读和感悟为侧重,把写作知识教学和方法技巧的指导结合起来。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和公开发表的文章,思想性、艺术性都是极高的,文章体裁不同,内容不同,选材不同,表现手法不同,表达情感也不同。每篇文章不仅仅是学生阅读的载体,也应该成为学生写作的载体和范本。在每篇课文中,都可以找到读写训练的切入点。从不同体裁、不同内容、不同选材、不同类型的文章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写作的愿望。可以是词句、段篇的赏析,也可以是对篇章的评论;可以是对文章细节的感悟,也可以是对作者心怀的感受;可以是对文本的拓展想象,也可以是对故事的提炼浓缩,还可以是结合实际的议论抒情;等等。
2.学生。学生是写作的主体,怎样才能积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练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那就是创造一个学生愿意写的氛围。这种氛围的营造必须让学生“动”起来。(1)加强阅读。案头、床头、口袋,随处备有阅读资料,信手拈来即可读。(2)积累摘抄。每人一个积累本,主要摘记熟语典故、名言警句、名段名篇、古典诗词以及与教材相关的材料文章。(3)一日一记。学生将每天的事件、心得记录下来,丰富人生感悟。(4)一日一闻。学生每天在日记本上摘抄一则当天新闻,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培养学生洞察事物的敏锐度。(5)一日一仿。每天给学生一个特定的语境,让学生仿写句子或段落,这个语境可以是教材中的,也可以是课外文本上的。(6)一篇课文一个练笔。学习完每篇课文后对文章有个小小的拓展,让学生有所学习和应用。(7)一周一文。一周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加强交流和指导。(8)一月一选。每月将学生好的日记、练笔选出来编成学生个人专著,加强学生的写作兴趣。
3.课堂。课堂是教学的隐性资源,写作教学不应拘泥于作文课。它应贯串每节语文课,有效的课堂拓展对写作教学的促进作用也很大。(1)使读和说的教学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良性循环,改变一般写作教学的盲目性及无效性。(2)在写作技术层面,强化文本意识,强化表达意识,使学生写作水平得到提高。(3)将阅读、表达和写作结合起来,提供多样的语言形式和结构样板。改变学生写作语言平板、结构单一的现状,避免学生写出的作文既无章法又无文采。(4)通过阅读文本,为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随时解决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反过来再通过写作实践,加强阅读中对文中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