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如何读经

2016-09-22 07:33:31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6年5期
关键词:儒道章句蒙学

■中西之道

成年人如何读经

林安梧:台湾大学哲学博士,牟宗三先生高足,现为同济大学中国思想与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台湾元亨书院院长

20岁行弱冠礼之后为成年人。

诵读是一个方法,通过疏通文义,去读懂它,这点是很重要的。成年人读经,重点在理解、诠释与实践,不只是死记硬背。小孩基本上理解力还不足,所以背了以后,随顺音韵慢慢熟悉,成年之后也是要寻人开讲经典的。

成年人读经,需要背诵与理解并进。如果背诵不起来,没关系,理解更重要。经典是跟生活世界联系在一起的,在理解诠释的过程里面,你会有悠游自得之感,你会觉得经典润泽你的生命,润泽你的身心灵,所以会非常喜悦,真的是“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读通之后,再去释义

读经最重要是读通,通读而后精读。前人注疏可辅助我们对经典的理解,但前人注疏很多,除非你专门做研究,才要一一精读。

我认为要是读通经典本身,基本的文义、字义理解是必要的,就是基本的训诂,就此来讲,应该要找一个比较好的注疏,还有好一点的现代白话译本。

基本上,我也曾经努力地去做过白话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过《道可道:〈老子〉译评》,简约而精炼的语句,合其文法,合其句式,合其结构地翻译老子,另外有简单的译评。这个过程里面,我一直认为光看白话翻译还是不够的,目的是为了导引你去好好读经典,进到经典本身。

我现在正在做有关《论语》的白话语译及简要说解,这个过程也正是导引我们进到经典本身。至于读不读前人注疏,我觉得一定要参考前人注疏。但“一定要”也不是要参考尽,因为前人注疏太多了。

举个例子,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这里包括了:《论语孟子集注》《大学章句》与《中庸章句》。朱熹从《礼记》里取出两篇来,重新分章,分传,由于重新分章,重新句逗,这叫作“章句”,这里含藏着他的一套诠释方法。至于《论语》《孟子》集什么注呢,集他当代人的注。所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里充满了时代精神和新意,但仍不离古典。

我常说:典籍,即使现代人重新诠释,还是要合乎其古典。这个过程里有个“融贯性、一致性”的原则。“合乎其古典”,它必须是融会贯通的,是一致的,不能够自己瞎说。

如果你要深入地去做注疏的研究,那是学问性的工作了;至于你要深入某人的研究,必须建立在你读通经典的基础上。

什么叫读通?我常说读经典就像叩钟。敲多了,会慢慢觉得,这口钟敲在不同的点上有不同的声音,之后你预想着敲在不同的点出现的声音,去敲以后果真是你预想,就表示你对这口钟的钟性通了。经典是一个整体,整体跟部分密切关联,理解部分必须理解整体,这有种诠释上循环的关系,需要好好于身心中去体会实践,久了就会通了。

读经的次第

我想追溯原典是必要的。这个时代读读蒙学是可以的,但不是说非得经由以前的《千字文》《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作为蒙学起点才能够进到经典;但是,如果先读蒙学也无所谓的。

以前的蒙学,隐含了很多四书五经、十三经里的一些重要内容,也有一些蛮深刻的。譬如说现在的音乐跟古代的音乐不同之处,五音十二律,宫商角徵羽,六律六吕大家等知识未必了解的。不过没关系,这种东西一查就知道了,了解了就可以了。

如果说年纪都已经过了蒙学阶段,那你好好再读读,也不是不可以。不想读,按四书五经的顺序读,也是可以的。

关于读“四书五经”的顺序,我自己是这样想的:儒、道、佛三家经典,儒道两家是同源而互补的,佛教是外来的,但已经彻底本土化,因此我们常合称“儒道佛三家”。那就分两阶段,第一阶段,儒家《论语》,道家《老子》,故事性比较强的佛家《六祖坛经》;再来第二回,儒家读《孟子》,道家读《庄子》内七篇,外加《秋水篇》什么都行,佛家《金刚经》;第三轮《大学》《中庸》《礼记》《诗经》《楚辞》,慢慢读……

