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策略研究

2016-10-09 02:14:15■罗
创新 2016年5期
关键词:工业化城镇城镇化

■罗 辉

广西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策略研究

■罗辉

广西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对于广西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在现阶段,广西的城镇化主要体现为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空间结构不断优化;城镇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镇发展配套改革有序推进,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农业现代化则体现为农业科技进步成效显著;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新成效。然而,广西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仍然受经济总量小,发展动力不足;体制机制缺陷;政府规划引导之后,管理与服务能力跟不上;农民进城成本高,生存条件艰难;地形地貌复杂,农业机械化发展受到限制等方面的制约。因此,广西应提升“两化”协调发展的内生动力,解决“两化”协调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发展规划引领“两化”协调发展的作用,理清政府扶持“两化”协调发展工作重点。

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策略;广西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重要使命。当前,广西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处于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农业现代化正向初步发展阶段迈进,深入研究广西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战略,对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和“两个建成”奋斗目标的意义重大。

一、问题的提出及文献综述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在较多文献中已有研究。金虎斌(2012)通过建立VAR模型,发现我国在1981—2010年期间,主体的城镇化迅速发展反而影响了农业现代化水平,究其原因是因为大量的转变产业结构并没有带来就业结构的转变。[1]徐大伟等人(2012)认为城镇化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外在体现,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2]钱津(2010)认为,农业的现代化是需要城镇化和工业化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推进农业现代化,以此保障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入发展。[3]赫修贵(2013)说明了中国当前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存在的问题,并总结了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可能存在的十大警戒,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4]韩国明等人(2015)认为我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地理格局呈现出“东部高、中部低、西部最低”的逆地势阶梯分布状态,并表明优质协调发展地区仍未出现。[5]董栓成(2011)利用协调发展理论构建了定量分析模型,结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河南省的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协调程度进行测度,研究表明:河南省已经迈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时代。[6]程黎君(2015)在新常态下,对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并提出了制约之间关系的重点问题。[7]张林等人(2015)通过构建复合系统耦合协同度测度模型的方法,利用我国在1998—2013年期间的数据对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机理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等正在飞速地发展,但系统间的耦合互动效应不明显,长期处于颉颃阶段。[8]汪晓文等人(2015)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经历了“严重失调—初级失调—低度协调—中度协调”的进程,要真正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高度协调任重而道远。[9]夏春萍(2010)认为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理论上应为协调统一的关系,工业化可以加速城镇化进程、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协助作用。而在实际上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各式各样的困难,因为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性、农村发展投入比重不足等问题,导致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又滞后于城镇化,形成了工业发达,农业落后,城镇化停滞不前的局面。[10]

综上所述,已有文献大多以定性分析为主,而关于定量研究较少。本文结合当前广西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现状,主要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同时针对现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协同发展策略与对策建议,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实现广西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二、广西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工业化进入中期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城镇化发展进入中期的加快发展期,城镇建设进入一个快速扩容、快速推进的新时期,2011年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比值为1,工业化与城镇化基本实现了同步发展。(见图1),以农业产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产业新体系正在构建,农业现代化紧跟工业化与城镇化之后,从起步发展阶段向初步发展阶段迈进。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越来越密切。[11]

图1 城镇化发展三个阶段曲线图

(一)广西城镇化基本情况

广西近年来加快了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据统计,2012年,广西城镇人口突破2000万人,达到2187万人,比1978年增加1827万人,增长5.08倍,年均增长14.09%;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0.64%提高到46.01%,增加35.37%,年均提高近1%。①数据来源: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从发展历程看:一是1978年至1997年缓慢提高阶段,城镇化率由10%提高到20%,用了18年时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5%;二是1998年至2004年较快发展阶段,城镇化率由20%提高到30%,用了7年时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41%;三是2005年以来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2005—2012年期间,城镇人口年均增加超过60万人,城镇化率由30%提高到43.53%,年均提高超过1.5%,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快车道上。(见图2)

图2 1978—2012年广西城镇化发展变化情况

1.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空间结构不断优化

基本形成了以南宁为核心的南北钦防城市群,以柳州为中心的桂中城镇群,以桂林为中心的桂北城镇群,以梧州为中心的桂东南城镇群,以百色、平果为轴心的右江走廊城镇带,以河池、宜州为轴心的黔桂走廊城镇带,以崇左、凭祥为中心的桂西南城镇带、以贺州为中心的桂东北城镇带等“四群四带”发展新格局。[12]

