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IT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发展改革研究

2016-09-30 23:57段盛陈雪刚
大学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转型发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段盛+陈雪刚

[摘 要]新形势下高校发展思路是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IT专业是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和信息化高度融合的重要理工科专业,也是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地方高校IT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转型发展,这也是推动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具体典范。分析IT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结合本院IT人才培养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的改革,分别从专业建设、MOOC课程建设、师资培养以及校企深度合作等方面提出IT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改革措施。

[关键词]IT专业;转型发展;校企合作;MOOC课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33-03

最近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地方高校应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通过试点推动、示范引领,引导推动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地方高校的人才目标定位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实施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地方高校IT专业在人才培养的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这三个方面:一是未从实际出发,一味依照“985”等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效果并不理想;二是没有地方本科院校专属特色,搬照高职的培养模式;三是也有部分高校在第八学期的实习实训过程中融入校企合作,但企业没有融入整个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因此,为了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和IT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探索地方高校IT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一、IT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现阶段国内IT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高等学校,以本科为主。传统的精英教育、理论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IT业对第一线“软件蓝领”的需求。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定位不清。从清华、北大等重点大学,到一般本科院校,再到地方本科院校,IT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基本相同,培养目标也差不多,培养的学生都是“通才”,而大量培养“软件蓝领”的地方高校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盲目向重点大学看齐。这使得培养的人才特色不突出,操作能力和工程能力相对较弱,致使整个IT行业在高端领域缺乏优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社会需求分析人才,在低端领域则缺乏最基础的IT“软件蓝领”。二是教学手段和内容落后。我国IT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多年来并无大的变化,过分重视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忽视实践操作能力和最新IT技术使用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兴趣、特长。更为严重的是,学生在校学习的部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毕业后已过时,大批国际流行的IT产业最新发展技术不能及时进入教学实践,致使毕业生要接受近一年的再教育才能胜任工作。三是地方高校教育培养目标在理论上较为清楚,但实际培养过程却是模糊的。重设计、重开发、轻技能的现象比较突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样样通,样样松,本科学生就业处于劣势。四是国际化程度低。IT行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基本上属于以产品主导市场和技术的发展,如Windows、Linux可以代表操作系统,Cisco就可以代表路由器等。一些国际知名厂商凭借知名的产品垄断着某个领域,主导着该领域的技术发展方向。目前我国传统封闭式教学培养的IT人才对国际产品的应用、研究还有一定的差距,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为了解决我国地方高校的这些问题,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改革,探索一条地方高校IT专业人才培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之路,使地方高校IT专业能为地方经济建设、行业需求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IT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发展改革措施

(一)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建设。应加强专业建设,引导专业转型发展,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推进专业教学改革与教学创新建设,着力打造专业办学特色,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形成专业建设促办学特色与办学优势,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转型的要求。

1.结合专业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体系,结合专业建设目标与思路,在新的人才培养体系上,着力专业建设、特色建设。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学院制订了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为适应社会人才的需求,调整部分专业,并提升专业内涵建设,增强基础课,突出通识教育;压缩必修课,突出核心课程;增加选修课,突出个性化教育;强化实践,突出动手创新能力的特色。

2.整合课程内容,体现行业需求。紧密结合校企办学课程设计思路,将行业的需求贯彻到课程内容中,在学习的过程中模拟企业工作环境,增添专业的企业元素,培养与社会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

3.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教学资源,如共建实验室、案例库、素材库、项目库等,签订实训实习基地协议,共建学生实训实习、教师培训、产品开发为一体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为专业建设夯实基础。

(二)以MOOC建设促进课程建设信息化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融合推进,传统教育模式的教学弊端日益显现。传统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和以教室为中心”,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接受式学习”。这种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和互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和团队合作能力。IT人才的培养更需要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将在线开放网络课程教学模式MOOC (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引入到计算机教学之中。

1.以项目促MOOC平台建设,确保课程管理规范化。在线开放网络课程在建设、开发、管理和在线开放等方面对投身开放课程学校的技术、资金和人员配备都有较高要求。MOOC平台建设是解决MOOC课程建设的基础,由于需要技术和项目资金,我院积极探索,以申报项目的方式获得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为平台的研发扫清了障碍。

2.实施课程建设合作机制,引进或共同建设MOOCs课程。积极学习国外知名大学和知名企业的MOOC课程开发经验,将视频、教辅资料和压缩文件等对存储空间和网络带宽要求较高的资源统一由学校信息中心承担,或者委托专门企业来发布和管理,院系的主要精力放在对课程规划、课程开发和课程上线后的在线教学辅导等工作上。

