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娟芳(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
交互设计教学中“文化”属性的探索
文/徐娟芳(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
DOl编码:10.3969/J.lSSN.1674-4187.2016.04.011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交互设计成为工业设计关注的热点。许多高校开设了交互设计课程或交互设计研究方向。交互设计教学在高校中的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互联网企业的兴盛和对交互的关注。因此,交互设计的教学往往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关注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学习设计技术和设计方法,使界面设计符合人的特征和需求。而作为影响人的价值观,从而影响到认知和行为的文化因素,是决定交互设计策略的深层内涵。随着交互设计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值得被关注。
交互设计的概念缘起于计算机的人机界面设计。1979年出现了首批个人计算机程序,个人计算机开始普及,应用软件越来越多,易用性问题也凸显出来。1981年Xerox Alto及其商用版本star的开发中,交互设计问题受到重视。同年,Bill Maggridge 设计了第一台笔记本电脑“Grid Compass”,随后在1984年的一次会议中,他提出了“Interaction Design” (交互设计)概念。计算机软硬件的复杂性超出普通人的理解和认知,早期大多数软件的程序开发和设计都由程序员完成,和普通用户知识结构的差异导致用户难以理解界面。人们在使用计算机软件界面的过程中常常感觉困惑、无助和沮丧。
图1 设计与文化的层次对应关系
早期的交互设计研究人的心智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界面和交互方式,利用人机界面将用户的行为传递给计算机,将计算机的行为解释给用户。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交互设计已经不仅仅是为显示器里的图形界面设计,而是发展成为一种理念:将信息和通信技术视作新的艺术媒介,从人的需求出发,找到潜在的用户需求和技术成熟性、经济性之间的最佳匹配点,设想和实验新的生活方式并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交互设计》李世国)
辛向阳教授认为,交互设计改变了设计中以物为对象的传统,直接把人的行为作为设计对象,提出了交互设计五要素:人(people)、动作(actions)、目的(purpose)、场景(contexts)、媒介(means)。从研究“物的逻辑”到研究“行为的逻辑”,为交互设计方法的构建提供了理念层面的支撑,明确了交互设计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随着工业设计专业应对时代和技术的发展变迁,工业设计的定义及课程体系发生了重大转变。国际工业设计协会对工业设计的最新定义涵盖了产品、系统、服务及体验等方面,而交互设计作为人机关系中的重要内容,在这几个方面均有涉及,尤其在服务和体验方面尤为突出。国内一些高校率先开设起交互设计相关的教学,有些则开设了交互设计研究方向,随着市场需求增大,“交互设计”正在成为许多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
交互设计基于两个学科基础:第一、工业设计。交互设计隶属于工业设计,是研究人机系统中侧重于人机关系的部分,更多地以“人”的行为和认知属性为研究对象,进行“物”的设计;第二、计算机科学。交互设计的兴起和发展源于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技术的进步,其设计实现依赖于计算机与软件科学。交互设计的教学包含了交互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经过了解,目前高校内与“交互设计”相关的课程大致有:交互设计原理与方法,交互设计技术,用户界面设计、可用性设计、智能产品设计等等。从交互概念和方法、交互相关技术、交互的软硬件设计等方面开展教学。由于国外的交互设计起步较早,我国的交互设计教学内容基本参考了国外先进设计院校,国内教材的内容也基本采纳了国外的知识体系。
目前,交互设计的对象主要以互联网产品或信息化、智能化产品为主。在学习人的生理心理特征、相关设计实现手段的基础上,进行用户研究,探索和实践从用户需求到设计的具体过程。交互设计的目的是处理好人与界面之间的关系,提升产品的用户体验。在授课过程中,用户的认知用户行为分析和心理情感分析是重要的部分。在这部分内容中,“文化”是值得加入的。“文化”不仅是产品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属性,在交互设计中同样值得被重视。不同地域和民族,其文化属性的不同造成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在用户体验中形成带有文化特征的区别。
产品设计中的“文化”在国内专家学者中早已有所研究。浙江大学的许喜华教授在2008年出版的《工业设计概论》中提到了文化与设计的关系,将文化和设计分别分为三个层次:文化的外层是物质层,是由人类通过劳动创造出的物质产品组成;中层是物心结合层,包括隐藏在物质层中的各种思想、感情和意志等;深层为核心层,指人作为某种文化类型的整体时的心理状态,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民族性格和宗教情绪等。对应的,设计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外层是实用功能层,体现了文化的物质部分;中层是形式层,体现了文化的物心结合层;深层是观念层,体现了文化的心理部分。
