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好初中体育教学

2016-09-27 04:16陈海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方法学生

陈海

摘要:少年要想身体好,基础要打牢。因为初中学生正是造就良好体能的关键时期,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初中生的体育教学。新体育教学大纲的颁布出台,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终身体育,成为教师研究的焦点。我们应该重视体育教学。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方法;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8-0303-01

发展体育,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全民健身早已成为一代又一代领导人的共识。而基础教育的初中体育教学,更是培养健身意识、学会健身的启蒙阶段。然而一直以来,学校体育教学,不论教材内容,还是教学目标都无法达到教学要求,由于应试教育压力的加大,学生们慢慢的淡忘了体育,忽略了体育。然而这样是不对的。作为一名初中体育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对于初中体育教学的研究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讲清体育的重要性,加强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认识

大多数学生都对体育课比较放松,觉得学习了一天,体育课是属于放松的时段。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让学生喜欢体育课,真正学到知识与技能,激发兴趣。要改变以往的传统观念,需要作出努力,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运动的快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体育课的重要性,把体育课与休闲放松游玩区别开来,要让学生明白只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算是合格的人才,其中体育就排在了很重要的位置。我们拥有了强健的身体,才能够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才能够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身体成长迅速,骨胳肌肉发育很快,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都有较大发展,但心脏发育稍稍滞后于运动系统与神经系统的发育,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运动持续能力差,容易产生疲劳感。这个时候的学生由于体内新陈代谢旺盛,所以都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充满朝气,喜欢竞技并通过体育运动来表现自己、展示自己。可是由于他们的身体发育还不是很均衡,加上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能力差,所以有部分同学的动作不是很灵活,显得有些笨拙,而且容易头晕和疲劳,往往是很精力充沛信心满满地开始,却稀里糊涂地半途而废,不能有始有终,只凭三分钟热度,成了虎头蛇尾。这些现象作为体育教师应该引起注意,采取适合年龄段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并加以引导,成为学生的贴心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十分明显,针对学生的差异,教师应该对学生采取多方面激励和鼓励,让学生对身体健康有一个全新的注释,从而充分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产生一种通过锻炼,拥有健康体魄的愿望。

2.体育意识的特点

体育意识具有以下特点。内在性:体育意识不等于体育行为,体育意识是内隐的,是一种内在的结构;客观性:体育意识一方面是人脑这个自然物质的机能和属性,另一方面体育意识的来源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性:任何人的体育意识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相互作用,通过社会环境持续不断的影响,通过大量的体育实践活动而逐步形成的;能动性:体育意识能够支配和调节人们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意志和情感体验,能够限制或推动人们的体育活动;稳定性:体育意识形成后,将持续较长时间而不轻易改变;对象性:任何体育意识都是针对体育和体育活动中的某一对象,因而它具有主体与客体的对应关系;系统性:体育意识是一种态度控制系统,各态度之间彼此相连,紧密相关,形成有机联系;历史制约性:体育意识的反映对象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一定的社会体育需求和社会体育能力下产生和进行的。

3.学生体育意识的判断

由于体育意识的构成主要是态度状态和体育素质,因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别初中学生是否具有体育意识。看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体育科学知识、体育活动方法和技能;是否认识到体育和体育活动的功效和作用,特别是评价性认知;是否具有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正向积极的情感体验,如依赖感、必要感、赞同感和支持感等;是否具有体育需要和体育行为倾向。在判别时,首先要看是否具备一定的关于体育和体育活动的知识、方法、技能和评论,因为这是基础。如果已经具备,还要看是否具有正向体验和积极的意向。只有同时具有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认识、情感体验和体育需要,才能说有体育意识。人们有无体育意识是全民健身运动成败与否的关键,努力培养和提高人们的体育意识是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4.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室内讲理论室外单纯训练,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程度不高。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实现从被动体育到主动体育的转变,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首先要改革室内理论课教学。要把老师的讲授与学生的主动学习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掌握一定的运动技巧。其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室外活动。体育室外活动,往往需要较大的耐力与体力,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与寒冷的冬季,学生会找各种理由逃避活动,原因在于活动形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所以,教师要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喜欢这些体育活动。如长跑,对于一些动作要领采取教师示范,然后让学生练习,选出动作做得好的,让学生以此为榜样进行训练。在掌握基本的动作要领以后,让他们进行接力跑或在一定的距离内往复运输物品的竞赛,看哪位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运送的物品最多等,这些活动充满了较强的趣味性与竞争性,比起单纯的跑步训练更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5.注重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激活学生体育问题意识

一些体育内容虽然是带有专业特色的,然而大部分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初中生接受的原形。根据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就能极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走出课堂,联系生活实际,收集并利用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体育信息资源重组教材。例如:在教学"排球垫球"时,就让学生体验垫球技术要领时,围绕"大人交往礼节"这个主题,根据见面抱拳行礼、热情握手、上步拥抱等具体情景,体验垫球的抱拳、伸臂、夹肘、上步要领等,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发现体育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用现实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提高教师的知识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法指导

教师是教学核心和教改的关键,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现有的体育教师是在以竞技为中心的教学体系下培养出来的,这种以往的知识结构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必须采取积极措施,有计划的进行培养与提高,制定自修计划。另外应注重对他们敬业精神的培养,鼓励教师积极努力地钻研教材教法,全面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深化教师队伍监控管理机制。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目标,大力加强对学生组织教学、训练、竞赛等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手段及基本技能的传授,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此同时,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过程。只研究教法不重视学法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培养自学、自练能力,为学生营造合作学习氛围。

综上所述,我们要明确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切忽略体育教学,它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特点,同时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初中体育教学方法学生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如何在初中体育中有效开展健美操教学
中学体育先学后教模式探讨
篮球教学中三步上篮教学方法研究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聪明的学生等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