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歌曲《阳关三叠》的艺术创作特征探析

2016-09-22 06:32梅胧文
关键词:阳关三叠气息古诗词

梅胧文

(信阳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河南 信阳464000)



·信息与文化·

中国古诗词歌曲《阳关三叠》的艺术创作特征探析

梅胧文

(信阳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河南 信阳464000)

《阳关三叠》是我国传统声乐艺术中的一首经典性的古诗词歌曲。由唐代著名诗人、音乐家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改编、谱写而成,歌曲中短短几十个字不但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不舍与担忧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担忧。歌曲流露出浓浓的惜别伤感之情,让人回味无穷。

古诗词歌曲;艺术创作特征;《阳关三叠》

中国古诗词歌曲是指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有较高知名度的乐曲,简称为古曲,以抒情见长。古曲蕴含着浓郁的古典韵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现代歌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古典诗词因其格律性而与音乐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亲缘关系。“诗歌”,顾名思义“诗”与“歌”是无法分开的,无歌不成诗。我国历代文人墨客,无不将“可歌可咏”作为衡量诗词作品成功、优秀与否,能否流传的一个重要标准[1]94。《阳关三叠》是我国传统声乐艺术的经典之作,歌曲中短短的二十几个字不仅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不舍与担忧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且还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担忧。本文通过对《阳关三叠》的分析从中寻觅出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特征。

一、《阳关三叠》的艺术创作背景及结构特征

(一)创作背景

《阳关三叠》作为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是中国古代汉民族音乐作品中的精品,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唱。这首乐曲产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根据著名诗人、音乐家王维的诗歌名篇《送元二使安西》改编、谱写而成的。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阳关曲》。大约到了宋代,《阳关三叠》的曲谱便已失传了。

“唐代不仅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音乐空前繁荣时期。唐王朝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开放,各种艺术争芳斗艳,使唐代社会到处出现‘千歌百舞不可数’的盛况。气象万千的唐代音乐铸就了中国古代音乐最为辉煌的篇章。……唐人好乐,从帝王将相到士庶黎民,从文人墨客到青楼歌妓,从边塞征人到山林隐者,无不参与到音乐的创作、表演、传播之中”[2]。酷爱音乐的唐玄宗不仅设立梨园,扩充教坊,而且从乐工遴选到词曲训教、习舞演唱,均欣然躬亲,乐此不疲。史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弟子三百人,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3]为了使舞乐人才从小得到良好的专业培训,他还专设了一个音乐“附小”——小部。“小部者,梨园法布所属、凡三十人,皆十五以下”,“乐工多自梨园出”,这也算是我国第一座国立戏曲学校。正是由于唐玄宗对于音乐的热爱并亲自操持,其身旁因此聚集了众多的诗词、乐舞等方面的杰出人才,如李白、王维以及李龟年三兄弟等,《阳关三叠》的原歌词就是由王维所作。

王维,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年),擅长写诗,娴于音律,画技高超,是一位精通诗、乐、画的天才。《阳关三叠》是一首很伤感的歌曲,它的曲调深情感人,诗与音乐珠联璧合。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讲述的是友人元二要去关外服役,诗人一路相送,一直送到渭城这个地方,仍旧不舍离去,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于是在与友人分别之际他怀着忧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唱的诗歌。因为全首诗只有四句,每句的字数相同,唱起来有些单调,因此乐工们常将诗句叠唱(反覆唱几遍),因此有了“阳关三叠”之称。阳关三叠的唱法,据宋代苏轼的记载,方式是这样的: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青青柳色新;(一叠)

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君更尽一杯酒,(二叠)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出阳关无故人。(三叠)

在代代传承过程中诗歌流传越来越广泛,影响也愈来愈大,成为人们表达送别时不舍之情的传世名作。《阳关三叠》也因同样一段旋律在曲中出现了三次,所以才称“三叠”[4]。

(二)曲式结构

《阳关三叠》全曲分三大段,采用4/4拍,行板,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反复变化,叠唱三次,故称“三叠”。每一叠的A、B小段除了个别音的变动外基本相同,B叠在A叠的基础上,加上了“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C叠与B叠的差别在于加入了一个从羽调式转为商调式的小段落,这个小段落,不仅是由新鲜而形象生动的乐句构成,而且突出其节奏变化,让人听上去真正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到达最顶点的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怀,将全曲推向高潮,其韵味更深远而悠长[5]。