2.城镇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县城以上城市道路突破1万公里,住宅、燃气、供排水、通信、环卫等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超过70%。2014年,全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固定资产投资3120亿元,比2000年增长4.95倍,年均增长16%。②数据来源: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城镇发展配套改革有序推进,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制定了《广西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南宁、柳州、凭祥三市取消暂住证,开展流动人口居住证试点;自治区、市、县三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逐步健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范围扩大;实施城乡清洁、城乡风貌改造工程和“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等活动,城乡面貌大幅改变。

(二)广西农业现代化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农业现代化取得了长足发展。2014年,广西粮食总产量1534.4亿斤,为1984年的6.32倍;肉类产量412.2万吨,为1984年的6.58倍;水产品产量332.12万吨,为1984年的19.48倍;农业机械总动力3191.64万千瓦,为1978年的9.12倍。①数据来源: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广西人均GDP突破20482.5元;②参见陈荣宣《人均GDP3000美元后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与应对思路》,载《市场论坛》2010年第9期。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2014年达8683元人民币;2009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低于0.5,2014年下降到0.369;2014年每公顷耕地农业总产值28311.03元,农业劳均产值达14668.26元。③同①。广西农业现代化发展正由起步阶段向初步发展阶段迈进(详见表1)。

1.农业科技进步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全区累计培育农作物优良新品种271个,每年引进农作物新品种超过500个,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④参见《十二五期间广西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载观研网,http://www.proresearch.org/free/report/201510/135529.html。桂糖28、柳糖一号甘蔗品种,“桂蚕”系列蚕种、“桂桑优”系列桑种等在亚热带地区处于领先水平;水稻、玉米、马铃薯免耕技术,“避寒、避雨、避晒”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得到较大面积推广,农民科技和就业创业培训力度加强。

2.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

至2014年,全区共有规模以上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497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1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186家,分别比2005年增长158.33%和122.35%。⑤参见《广西农产品加工占规模工业1/4强,成支柱产业之一》,载广西新闻网,http://news.gxnews.com.cn/staticpages/ 20141023/newgx5448313d-11423458.shtml。全区合作经济组织从2002年的3000户发展到12000户,成员从2002年的10000多户发展到1000000多户;2014年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611万户,签订农业订单307万份,订单总额413亿元,规模化种植面积3200万亩,占耕种面积的31%,规模养殖场(小区)7500多个,牲畜1812万头,占广西总量的51%,规模养禽73836万只,占广西总量93%。⑥同①。

3.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新成效

2014年,全区机耕面积3662.9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61.08%,比1995年的30.26%提高了1倍,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37.2%,其中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高达57.6%,甘蔗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43.2%,畜力已不再成为农田耕作的主体。①数据来源:《广西统计年鉴》(2014年)。

表1 广西农业现代化发展主要指标对比表

三、广西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广西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上相对落后,发展协调性还不够。一是广西城镇发展还相对落后,发展不平衡。2014年广西城镇化率为46.0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66个百分点,区内各地城镇化水平严重失衡,柳州、南宁城镇化率已达到56.59% 和54.55%,而百色、河池仅为28.40%、28.95%,差距近一倍。②数据来源:《广西统计年鉴》(2014年)。二是农民工市民化程度低,“半城镇化”状态严重,尤其是2001—2012年期间,全区城镇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7.9%,而同期城镇人口年均增长仅4.1%,土地城镇化速度高于人口城镇化速度3.8个百分点。③数据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一五城镇化发展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业现代化滞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规模较小,品牌知名度不高,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产业链不够长,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带动产业发展和带动农户增收的能力仍较低。进行土地大面积流转生产经营的农业企业更少,即使部分农地进行了流转,也是择肥弃贫,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发展困难。影响广西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经济总量小,发展动力不足

广西是后发展地区、工业化进程缓慢。2014年全区工业增加值6065.30亿元,占全国的2.84%;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1874.90亿元,占全国的1.37%;全区全年财政收入2162.40亿元,占全国的1.74%;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0298.54亿元,占全国的1.93%;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6070.95亿元,占全国的2.12%。④数据来源: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总体上,广西社会资金、财政收入、金融支持都很有限,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需要的资金先天不足。而广西工业化进程缓慢,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又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支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内生动力有限。

(二)体制机制缺陷,严重影响“两化”进程

一是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建设开放度不够,基本上是依靠政府投资为主,成立国有城投公司实施,而地方政府财力不足,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欠账较多,尤其是县城以下小城镇更为突出,直接弱化了小城镇在城镇化进程中承接产业转移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作用。二是城乡二元结构尤其是户籍制度不适应城镇化发展要求,大量进城农民工未从根本上解决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降低了城镇化质量。三是土地政策和土地利用制度不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城镇用地实行的招拍挂制度,仍以低价补偿、高价出让,失地农民无缘共享土地用于工业化、城市化产生的增值收益;农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分块种植、分散经营,严重制约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此外,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如财政预算资金,对农业的补助还较少,目前我区每年种植业预算资金仅4亿元左右,而城市道路建设,一条路就上几十亿元投资。⑤数据来源:《广西生态经济发展规划(2015—2020年)》。

