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祥锦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与引导者,是培养与提升学生自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沟通与协调学生、家长、学校三方关系,促进三者互相理解、共同进步的有效桥梁。创建有效的班级管理模式,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是班主任充分发挥桥梁作用的重要举措,十分必要和重要。
一、制定出科学合理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是促使班主任班级管理活动有效开展的关键举措,因此,要想构建有效的班级管理模式,制定科学合理、宽严并济的人性化班级管理制度至关重要。以往的班级管理制度大多只能起到约束学生思想、规范学生行为的效用,但无法起到诱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动力、挖掘学生潜能,激励学生进步的效用。很多学生一提到班级管理制度便摇头丧气,望而生畏,更甚至“谈虎色变”,可见班级管理制度给学生的印象大多是毫无人情味的机械管理。因此,有效的班级管理模式理应是建立在宽严并济、科学合理的人性化管理制度之上的。班主任在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时,一定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状况,并秉着“以人为本,人性至上、宽严并济、实践性强”等原则,制定出既能起到约束管理作用,又能起到激励鼓励作用的班级管理制度。在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时,班主任可以广泛征求学生意见,让学生自己制订制度,为班级管理制度的实行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提高制度的有效性。
二、给予学生平等的关爱与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以及新课改的广泛深入,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以及个性发展愈加受到教师的重视。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同样要将学生作为班级管理的“主体角色”,做到一视同仁、不偏不倚,给予每位学生平等的关爱和诚意,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温暖,从而更加支持班主任各项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教师应适当给予物质或者精神奖励,鼓励其不骄不躁,继续努力,并为其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促进其全面发展;对于学习程度差的学生,班主任要给予更多关注与关爱,让其不再认为自己是“被遗忘的角落”,从而不断提升信心,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例如,教师要经常与后进生进行心灵交流,了解其学习需求,及时解决后进生学习与生活中的难题。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后进生,教师要采用积极的鼓励与劝告代替消极的讽刺与谩骂,做到耐心激励、指导与教育,变批评教育为激励督促,让差生感受到班主任满满的爱与诚意。这样,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便顺利很多。
三、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有效的班级管理模式构建需要充分发挥班主任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有着较强的模仿能力和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善于模仿和学习。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甚至是一颦一笑都有可能成为学生模仿学习的对象,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与个人素质,用强大的师者魅力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毋庸置疑,这无声无息的感染有时会比强硬机械的管理方式更加有效,更具有教育意义。当然,在班级管理中,除了要发挥班主任的模范带头作用之外,更要充分发挥模范班干以及班级优秀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初中生对班干部以及优秀学子一般均持有一种尊重与敬佩的心态,他们更是在有意无意中模仿这些优秀班干和学子的行为,期待成为那样的人。鉴于此,教师应选拔和培育出模范班干,协助自己处理班级管理工作,营造积极向上、锐意进取、奋发图强的良好班风。
四、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德育是初中班主任工作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高效的德育工作必然推动着有效班级管理模式的构建,提升班级管理效率。强化德育工作,提高班级管理有效性,需要班主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实施德育教育。例如,班主任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政教处组织的一系列有关德育教育的活动,使学生在德育教育活动中受到启发与感悟,提升德育素养。二是开展不同主题的班会渗透德育教育。班主任可以开展“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知识讲解与教育;举行“放飞梦想”、“自强不息”等主题班会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很容易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提升班级管理的有效性。三是充分利用家长会这一平台,架起德育沟通的桥梁。班主任可以通过家长会实现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发挥第一教育人的作用,协助班主任进行德育教育,这同样是有效的班级管理模式。
初中班主任有效班级管理模式的创建是一项繁琐复杂的工作,它既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需要班主任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中不断探索、发展与创新。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浦口区浦厂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