此曲在每叠中都有羽调式的变化部分,除了强调羽调式以主音羽音之外,又常用它的属音(E角)与下层音(D商)作为有些乐句的尾音,以帮助羽调式的确立。然而羽调式又是商调式的属调式,这在一方面产生调式上的对比作用的同时,另一方面羽调式又帮助了全曲商调式中心的确立,两个调式相互支撑。《阳关三叠》的曲式表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调性转换较为频繁,且都以我国民族调式为基准,并以较为缓慢的速度营造出古诗词歌曲的韵味和意境美。

(三)伴奏织体

钢琴伴奏在声乐演唱中十分重要,钢琴伴奏能起到烘托情感、渲染气氛以及表达作品内涵等的作用。所以对伴奏织体的分析十分必要,它能帮助我们理解伴奏织体是以怎么样的形态来协助演唱的,演唱者与伴奏完美的合作能使整首歌曲意境美得到精彩的体现。

在大多数古诗词歌曲演唱中,其情感的铺垫都是在前奏中就体现出来了,有的是通过简单的音符和节奏准备,有的则是通过一段较长的旋律演奏。《阳关三叠》一开始就是以整曲的一个动机作为前奏,尤其是它的节奏,在整个曲子当中出现的尤为频繁,并且在一开始出现就在低音区,可以看出是模仿古琴的声音特色。这样一个简单的前奏,就能将演唱者的情绪融入浓浓的古曲韵味当中。力度上的预示,也表现出了当时送别友人的沉重心情[6]。(见谱例1)

谱例1

节奏是音乐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在曲中若有明显的节奏变化就意味着其情感在此处发生了变化,如此曲中从“遄行,遄行”到A段的结尾,伴奏音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再有和主旋律一样的音型,力度也开始越来越强,算是在A段的一个小高潮,可是在力度渐强之后又渐收,使情绪回归,犹如在小宣泄之后又回归到那种分别的痛苦之中,并以此作为A段结尾。(见谱例2)

谱例2

大部分曲子的高潮部分位于中段或中后段,而高潮过后必定是一个情绪的回归,古诗词歌曲也不例外,这能把曲子中“起、承、转、合”的“转、合”做到位。如《阳关三叠》在ff之后它的速度力度都有了很大的差别(音乐符号rit.、dim.、p),很明显是一个感情的回收,这时伴奏的变化很大,不再是纷杂的和弦,而是以和弦延音作烘托与主旋律相同的单音。(见谱例3)

二、《阳关三叠》的艺术特征

(一)浓郁情感形成的意境美

音乐或者说艺术源于一个“情”字,倘若没有了情感,不管多么优美的声线、多么成熟的演唱技巧也谱例3

失去了演唱的意义。一首古诗词短短几十个字描写的就可能是一段凄美的故事,其内涵远比字面意义要深远的多,而一首古诗词歌曲的艺术表达,只有了解其内涵我们才有可能准确地去诠释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阳关三叠》这首曲子描写的是当时许多人为了守卫边疆而远走边关,诗人的好友元二也将西出阳关,于是为友人送行,直至渭城才停下了送别的脚步,与友人在此把酒惜别。仅仅把握了歌曲的情感基调还是不够的,还需要融入自己的感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理解去抒发情感。

古诗词歌曲由诗词与音乐相结合而成,诗、乐密不可分,尤其是唐诗、宋词这种具有乐感的格律形式更是如此。作为杰出的艺术家王维的诗歌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是王维诗歌最为典型的特征。《阳关三叠》充满浓郁情感,韵味悠长,具有意境美。

(二)咬字与重复

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特色是在汉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汉语的咬字在声乐演唱中较之于意大利文或是德文更难,以字行腔、字正腔圆,这是对演唱的基本要求,是我国传统声乐的重要特征,表现了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腔词律调和精气神韵。再者,古诗词歌曲的歌词与我们现在的白话文相差较大,古诗词歌曲用很少的字来表达深奥的寓意,这就更显得每一个字的重要性。因为可能一个字就能表达诗人想要抒发的情感,所以咬字清晰、发声圆润不含糊十分重要,如在《阳关三叠》中的,“轻尘”“青青”“新”等字前后鼻音的发音。另外,咬字时要注意咬字头和归韵,咬完字头之后在最后归韵,并且要将韵母的演唱状态保持,最后到字尾应归韵,这样才不会出现咬字不清的状态,如“感怀,感怀”这里是一个八度的跨越,如若不归到”I”,听起来就像是“感化”,这样就完全改变了词义。由此可知,在演唱中,咬字吐字对于歌曲的情感表达和听众的理解都有很大的影响。

重复这一种修辞手法在音乐创作中是非常普遍的,有时重复的音调一样,但是要表达的情感则不一样,尤其在古诗词歌曲当中。由于古诗词歌曲歌词的短小精悍,要想在音乐中表达出一首古诗词的情感和韵味,就要通过“反复”来表现,然而要表达情感的起伏就不能只是单纯的完全重复,只能是变化反复、反复变化,至于变化的程度就要因曲而定了。

