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积极心理学实践应用优化探究

2016-10-08 15:06李柳红
广西教育·B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李柳红

【摘 要】分析高校积极心理学实践应用优化的必要性,从营造积极心理学应用大环境、构建积极心理学实践行为体系等方面提出高校积极心理学应用优化的路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高校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C-0107-02

随着社会发展及学习、就业压力的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渐引起学界的关注。在高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大学生思想行为困境的有效途径。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高校教育实践的需要。为此,应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引进积极心理学应用。所谓积极心理学,它是一种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强调利用心理学积极有效的实验及测量来探究个体的美德与力量。积极心理学理论倡导个体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借此来排解心理困惑或社会困惑等,并激发个体形成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对心理教育对象应用积极心理学,可提升高校心理教育工作效率。本文试从高校积极心理学实践应用优化的必要性出发,提出高校积极心理学实践应用优化的路径,从而为心理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高校积极心理学应用优化的必要性

目前,为了适应激烈抢夺生源及学生求学需求,高校的教育现状或多或少地加剧了社会快节奏下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与此相对应的,却是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处在相对初始的阶段。为此,在高校开展积极心理学应用具有必要性。

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数仅仅服务于少数学生,难以顾及整体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缺失。深究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定位上存在明显偏差,教育行为总是在发生问题之后才介入学生精神世界,显得有些滞后。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认知上,许多人又将其等同于德育,显得武断而没有专业判断思维。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不可少的教育模块,必须有强大的高水平师资力量作为支撑。可惜的是,由于从业待遇及晋升的机会有限,所以大多数心理学方面人才并没有选择教育作为工作,使得心理学教师出现“专业性不强、学历偏低、数量不足”的尴尬现象。再者,大多数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离自己虽然挺近,但是这种教育是针对“心理有病的人”,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而由于心理健康不如身体健康那么明显和容易判断,所以其隐蔽性往往造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潜在困难。

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大多数心理学专家都提倡用积极心理学介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辅助其走出教育迷局。积极心理学从研究内容上来看,主要有三个板块。首先是积极情感体验。该板块侧重引导学生从主观上提升对幸福的理性理解,并对人在不同生活时期的情感变化特征等进行研究。其次是积极的人格。积极人格的研究,其核心点就是准确划定积极人格的性质、类别,并通过科学、合理的界定,使得测量、编制量表等获得强力支持。最后是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借助对不同单元的针对性研究,如家庭、学校或社会等,形成对健康人格教育的积极性思考与体系建立,从而积淀为有价值的积极情感。

因着不同学校的文化及建设差异,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与实践行为可能也会有所不同。但是,积极心理学的实践应该有潜在的标准或规范予以引导。从价值体现上,心理健康教育应将心理治疗、心理监测与预防作为教育目标,通过积极的思考与转型为全体学生提升心理素质奠定坚实基础。换言之,积极心理学的终极目标就是提升学生在社会认知、情感表达、意志锻造及选择行为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以使其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从方法手段上,教育者要提倡学生参与到心理健康学习思考中来,避免知识的一味灌输,真正使学生在心理健康上形成良好的习惯,并能够在情绪波动时实施一定力度的干预,及时调整思路策略,逐步具备预知能力与自愈能力,提升自身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为积极的心理教育氛围营造提供优秀模板。

二、高校积极心理学应用优化的路径

(一)营造积极心理学应用大环境

1.转变观念,营造积极心理学实践应用思维环境。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利于心理教育的理性化、高效化。无论是高校领导,还是执行部门及授课教师,都必须将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核心点。坚持将积极心理学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专业成长的理论指导与引导。广大教师及学生要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到专业教与学中去。通过心理教育对生活学习困难的及时解析,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生在社会群体中的知识竞争力。

2.完善制度,创建积极心理学实践应用环境。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被作为硬性要求写入制度。一些高校只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编入德育工作,对学生做心理引导与规范发展,相关的制度只是停留在对德育工作的规范与保护上。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理发展多样化的现实,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并针对性地制定积极心理教育制度。这是提升积极心理学实践应用实效化的重要基础。同时,要在制度中明确将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将经费投入、软硬件完善等作为硬性指标纳入教育工作考核体系,从而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3.以价值为目标,优化教育服务环境。高校教育之价值就在于服务社会,推动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获得健康理念、疾病预防及治疗等诸多方面的发展,积极心理学在其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发挥好自身价值,做好从科系、专业设置到教材论证选取等方面工作,优化教育服务环境,进而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并形成可持续化的教育机制。

(二)构建积极心理学实践行为体系

1.围绕“三个坚持”展开积极心理学实践。积极心理学实践过程中,要注重结合心理教育工作的内容及形式需求,这是积极心理学实践优化的基础保证。要保证将积极心理学融入日常心理教育工作中,并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化、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坚持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化。常规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须面对所有大学生,并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帮助其拥有积极的心态与健康的学习生活意识。

2.坚持“名师打造”,提高积极心理学实践实效。积极心理学的实践执行,必须有高水平的师资力量作为保证。高校可从两个方面做好师资水平的整体提升,一方面,通过引进心理学专家作为客座教授定期进行“带师指导”,帮助现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升方法技巧;另一方面,在提升薪酬水平的前提下,实行“评价末位淘汰制”。这样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岗位具备一定的职业吸引力,同时也促使在职教师主动提升业务素养,形成良性循环。

3.加强“理论研究”,指导积极心理学实践。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将其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中,并无成熟的体系及经验可循。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者及专家要积极展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力争在理论上逐步补缺,为积极心理学的实践行为提供有效借鉴,也为心理学学科的专业性提升奠定基础。

总之,积极心理学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目前我国心理学学科发展并不成熟,心理健康教育者要切实关注相关教育形势,并能针对性提出积极心理学实践的优化策略,为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提供帮助。

(责编 何田田)

猜你喜欢
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