“经”读完可以读“论”,比如《中论》……那时候已经不用说了,前面两轮读完之后,配合着当代专家关于儒、道、佛的比较好的诠释。老一辈人的诠释,我一直觉得很好的,有熊十力《读经示要》《论六经》,马一浮《复性书院讲录》等。慢慢读,基本上能把整个中国学问融会贯通,你自己就知道怎么建立国学知识系统。

至于唐诗宋词该不该读?当然了!清代纳兰性德的词是很好的了。前面的根基建立以后,后面的阅读面就广了,其他的书,慢慢自己就会找到。我觉得这是自然自在地学习。这个部分我认为不一定非得有个固定的次序。

幼时的家庭教育

我成长于一个平常的农村小康之家。我的父亲生活于日据时代,读的书并不多。蒙书读过《幼学琼林》,读《人生尺牍》,他可能都没读完《四书》。但是,我觉得很重要的,是民间有一些戏曲的传统,在戏曲中所演出的内容他能吸收。老人家所谈的很多东西,是他在生活之中体会到的。

我的母亲是非常虔诚的佛教徒,所属派别是李炳南老居士所展延开的“莲社”。自然而然地,有儒,有道,有佛,儒跟佛是相融通的。这过程里面,家庭是场域的处所,在农村里头,天地之间,跟泥土密切结合在一块。一方面广土众民的辛劳,有一种生生之德,我体会到天地的一种恩泽——天地父母恩。体会很重要,人伦孝悌,仁义道德,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悟得。

当然,非常重要的是,有很多非常好的老师带领着我们,进入到整个中西文明之中、中国古典之中。我们出身农村,后来投身教育,念了师范学校,师范大学,很自然而然的,我们对于五伦(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能够内化,就去实践。这一点要感谢天地之恩,父母之恩,老师之恩,国家之恩。这个传统是整个中华文化传统所具备的,只要是用心生活的人,都能体会到。

小时候,我家附近有一个土地公祠,“福德正神”那副对联写,“福德福由德,正神正是神”。儒道精神就在这里面,这是整个中华民族在大地间生长的最可贵的精神。我们所受的家庭教育跟整个农村的教育、整个学校教育连在一块,从这点来讲,我们是幸运的。

我常跟很多朋友说,我真是能够体会到孟子说的“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从这点我深深体会到,整个儒学就在生活世界中,它是活生生的。所以我绝对不认为“儒学游魂”的说法,这是海外的部分汉学家独有的感受。台湾还是在“宇内”,海峡两岸基本上是在同一个文化母胎孕育出来的,我的感触,儒道佛仍然是生生不息的。台湾的“人间佛教”已经无远弗届,遍及全世界五大洲,这一点大家都知道。值得一提的是,“人间佛教”其实里面有很多儒、道的色彩在,虽然以佛为主,但讲了很多儒道的东西,这一点是彼此能够相安,彼此能够一起重视,这一点很可贵。

猜你喜欢
儒道章句蒙学
基于CiteSpace的蒙学教材研究可视化分析
刘玥辰
中国篆刻(2022年9期)2022-09-26 02:21:54
中国乐派形成的思想传统中儒道释的特殊阐发与贡献
中国音乐(2022年3期)2022-06-10 06:27:36
Data-Based Optimal Tracking of Autonomous Nonlinear Switching Systems
圣王与革命——由“汤武革命”看宋儒道统论中的“排荀”
日新才能启蒙
中国德育(2020年2期)2020-03-23 06:01:07
工夫、历史与政教:“学庸章句序”中的道统说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09:50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09:46
宋明蒙学中的音乐教育对当代儿童音乐教育的启示
教授经典的蒙学,还是蒙学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