《阳关三叠》曲调重复三次,第二叠,虽节奏型一样,但是音的组合略有不同,而这一次重复,需要渲染不舍友人的情怀,与前面形成一个小的对比,也是将情绪逐渐推向高潮的一个过渡;而到了第三叠,则是在高潮之后的一个情绪的回归[7]。可见重复也不单单是简单的音调重复,它必定蕴含着情绪的变化,所以对重复的处理也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很细微却是情绪慢慢由浅至深的过程。

(3)气息的运用

气息是歌唱的动力。歌唱所发出的声音是由气息推动声带而自然发声的,气息在声乐中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歌唱声音的质量。《阳关三叠》整曲的速度以Andante为主,速度偏慢,换气大多以一个歌词中的标点符号为准,因此对于演唱者来说需要有很好的气息控制能力。此曲共三叠,且旋律相似,为表现其区别以及情感的推动,在这三段中气息的运用就十分重要了。

再者,歌曲内部有许多的地方对于气息的要求也是很高的,例如,每叠中的“遄行,遄行”“感怀,感怀”“旨酒,旨酒”这几个八度的进行就要求有足够的气息支撑;以及“千寻有尽,寸衷难泯无穷的伤感”这一句做的是一个渐强后渐弱的处理,速度上也是从慢到快再慢,而且“穷”的时值有四拍,声音是由弱到强再到弱,在这四拍里都需要以气息的支撑来完成,才能较完整的表达完这一句所深含的情感,“的伤感”三个字的声音要在气息的支撑下像叹气一样叹出来。

《阳关三叠》整首歌曲是作者围绕送友人到边关的难舍之情展开的。第一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就像是在描写一副风景图画,而后半段“历苦辛,历苦辛,里历苦辛宜自珍”[8]85。音区急转直下,旋律深深蕴含着诗人对友人不舍的叹息之情,这每一句的意境都要求演唱者能很好地运用气息。

因此,古诗词歌曲气息的处理运用不仅在于其悠长的旋律,而且较之于我们现今的歌曲更需要良好的气息控制能力,对于内部细微情绪的处理也很重要。

综上所述,深厚的文化修养与精湛的艺术素养是演唱古诗词歌曲必备的两种修养,具体包括文学的、历史的、美学的知识和音乐基本素质方面的知识。因为声乐作品的形成集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对《阳关三叠》这首曲子进行分析,只有我们追根溯源,才能了解这一首古曲的来源以及它的发展,以及这首诗或者词是古人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创作的,表达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情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尽最大可能地表现这首歌曲所应该呈现的意义和情感。

[1]管谨义.中国古代歌曲概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2]韩大强.谱写唐代音乐华章的另类群体——关于唐代音乐人考证[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1):106-109.

[3][宋]欧阳修,宋祁,范镇,等.新唐书·新乐态[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邓宗舒.《阳关三叠》唱法探微[J].中国音乐学,1992,43(2):12-25.

[5]李吉提.古琴曲《阳关三叠》的曲式结构特点——兼谈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某些共性因素[J].中国音乐学,1995,3(2):101-106.

[6]赵春婷.多段体琴歌《阳关三叠》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30(1):3-9.

[7]杨荫浏.古曲《阳关三叠》初步研究[J].人民音乐,1956,2(6):2-7.

[8] 王次炤.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

(责任编辑:韩大强)

Analysis of the creative features of art songs "Chinese poetry" the Yangguan three pack

MEI Longwen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music, Xinyang, Henan 464000)

the song of the ancient Chinese poetry refers to the music that has been handed down in ancient China and has high popularity. Now the significance of advocacy and popularization of classical poetry mainly refers to the song, referred to as the ancient music with lyric. "Yangguansandie" is China's traditional vocal art from the ancient spread has an ancient poem songs, songs in just a few dozen words will and his friends were shed and worries of incisively and vividly and in the poem also includes the poet of national safety concerns. The structure of the whole poem is rigorous, the song expressed are dominated by the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in the whole, showing that parting sad feeling, let people memorable.

ancient poetry art songs; creative features; singing; "Yang Guan three die"

2016-07-1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3YJC770019);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2015-JSJYYB-043);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142400410487)

梅胧文(1982—),女,河南信阳人,讲师,主要从事音乐教育教学研究。

J605

A

1003-0964(2016)05-0083-04

猜你喜欢
阳关三叠气息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自然的气息
“春的气息”
“阳关三叠”怎么唱?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从《阳关三叠》中探析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艺术特点
《阳关三叠》曲谱版本研究
春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