图2 交互设计的三层次与文化三层次的对应关系
中国工程院潘云鹤院士于2011年出版了《文化构成》专著。自包豪斯提出三大构成以来,几十年的现代主义风格席卷全球。三大构成从色彩、平面、立体三个维度设计工业产品,形成了科学化系统化的现代主义设计思路和方法。之后经历了几十年的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如今,工业产品的材料、生产工艺等已经得到大幅发展进步,为更丰富多样的造型和功能提供了方便。而传统的三大构成形成的理性、统一的风格特征难以表达更为丰富的情感与文化需求。“文化构成”理论正是对这一现象提出的方法,将文化元素的特征融入产品设计中,增加产品的“文化”属性。
交互设计课程初期主要教授对“交互”本质及“交互系统”的理解。不同的专家对“交互”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解释。交互的层次可以划分为:界面、行为习惯、意图情感。交互界面是交互的外在表现形式,其设计的依据是人的行为习惯,而人的行为习惯是由更为深层的情感、意图等决定的。
交互的界面指的是人与工具之间产生联系的操作面,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通道与操作对象之间交流信息,通过交互界面输入和输出信息,是交互设计外在和显性的表现形式。界面的图标、版式、色彩布局等与视觉信息相关;界面在人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声音信息和听觉有关;界面的操作方式、触摸方式与触觉相关。
交互中人的行为习惯是交互界面设计的依据。根据人的行为特征来设计界面的形式,为每一种信息的传递选择合适的感官通道,使人机交互的过程更符合人本身的行为习惯,在人们原有的并习以为常的行为习惯基础上延伸,让操作对象更为顺利地被人接受,否则容易使人在操作过程中产生焦虑和不安。
交互中人的意图情感是交互设计中更为深层的内容,属于精神和情感的范围。这种思想上的特征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行为习惯的特征。每一种背景下的人群有些类似的情感和行为,个体上却仍然不尽相同。意图强调的是人的行为动机和目的,直接影响到行为的开始;情感是和人的性格、情绪等关联的。交互的深层内容是意图的实现和情感的交流。
关于文化的结构,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的阐述。有的认为可以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也有的认为可以分为物质、制度、行为、心态四个层面。对应交互的三个层次,文化可以分为感官,潜意识,价值观三个层次。
文化的感官层面是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觉器官所接收的文化符号信息。视觉指眼睛所看到的文化元素,包括了形态、色彩、质感等。如中国文化中的书法、国画作品、篆刻、服装、民俗符号等视觉文化元素。听觉指的是声音塑造的文化符号,如乐曲、戏剧、语言等文化元素。触觉指由触感带来的文化符号,如坚硬、柔软、滑爽等触感。而味觉指味蕾体验的文化,如“舌尖上的中国”里所表现的味觉文化。
文化的潜意识层面较感官层面更为隐性,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下意识的认知行为。我们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看待自己和他人,以及本能采取的行动反映,这些基本的无法觉察的意识体验,都是潜意识的范畴。潜意识和人的经验有关,即与成长环境,地域文化、家庭影响、学习经历等存在关联。
文化的价值观层面是核心层面。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价值观决定了人的意识形态,是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下长期积累形成的深层文化特征。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同时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
交互设计的界面对应了文化的感知层面,行为习惯对应了潜意识层面,情感意图对应了价值观层面。
对“人”的研究是交互设计的关键部分,人的认知、行为、观念等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文化是个笼统而广泛的概念。学生特长不同,背景不同,本身的文化内涵也不同。设计并非依据设计师自身的认知,而应从设计受众群体出发,充分依据他们的文化特征进行设计。依据文化和交互设计的三个层次,在交互设计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据不同的文化层面有的放矢。
1、根据交互设计和文化的第一层面,(即交互界面——文化的感官层面),要设计符合文化中的感官层面的界面,就要对目标人群的视觉文化元素、听觉文化元素、触觉文化元素等有所分析和了解。研究各种文化元素形成的原因、人们对文化元素的理解和审美的源泉。越深入地了解文化的感官层面,就越能够利用这些特征进行界面设计,从而符合目标人群的审美需求和文化需求。
2、交互设计的行为习惯层面,对应了文化的潜意识层面。行为习惯是长期形成的,一朝一夕难以改变。因此这一层面的交互设计需要研究人们潜意识下的行为特征。这种研究仅仅通过问卷、访谈往往不够。人们在回答问题时经过了大脑思考,已经越过了潜意识层面。弥补的方式有:(1)了解潜意识的特征,了解常见的行为习惯;(2)设计合理的实验,通过观察、统计、对比等方式总结潜意识下行为习惯特征,设计合理的交互行为。
3、交互设计的意图情感层面,对应了文化中的核心,即价值观层面。不了解人们的价值观,就难以真正把握人们的情感意图。这一层面“文化”的加入主要侧重在目标人群的价值观研究。首先应确定一定的范畴,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划分几个维度,可以进行价值观量表调查,总结得出一定结论。在此基础上进行意图和情感的分析,深入地进行交互设计。
