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管理维度下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创新路径

2016-09-23 18:14吴舸
高教探索 2016年7期
关键词:管理创新可持续发展

吴舸

摘要:生态管理维度下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以实现整个管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才能保证良好的管理生态环境的实现,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效能的不断提高。然而,近年来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对绩效的过度“理性化”追逐,出现了师资管理资本化、学生管理功利化以及师生关系逐渐淡漠等同必须坚持的管理原则相悖的失范现象,导致管理生态逐渐恶化,对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效能产生相应的负面影响。有必要按照“人性化”的生态管理原则,通过建立以教师的充分发展为中心的师资管理制度、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学生管理制度,以及构筑生态化的和谐师生关系等生态管理创新路径,达到构建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目标。

关键词:生态管理;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管理创新;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确立了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方向,这为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由于功利化思维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过度追求绩效而造成的管理环境恶化的现象,从而对其效能的提高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生态管理是近年来兴起的新的管理模式,其充分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注重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和平衡协调,符合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对矫正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生态的恶化有着很好的矫正作用。[1]因此,必须在生态管理维度下对现有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进行相应的创新,才能克服目前管理环境恶化的困境,达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目的。

一、生态管理下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原则

根据生态管理的原理,要保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为实现此目标而注重作为管理者的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2]因此,生态管理下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管理主体坚持“以人为本”

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生态环境来说,其管理对象主要为与教育质量直接相关的高校师生。要保证管理环境的和谐,管理主体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这一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坚持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广泛动员全体师生参与到管理之中。生态管理中的“以人为本”,要求管理主体以“人”、而不是相应的管理机构为中心进行管理,因此要求管理过程的开放性和管理对象的参与性。[3]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来说,相应的管理过程必须对全体师生开放,而不是单纯由教学行政管理机构如教务处、校务办等进行以履行管理职责的方式进行。要达到师生对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的广泛参与,就必须建立相应的师生参与管理的正式机制,广泛动员全体师生参与到管理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广大师生对教育质量管理产生相应的参与感和责任感,以教育质量管理主体的身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有效促进教育质量管理的提高。另一方面,以“人”作为管理的终极目标,充分关注广大师生对管理的各种意见和反应。事实上,任何管理具体目标最终都必须依靠作为管理对象的人来实现,对于高校教育质量管理的具体目标来说,则必须依靠广大师生来实现,广大师生才是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终极目标。[4]因此,在高校教育质量管理过程中,必须建立同广大师生进行沟通的制度化渠道,及时收集和处理其提出的各种意见及相应的反应,以保证教育质量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同广大师生之间的协调一致,保证管理环境的生态和谐。

(二)管理方法上坚持“依章治校”

良好的生态管理效果的形成还有赖于生态环境的相对稳定。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要保证这种管理环境的稳定就必须在管理方法上坚持“依章治校”的原则。这一原则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制定一整套科学的教育质量管理章程,构建共同规则下的生态管理系统。“依章治校”的前提是良好的规章制度的存在,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来说,则意味着必须根据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规律,按照“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制定一整套科学的教育质量管理章程,这是实现“依章治校”的前提。科学而系统的教育质量管理章程的存在,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建立了一个所有成员都必须遵守的制度框架,以构建共同规则的形式实现生态管理系统的稳定。第二,具体管理事务必须依章办事,在此基础上实现与管理环境之间的生态和谐。良好的教育质量管理章程的制定,只是为稳定的生态管理环境的形成提供了稳定的可能,要使其真正发挥保证生态管理环境稳定的效果,还必须在具体管理事务的过程中严格依章办事。只有这样,才能使相应的教育质量管理章程产生足够的权威,减少管理行为的不确定性,并使受其规范的人员能对自己相应的行为产生明确的预期,从而在此基础上实现管理主体与管理环境之间的生态和谐。

(三)管理目的上坚持“可持续发展”

生态管理的目的,是实现整个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管理维度下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在目的上,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意以下两方面的平衡。首先,注重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平衡,以稳定求发展。生态系统的发展必然会对系统的稳定产生相应的影响,而系统的相对稳定则是保证其良好状态的基础,对稳定的过度破坏必然导致系统的功能失范。生态系统的停滞虽然短期内对系统的稳定有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必然逐渐减弱,最终导致系统更大的不稳定甚至崩溃。因此,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平衡,在保持管理环境的相对稳定、管理系统的运作基本正常的情况下,通过相应的改革措施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在以稳定求发展的基础上,保证质量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其次,注重竞争与和谐之间的平衡,以竞争求和谐。生态系统的良好状态不仅有赖于不同主体间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存在,还必须保持一定的竞争关系,从而保证整个生态系统的活力。然而,过度强调竞争会使主体间关系淡漠,缺乏必要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严重破环人际关系的和谐,从而导致管理效能降低。而过度强调主体间的和谐关系而忽略竞争,则必然造成系统的衰退,从而使和谐丧失存在的基础。因此,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还必须高度重视竞争与和谐之间的平衡,在保持适度竞争的基础上维持主体间的和谐关系,以竞争求和谐。

