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若政
摘 要: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在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中运用的思维逻辑方法的统称。数学思维能够深刻地体现学生的数学能力,锻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解决数学问题。但是,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难以突破的思维障碍,影响了数学教学的效果。本文将对高中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原因进行阐述和分析,提出一些突破数学思维障碍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教学;数学思维障碍
我国传统教育模式过于重视学生的分数。分数只是学生一部分数学能力的体现,不能全面地反映高中生的数学水平。高中数学已经脱离了数学教育的初级阶段,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很多高中生都会出现课上能够听懂教师讲的内容,但是课后自己解题的时候却往往不能够很好地利用教师所讲的解题方法,这就是数学思维障碍的表现。高中数学教学必须针对这些思维障碍进行突破,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原因
1.灌输式教学
高中数学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将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讲解给学生,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方法来解题。这种教学方式没有考虑学生个体思维的差异性,让具有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统一按照教师规定的思路和方法解题,不利于学生的接受。如果学生对这种灌输式的教学不适应,就会导致对数学知识理解片面,在解题时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入手。另外,灌输式教学还有一大缺点就是不倡导学生独立思考,没有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2.知识间的过度生硬
数学是一门具有成熟体系的学科,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今天的定理很有可能被明天的新理论所推翻。高中数学是在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有很多概念和理论是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的,如复数和向量。这些知识的传授在一定程度上会打破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教师在传授新知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过渡,强调学生旧有知识中的局限,避免学生由于接受新知识而导致原有的知识结构崩塌。
3.学生自信心不足或者过剩
学生的自信心很大程度上与初中阶段的学习成果有关。如果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成果斐然,就会产生巨大自信。但是,有些学生自信心过剩,产生轻视心理,在学习、练习的过程中疏忽大意,懒得去仔细考虑,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导致数学思维存在障碍。也有一些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效果不佳,他们容易缺乏自信,对于数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一遇到比较复杂和繁琐的数学题就会退缩,不敢去思考,很难产生进步。
二、突破数学思维障碍的方法
1.熟悉学生知识结构
初中阶段和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从感性上对数学产生初步认知。而高中数学则不同,高中数学更偏向于逻辑思考的理性范畴。这种转变是现在很多高中数学教师都没有注意到的,也是很多学生在初中小学阶段学习成绩良好,到了高中数学成绩一落千丈的原因。教师在讲解高中数学知识之前,一定要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要用到的基础数学知识,在新旧知识进行过渡的时候找到一个良好的切入点,避免过度生硬,破坏了学生的知识结构。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解决高中数学问题时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在传统的数学教学当中,学生往往只满足于学会教师的解题方法,这不利于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提倡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对于一道新题目,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步骤和方法,更要让学生独立进行思考,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寻找有没有更加简便的解题方法。对于学生提出的新思路和新看法,教师要认真进行评价总结,对提出有效方法的学生予以表扬,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题目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教师要走出高中数学教学的误区,不要将数学课的重点放在解题步骤上,而是着重讲解题目的解决思路,运用了什么样的数学思想,这类数学思想使用与解决哪些类型的问题。在讲解之后,教师可以将这种类型题加以变化,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才会深刻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突破思维障碍,在面临数学问题的时候迅速寻找到解题的关键点。
高中数学是高中教育的重要学科,数学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我国传统的数学教学过于重视考试分数,忽视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学生容易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种种数学思维障碍,对知识理解不深刻,思考问题比较浅显,对一些概念认识不明确。对此,我国高中数学教师要加以改进,在教学过程中寻找到学生新旧知识的切入点,灵活引入课程主题,积极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易和好.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成因及突破[J].新丝路(下旬),2015(6):94.
[2]李世青.探讨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J].学周刊,2015(1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