(三)政府规划引导滞后,管理与服务能力跟不上

政府部门规划编制不统一,建设无序现象严重。城镇发展规划、农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脱节,城镇规划用地普遍大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供地,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规划不够详细,农产品争地、争市场激烈;各级各地政府间的规划不衔接,各自为政,没有统筹市、县、镇、村的规划,特别是投入农村和小城镇规划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足,乡村一级的规划明显滞后于农村发展需要,农民工外出务工挣回资金在村里无序建设或种养现象严重。同时,城市管理普遍存在重管制轻服务的倾向,城镇规划建设片面追求大规模、高标准,“重地上轻地下”,城镇空间利用效率偏低,建设成本偏高,特色和品位不鲜明。城市管理运行的网络化、智能化水平较低,难以适应人口向城市的快速集聚。农业发展的管理与服务更弱,农田、耕地“变性”现象时有发生,农业机械化、农资使用、农民的农业技能培训等还很薄弱。

(四)农民进城成本高,生存条件较艰难

广西工业化从总体来看进程缓慢,城市产业发展落后,城镇就业岗位少,农民进城就业困难,收入、生活没有保障;城镇房价高,农民进城买不起房子,居住条件差,加之农民进城户口转换困难,无法享受城市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导致其生存条件较差。

(五)广西地貌复杂,农业机械化发展受到限制

广西是八山一水一分田,与平原地区相比,大型农机作业困难;甘蔗、木薯、桑蚕和亚热带水果等特色农作物的机械化种收技术难度大;广西农民的收入较低,单户购买机械化能力不足;农民老龄化和文化素质不高,对新品种、新技术和机械化作业的接受能力有限,很多农业技术无法推广。

四、广西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从世界发展看,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都要同步发展,最后才能实现现代化。广西要实现现代化,也应围绕城镇化这个核心,以农业现代化作为推动力,以工业化作为吸引力,依托信息化提升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质量,促进四化融合发展。

(一)提升“两化”协调发展的内生动力

城镇化不是单纯建房造城,而是要结合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产业城市。根据广西经济基础落后实际,要围绕农业转移人口“转得出村”“进得了城”“住得下来”,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一是着力依托工业化、信息化推进城市经济发展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推进城市产业园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等各类产业发展载体的建设,改善招商、营商环境,加大产业项目引进、扶持,创造更多城镇就业岗位,提供更高质量的就业机会,以吸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实现以实体经济支撑城镇化,提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服务与带动农村能力,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二是充分发挥市场推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作用,鼓励、引导、放开民营企业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的建设,通过BOT等形式,让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公益事业发展。重点引导民营企业投入发展农业产业化,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化,借鉴河南中鹤模式,通过扶持民营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壮大,带动农村城镇化与现代化。

(二)解决“两化”协调发展机制障碍

1.土地利用制度方面

重点推进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改革,完善农民承包土地的流转、农村宅基地退出、农村居民财产权益保障三项机制,积极探索增加农民财产收益的有效途径。借鉴河南中鹤集团土地流转模式,在一些甘蔗、桑蚕等密集区开展土地流转试点,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消除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推进征地制度和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的管理制度改革;着重改革征地补偿标准、安置渠道和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改变以往征地补偿标准,让农民分享土地用于工业化、城市化产生的增值收益;研究农村宅基地及房屋流转的制度改革,制定农村房屋及宅基地管理办法和农民清退闲置宅基地的鼓励政策,放开农村房屋及宅基地流转,并尽量通过建设用地市场来实现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向城镇流转,由市场定价,让农民享有应得的收益,使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价值充分体现,提高农民清退闲置宅基地的积极性,解决进城农民双重占用建设用地问题,

2.人口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方面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开展由户籍管理转变为人口登记管理,由暂住证、工作证向居住证过渡;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成本共担、协同推进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逐步统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充分尊重农民选择的基础上,以产业集聚区稳定就业人员为优先对象,以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社会保险等为主要内容,实施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未落户常住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等试点工作。

3.财税与投融资体制方面

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理顺地方公共服务职责和财政分配关系,加快构建有利于人口城镇化的财税体制和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健全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积极推进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化试点。[13]