二、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机制失范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在发展过程中,有逐渐陷入过度追求绩效的理性陷阱的危险,其以“绩效”为本,建立了一系列功利化特征明显的管理制度,逐渐偏离了应当坚持的原则,导致了以下一系列机制失范的现象,从根本上损害了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师资管理上的资本化

为了在短期内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效能,各大高校纷纷引进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然而,高校管理生态与企业有着本质的不同。对于企业来说,其最重要的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其管理模式以追求绩效为导向。引进企业管理经验的结果,必然导致师资管理的资本化,恶化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过程中管理主体同教师之间的关系,对管理目标的实现产生相应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师资沦为纯粹的管理对象而不是管理主体。在片面追求绩效的思想的指导下,高校教师逐渐沦为实现相应教育质量管理目标的工具,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职能完全由专业的高校行政管理机构和人员完成,师资作为纯粹的管理对象而不是管理主体而存在。其次,以“纯客观”的绩效考核决定教师的待遇和晋升。这种考核方式出于提高效率的目的,完全以量化的方式对教师进行评价,而忽略不能量化的其他同样重要的方面,并不能真正反映教师所具有的能力及其作出的贡献。[5]最后,教师和管理者之间缺乏畅通的沟通渠道。将教师作为纯粹的管理对象的结果,管理者只关心教师的具体行为是否符合其管理目标,而忽视对其意见和建议的收集和处理。教师和管理者之间沟通渠道不畅通,必然导致教师和管理者之间的隔阂,不能及时发现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总体上降低管理效能。

(二)学生管理上的功利化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功利化特征体现在在学生管理上,是对学生管理效率的日益强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对学生服从管理的过度强调。为了提高教育质量管理的效率,强调学生对高校管理要求服从的义务。其次,以分数论成败。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学生评价体系,基本都以考试分数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根据。为了追求更高的分数必然造成大学生对其他正常成长需要的能力培养的忽视,从根本上损害教育质量管理效能的提高。最后,过多的课程设置。为了尽可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符合高校的意志,大学生顺利毕业需要修习的课程日益增多。过多的课程设置虽然保证了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够更好地符合高校的要求,但却并不一定符合大学生自身以及社会的需求,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和自我学习管理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有害于可持续发展生态管理目标的实现。

(三)师生关系的逐渐淡漠

在过度追求绩效的功利化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式下,师生都成为比较单纯的管理对象,从而使其自主性日益减弱,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淡漠。一方面,课堂教学日益任务化。在功利化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式下,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的主要作用是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由于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实行的是完全独立的两套制度,教师和学生只需要各自完成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要求的任务即可以取得比较满意的成绩,因此缺乏加强彼此之间关系的激励。很多教师到课程结束都不认识班上的绝大多数学生,而学生对相关教师除了名字和教学内容之外,其他方面同样一无所知。另一方面,师生沟通日益程序化。高校中的很多师生,除了按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规定进行程序化的沟通,如课堂教学、问题答疑、考试评价之外,几乎缺乏任何其他制度外的沟通方式。这种局限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中的逐渐淡漠的师生关系,必然因为师生之间缺乏了解而导致教学和学习质量的降低,对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提高形成相应的阻碍。

三、生态管理视角下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路径构建

前已述及,过度追求管理绩效 “理性化”造成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生态环境的恶化,对此有必要按照“人性化”的生态管理原则,对目前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进行相应的创新,以实现管理目标。