3.加强宣传,促进教师自愿开放课程。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带领下,全球近200所高等教育机构投身开放课程运动大潮。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心仪的开放课程并满怀期待地体验着互联网时代的全新课程和教学观念。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一批名校率先建立了自己的MOOC平台和课程体系,为全国运行MOOC教学改革起了带动作用和示范效应。院系进一步宣传MOOC建设的意义,改变课程建设的方式、方法,从而改变教学模式。另外,院系大力对视频制作技术进行培训,促使由传统课程转变为MOOC形式如行云流水,不再成为教师思想和行动上的包袱。只有教师对MOOC有兴趣了,都自愿将自己的课程加工为MOOC,教学效果才能提高。

4.借鉴MOOC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和以教室为中心”,这种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和互动性。MOOCs课程强调课程与学习者的互动,互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尤其是IT专业,许多知识只有在互动过程中才能领悟,在互动中才能转换为实践动手能力。MOOCs课程作为在线课程,与其他在传统课程不一样,除了课程计划、课程内容以外,还有视频录像、相关阅读文献、网上作业、作业提交以及学生之间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学习互动讨论的论坛等功能,将这些功能和教学模式应用于现在的IT教学中,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三)提高师资力量,夯实教研基础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力军,是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核心,是学校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基石,也是学校发展的希望。因此,面对学校转型发展,必须花大力气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的“立校之本,强校之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我院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革。

1.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为促进我院师资力量建设和团队建设,我们将工作重心转移到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引进上,特别是具有国际化背景、积极从事学科建设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及其带领的团队,汇聚一支以杰出学者和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学科队伍。

2.精心培育青年教师队伍,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重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对新参加工作2-3年内或之前未在高校工作过的青年教师实行导师指导,通过“双向选择”建立传帮带联系,充分发挥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指导作用;开展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教案交流、教学展览和交互听课等活动,充分调动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3.注重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调动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组织教师在国内或国外参加国际国内多种形式的进修培训和学术研修,追踪学科发展前沿知识,提高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1)聘请优秀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例如,2014年聘请优秀企业技术人员和国外有工程背景的优秀企业技术人员3-5名担任兼职或专职教师。(2)有计划地派教师到企业挂职工作。计划再用3年时间安排所有45岁以下的教师都去企业挂职锻炼,给予政策支持,并跟绩效挂钩,例如在项目申报、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先;企业对每位挂职教师有企业考勤的原始记录和所做的项目备案;每个暑期派10名左右的教师到企业实训1-2个月。(3)要求年轻教师参加软考和四大国际认证考试,对通过的教师进行奖励。政策执行以来,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大力支持。目前,我院“双师”型教师比例超过60%。

(四)校企深化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急需高校加快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高校如何开展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成立有不低于50%的政府、行业、企业各界人士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企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设置、专业教育、主干课程教学、专业见习、毕业论文指导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行业参与率达到100%。

2.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和实施教学计划,突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模式化,设立专业技术方向企业模块,由企业完成,全部运用真实案例、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企业参与率达到100%。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教学效果互认,形成“多层次、模块化、递进式”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每年安排3-5名工程技术人员携带仪器设备来校,按企业实际项目流程成建制地组织学生开展为期1-2周的专业见习。实行3+1培养模式,参加3+1培养模式的学生达到50%以上,且100%高薪就业。目前学院正在实行2+2培养模式,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

3.校企双方共建教学资源、教学场地与设施,2014年完成一个实验室建设。今后,预计用3年时间完成集学生实训实习、教师培训、产品研发为一体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三、结语

新形势下高校发展思路是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IT专业是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和信息化高度融合的重要理工科专业,也是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我院实际的转型改革措施及取得的实践效果,希望能对目前地方高校IT专业的转型发展提供借鉴,力争培养更多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职业化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董立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J].教育研究,2015(1):67-74.

[2] 李建红.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理论探索[J].教育评论,2015(6):34-36.

[3] 任友群,徐世猛.开放课程的探索与思考——决策者到建设者[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5):3-10.

[4] 陈生萍.校企深度合作,培养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J].计算机教育,2013(4):83-85.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转型发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大学本科高年级怠学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新常态下钢铁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建议
试论“央视新闻”公众号的成功运行对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借鉴意义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