信息社会中的交互设计正在越来越广泛地触及个人生活和体验,成为互联网和信息产品评价的重要维度之一。交互设计以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目的是实现人与产品之间的友好交流和互动。“文化”作为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内在精神,深刻地影响着人的价值观,从而决定了人的潜意识和行为,并形成与文化背景呼应的审美认知。交互设计的教学中不仅需要对人的认知和行为进行分析研究,更要深入了解决定人的认知和行为的文化背景,获得驱动人行为和认知的内在动力的特征。研究得到的交互的三个层次和对应的文化的三个层次,明确了交互设计和文化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推出如何将“文化”属性融入到交互设计过程的方法,在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为高校在交互设计学科方向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教学内容提供了参考。
(责任编辑:姥海永)
[1]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世国,顾振宇. 交互设计[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3]潘云鹤. 文化构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许喜华. 工业设计概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5]向阳. 交互设计:从物理逻辑到行为逻辑[J].装饰,2015,01:58-62.
[6]侯立平. 文化转型与中国当今设计学学科本科教育课程设计的变革[D].中央美术学院,2013
[7]邢庆华. 设计文化“回归”论[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99-102+125.
[8]叶冬冬,李世国. 交互设计中的需求层次及设计策略[J]. 包装工程,2013,08:75-78.
[9]巫慧娟,刘正捷. 基于Hofstede文化因素模型的交互设计研究[J]. 人类工效学,2006,02:65-68.
[10] 吴琼. 交互设计的临界点:新技术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第三届交互设计国际会议综述[J].装饰,2014,02:12-15.
[11] 许晓峰. 基于人之需要的产品设计层次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6.
[12] 徐延宁,孟祥旭,吕琳. 基于知识的参数化设计层次模型[J].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4,10:1430-1436.
Study of “Culture” Factor in Interactive Design Teaching
互联网和信息化社会背景下,交互设计成为高校工业设计教学的重要部分,教授学生交互理论、交互技术和设计方法等。交互设计着眼于改善人与物之间的交流方式,在“设计+技术”以外,人本身的文化特质是影响交互过程的重要因素,交互设计的“文化”属性值得研究。本文在分析设计与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交互设计三个层次的研究,结合文化结构层次,推出对应于交互设计层次的文化的三个层次。并且提出了在交互设计教学中加入“文化”元素的方法,为交互设计中“文化”属性的融入提供了一种思路。
Interaction desig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industrial design studies in internet and information society. Interactive design courses are about professional theories, interactive technologies and design methods. It focuses on improving communication experiences between people and products. Beside the two factors of "design” and “technology", the cultural factor is also necessary to be realized and studied during the interaction design proces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esign and culture,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raction design levels and cultural hierarchies, Three cultural levels were summarized corresponding to three interaction design levels. Furthermore, a new method of adding "cultural" element into interaction design curriculum was proposed, which offered a new idea of how to integrate "culture" factor into interaction design.
交互设计;文化;设计教育
Interaction Design;Culture; Design Education
徐娟芳,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 、博士,研究方向:工业设计,交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