(一)建立以教师发展为中心的生态师资管理制度

教师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生态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本”的关键主体之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目标的重中之重。要使教师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建立以教师发展为中心的生态师资管理制度,克服现有的师资管理上资本化的过度功利倾向。[6]这一制度应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充分考虑教师的职业发展需要,制定相应制度鼓励其充分发展。在现有高校普遍建立教师发展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教师发展的各种具体需要,将教师自身的发展作为相应管理的目标,通过教师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其对管理规定的单纯执行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其次,绩效考核的指标设计必须充分考虑教师自身情况。教师绩效考核的指标设计必须克服纯粹量化指标不能客观反映教师的能力和贡献的问题,将教师自身情况如其知识结构、性格特点等不能量化的方面作为重要的修正参数。再次,充分发挥教师在管理中的能动作用和监督作用。将教师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重要主体而不是单纯的管理对象,并建立收集和处理教师对相关管理的建议和意见的制度化沟通渠道,使教师在充分参与和监督管理过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主观积极性。最后,积极引进高质量师资,保持竞争活力。师资队伍的和谐稳定是教师充分发展的必要前提,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引进相应的竞争机制。在保证师资队伍稳定的前提下,高质量师资的引进不仅可以提高师资力量的整体水平,从总体上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还能在师资队伍中形成良性竞争气氛,在促进教师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保证师资队伍的和谐和稳定,最终达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水平的目的。

(二)明确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生态学生管理制度

学生是生态管理中“以人为本”原则必须重视的另一主体。从本质上来讲,高校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的教育质量的提高,即是指尽可能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生态系统运行的根本目标,包括教师的发展在内的整个管理系统最终都必须为这一目标服务。因此,明确以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学生对管理的无条件服从为目标的生态学生管理制度,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管理顺利运行的前提和基础。生态学生管理制度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和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将学生作为管理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违反管理制度原则的基础上允许学生自行选择管理方式并对其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及时处理,培养和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专职的教育质量管理人员只在必要时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处理,以达到充分利用学生自我管理的主观能动性的目的。[7]第二,建立以分数为基础,以素质为目标的学生评价体系。考试分数只是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手段,其最终还是为促进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其素质服务。因此,分数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基础,但其终究只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还应当充分结合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其他方面,达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第三,减少课程设置,提高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因人而异的,课程设置的适当减少,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根据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安排相应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培养对其未来成长至关重要的自学和创新的能力。第四,开展校际交流和社会实践。开放性是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纠错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了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切实实现,有必要通过校际交流和社会实践的方式,使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对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产生更充分和深入的理解,并对自己的学习计划进行更符合管理目标的安排,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效能的提高。

(三)构筑生态化的和谐师生关系

作为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目标的最重要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对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相熟悉和互相理解,从而在教学活动中能尽量针对对方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尽可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促进教育质量管理效能的提高。[8]构筑生态化的和谐师生关系应当包括三方面内容。首先,强调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课堂是师生彼此接触最频繁的场所,因此对构筑和谐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必须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纳入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制度体系之中,并通过各种方式在教师中交流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经验,强调其对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使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师生互动在构建生态化的和谐师生关系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其次,组织各种师生互动的课外活动。师生互动作为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的重要手段,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之中,而应当充分组织各种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外活动,如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知识竞赛、专题讲座、特色兴趣小组,尽可能增加师生互动的机会。最后,利用多种渠道实现师生间的无障碍沟通。除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传统的师生间互动方式,其他促进彼此间相互了解的沟通形式对于师生间和谐关系的建立也很重要。尤其要重视以互联网和手机技术为基础的各种新型的沟通方式,如通过QQ、电子邮件、微信乃至教学管理网络系统等,实现师生间在具体教学以及日常生活乃至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交流,真正实现师生间的无障碍沟通。因此,构筑生态化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是通过各种制度化以及非制度化的管理方式,促进师生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实现互相谅解和有效协调,促进相应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和谐稳定的生态化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宇航, 程瑞.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变问题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 2015(11):19-22.

[2]单良.论高等教育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评《高等教育生态论》[J].中国教育学刊, 2015(7).

[3]陈小华.“生态性”理念与高等教育管理浅论[J].河南社会科学, 2011(3):188-190.

[4]叶明昌.从生态学视角论当代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管理[J].江苏高教, 2008(2):50-51.

[5]贺祖斌.论高等教育生态评价[J].山东高等教育, 2015(5):13-17.

[6]刘魁, 贺祖斌.生态系统管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思维[J].教育评论, 2016(2):13-17.

[7]金一斌.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由来、视角、趋势[J].中国高等教育, 2016(2):29-32.

[8]黄志勇.基于管理创新的高等教育质量生态系统结构设计[J].大学教育科学, 2013(4):113-119.

猜你喜欢
管理创新可持续发展
提升企业知识管理能力 增强企业的强劲发展态势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调度指挥在铁路货运改革中的管理创新
市政设施建设管理探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