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 张丽霞
摘 要: 成长过程中最容易出现自我教育的缺失,孔子关于自知、自觉、自责、自律、自重、自励、自立、自强、自省与自悟的论述,对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很大启示意义。如果让孩子不经受这些心路历程,就不可能形成完善的自我教育,也不可能造就完美的自我人生,无法实现个人的自主、自立和自强。
关键词: 孔子论述 教育思想 学生成长
我认为成长的含义至少有两层:一是体格上的长高长大与成熟;二是自信、自强、自主、自立等个性品质的建立与成熟,能融入社会并有所作为,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小而懂事的孩子要比大而不懂事的孩子更可爱,父母的苦恼往往是发现身高马大的孩子总是不听话,打架、上网、逃学、对抗叛逆、自我封闭、自暴自弃,任凭我们苦口婆心地说教,总是收效甚微,甚至走向对立面。父母是孩子第一任的、永远的老师,担负的责任与使命重于学校里的老师。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有些问题,老师可以闭一只眼放过去,父母却不敢这样。当我们的孩子经历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后,发现长高了的孩子没有得到性格、人格等的真正成长时,我们会问: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果用一句话讲,就是出在自我教育的缺失。
在所有的教育中,真正起作用的是自我教育,因为人的成长一概是自我成长的过程。有人说:“从来没有人教会别人一样东西。”所有教育不过是个人成长的外在因素,自知、自觉、自责、自省、自律、自主、自立、自强才是人类自我发展的正确趋向,更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目标,让我们再看看孔子是怎样做的。
自知与自觉。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不要埋怨别人不理解自己,要愁自己没有能力被人理解。要让孩子知道自己之所以不出名,是因为自己不具备出名的本领,只要有自知、自觉的心理萌动和“铁杵磨成针”的执著追求,每个人都会脱颖而出。所以做人之初就要有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要有“名称当世乃至后世”的自觉抱负。
自责与自律。自责与自律是品德形成的重要凭借。自我批评是很不容易的,连孔子都说:“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论语·公治长》)算了吧,我还没有见过自己发觉错误,并在内心责备的人。正因为难,所以更应该让我们的孩子学会运用自我批评这一修身修心的方式。人的道德是自律道德,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严于律己而宽以待人,那么别人就不会怨恨你了。
自重与自励。自重对于孔子思想来讲,突出反映在人的言、行、貌三个方面,主张“言思忠、事思敬、貌思恭”。他把言语谨慎作为人的重要品德之一,要求做到“讷于言”、“慎于言”;在行为举止方面要“慎于行”、“敏于行”;容貌举止恭敬端庄。自励,就是自我勉励、自我鞭策、自我加压、自强不息,时刻坚守理想信念,顽强进取。孔子从“十有五而志于学”到“三十而立”,直至“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生顽强执著,不懈追求,在道德、学问、律己、为民、从政等方面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自立与自强。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不应担心没有官职,而应担心没有承担这个职务的本领;不应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要求自己具有值得别人了解的才德。孔子的勤奋好学,学而不厌,已是人尽皆知。他曾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也就是说,周围邻里,如我孔丘一般讲究忠信的人必然有之,但像我一样好学的人就未必有了。由此可见,“好学”是孔子自己引以为荣的过人之处。这种学而不厌的精神,其实就是自强的最好注解。孔子的自立,主要是立志。他教育学生“志于仁”,“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与理想,他要求学生以“仁”指导日常的道德行为,坚持道德信仰而不动摇,他认为志向和理想甚至比个人生命都还重要。孔子的自立思想在当下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的背景下有更深刻的教育意义。
自省与自悟。自省,就是自我反思,自我认识,自我批评,自我完善。在孔子看来,自省的前提是“闻”,关键是“讼”,目的是“改”。至于怎么闻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不善如探汤。”“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孔子的弟子曾子坚持“日三省吾身”,反思自己每天帮助别人是否尽心了,与朋友的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温习了。正因如此坚持才在修身、立业、悟道、传道诸方面有大成就。孔子授徒更注重自悟能力的形成。他明确指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列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我就不再教他了。老师抛砖的目的是“引”学生的“玉”,强化的是自悟。
很明了,如果让孩子不经受自知、自觉、自悟、自省、自重、自励、自责、自律的心路历程,就不可能形成完善的自我教育,也不可能造就完美的自我人生,无法实现个人的自主、自立和自强。因此,作为教育者的父母或老师,在教育孩子的策略与方式上必须有所讲究。一是要重视对孩子的心理教育,尽可能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如果孩子有了过错,先问问孩子当时想些什么,他(她)现在需要说些什么、怎样看待这些事,而不是我们要他怎样做,怎样说,怎样想。不要为了教育而教育。沟通与诱导永远胜于高高在上的说教,不经意间的亲切渗透强于粗暴的呵斥,“春雨润物”的绵绵温馨永远优于疾风骤雨式的冷酷。二是要有自我教育的时间保证。在孩子有问题、有困难、有错误时,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地替孩子求答案、出主意、想办法、找理由,要给他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经历自知、自觉、自悟、自省、自责的全过程,经受深刻或者痛苦的心理拷问。只有如此,我们的孩子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