(三)发挥规划引领“两化”协调发展的作用

要根据国家即将出台的城镇化发展规划,结合广西实际和农业现代化,高规格制定广西城镇化发展规划,并严格规划执行。特别加强村镇一级规划工作,着力推动农村城镇化。

1.加强整体规划,优化城镇形态与布局

根据广西构建西南、中南战略支点需要,结合广西农业、农村发展特点,按照“大城市为核心,中等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中心,新型农村社区为重点”的多层次城镇空间构型,构建以西南沿海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镇体系。

2.统筹城乡规划,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按照产业、土地、新农村、公共服务和生态规划“五规合一”的要求,重新定位重点城镇规划建设,科学编制重点镇、新农村社区发展规划,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特别是小城镇与新农村社区规划要密切与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用工人员保障基础上,结合各村庄地理位置、人口、自然条件的实际,做好村屯的调整和规划,重新定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特别是要结合边远山区村庄扶贫搬迁工作、山区特点与周边发展实际,对一些小村庄实施搬迁整合,建立新型农村社区。

3.打破“诸侯规划”,推进城市协调发展

广西是少数民族地区,各地生态和民族特色鲜明,由自治区统筹各市、县城市发展规划,除了按照“布局有章法、建筑有特色、街道有景致、小区有品位”的标准做好各地城市发展定位外,更重要的是统筹各地市的城市产业发展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统一划定主要农作物生产基地,统一各市、县产业布局、产业定位,减少产业发展恶性竞争,促进产业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包括统一旅游产业、旅游品牌、旅游景点线路的规划等,努力推动城、镇、村协调发展,城市间抱团发展。

(四)理清政府扶持“两化”协调发展工作重点

在推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大量资金,要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要求整合资金,将政府有限的资金集中投向城镇化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产品,科技、教育培训等领域,重点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装备改善,良种良法推广。以“美丽广西·清洁乡村”为契机,加大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土地整理;设立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农村土地流转专项资金,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别是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增加农机购置补贴财政投入,加大对农业生产急需机械的叠加补贴力度,重点推进适应丘陵山区机械化发展等。同时,鼓励金融机构服务农业现代化。在总结推广田东县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鼓励金融机构探索服务“三农”新模式,创新农村金融产品,落实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加大农业信贷支持。探索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信用担保体系,落实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等。

[1]金虎斌.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实证研究——以中原经济区为例[J].创新,2012,6(5):59-63.

[2]徐大伟,段姗姗,刘春燕.“三化”同步发展的内在机制与互动关系研究——基于协同学和机制设计理论[J].农业经济问题,2012(2):8-13.

[3]钱津.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必要条件[J].前线,2010(12):8-9.

[4]赫修贵.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研究[J].理论探讨,2013(6):96-99.

[5]韩国明,张恒铭.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空间分布差异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5):36-46.

[6]董栓成.“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定量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1(17):12-14.

[7]程黎君.新常态视阈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问题研究[J].商业时代,2015(26):35-37.

[8]张林,冉光和,郑强.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2015(8):89-93.

[9]汪晓文,杜欣.中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测度[J].统计与决策,2015(8):121-124.

[10]夏春萍,路万忠.我国统筹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现实条件分析[J].经济纵横,2010(8):61-63.

[11]陈宝兰,王园.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21-24.

[12]赵建华,黄丕,黄日升.当前城镇化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J].南方论刊,2013(2):25-27.

[13]楼继伟.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J].求是,2014(20):24-27.

[责任编辑:丁浩芮]

Study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 odernization in Guangxi

Luo Hui

The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Guangxi has a decisive effect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Guangxi.At the present stage,the urbanizationin Guangxi mainly shows the following aspects:continual expansion of urban scale;better optimization of spacestructure;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livingenvironment;coordinatedreformof urban development in an orderly way,steady onward of management.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s reflected inthefollowingaspects:remarkableachievementof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growth;the expans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newprogress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Inspiteof all theseachievements,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Guangxi is still confined to the following factors:small-scaleeconomicoutput,lackof development impetus;institutional defect,delayed management and service capacity;high cost of farmers flocking into cities,difficult living conditions;complex terrain,restri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To this end,Guangxi shouldenhancetheinternal driven-forcefor 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remove the obstacl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ystem mechanism,and play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suppor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the two".

Urbanization;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Guangxi

C934

A

1673-8616(2016)05-0096-09

2016-05-08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城乡统筹背景下广西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15DGL004)

罗辉,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07)。

猜你喜欢
工业化城镇城镇化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煤气与热力(2021年3期)2021-06-09 06:16:28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上海建材(2020年5期)2020-12-15 00:33:22
文化边城镇远
中华民居(2020年6期)2020-06-09 05:47:48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中国制笔(2017年3期)2017-10-18 00:49:11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34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学习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 03:37:50
城镇化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0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