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作云
基于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背景的高职环境监测课程考核体系研究
刘作云
本文分析了环境监测课程考核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环境监测课程考核的新方式,研究了环境监测课程考核的指标体系,为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背景下的专业人才培养开阔了视野。
环境监测;课程考核;指标体系
2015年2月5日,环境保护部以环发[2015]20号文下发了《关于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的指导意见》,意见的主要宗旨是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环境监测,规范社会环境监测机构行为,促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良性发展。2016年3月,全国两会审核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五十九章第二节指明: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十三五期间,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要求推动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了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鉴于国家及行业关于职业教育的新趋势、新政策,作为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及课程考核等方面应及时做出调整,顺应时代需要。
环境监测是环境类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背景下毕业生必备的技能之一。形势的转变将引导教学方法的调整,新的教学方法必须配备新的评价、考核体系,因此,对环境监测课程考核体系进行探索势在必行。
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准绳,对课程性质与定位、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等进行了限定。环境监测课程是高校环境保护类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课,也是该专业的学生从初学者成长为有能力的环境监测岗位人才过程中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环保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该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环境监测工作。
目前,环境监测课程的考核包括两部分:理论考试、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理论考试一般占总分的60%,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实验成绩一般占总分的20%,主要考查学生实验课的参与程度和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平时成绩一般占总分的20%,主要考查学生出勤及作业完成情况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以上情况进行逐一考查登记,期末考试结束后,再汇总评定综合课程成绩。
表1 环境监测课程传统考核成绩量化表
注:以上数据来自于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课程考核实际。
传统的考核方式虽然基本覆盖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具有一定的机动性和操作性,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随着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的推进,社会对环境监测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新要求,更加注重应用型和技能型,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其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理论轻操作,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不健全
同其他课程考核方式相似,传统的环境监测课程考核主要侧重理论知识的考查,在课程成绩中占较大比例。理论考试的内容只能涵盖课程的部分章节或知识点,虽然考核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却不能体现环境监测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尤其不能体现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水平。
2.重参与轻质量,学生实际技能评价不全面
在理论考试比重高于实验考核的同时,实验部分的考核主要检查学生参与度,考查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加之实验分组及实验室本身条件的限制,较难实现点对点、面对面的指导和考核。再者传统的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承担了监测全过程中的一小部分,即分析测试部分,很难评价学生是否已具备独立完成某一污染指标的测定能力。
3.重形式轻实效,学生平时成绩考核效果不理想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是其本职。在环境监测课程考核指标中,虽然设置了平时成绩的部分,却灵活性不够突出,很难起到实效。以考勤的方式来计量平时成绩,在促使学生按时上课方面效果良好,但在积极性调动方面作用不大。教学互动虽然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一定的作用,却普遍表现为学生为了提高平时成绩而参与,很难实现学生为了探讨、思考问题而参与。
1.理论与实验考核并举,合理分配考核权重
环境监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理论是实验的前提与基础,实验是理论的应用与巩固。在分配考核权重时,应当将理论和实验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将平时成绩融入到理论和实验的考核之中,实行理论和实验各占50%的权重分配。理论部分仍以100分标准制卷,知识点应尽力覆盖全面,同时加大综合能力方面的考核比重;实验部分按10次试验计,每次10分,并将分值分布至每个监测实验的全过程。
2.注重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后,社会需要的是能够独当一面、独立承担监测任务的人才。因此,环境监测课程考核应当将知识的运用能力作为考核重点。理论部分的考核从以往的考查知识点的记忆程度改革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实验部分的考核从以往的考查学生参与程度和实验报告调整为监测的全过程控制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3.注重养成教育,突出学生主观能动性
专业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所以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与专业学习同等重要。用考勤的形式对学生加以约束的方式,虽然可以显著提高到课率,但是不排除个别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没有融入到学习的氛围之中,导致教学效果欠佳。此外,课堂的学习毕竟有限,更多的还需要自己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去思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不再为了考勤而考勤,而是将平时成绩单列,作为100分之外的加分项目,激励学生的学习欲望。理论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互动不再是单凭有没有回答问题,而是回答问题的质量,有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实验教学的考勤不再是看有没有到场、有没有实验报告,而是观察其在实验过程中的全局观念、处理问题的能力等。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调整和改革,考核的目的将发生根本的改变,指标体系也对应做了调整,如表2所示。
表2 环境监测课程考核指标表
从以上指标可以看出,环境监测课程考核指标的改革,对课程成绩的考核指标进行了细化和量化,将课程考核的过程引入了教学的全过程。
理论考试部分与现行方式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知识点的设计通过主观和客观题1:1分配,扩大考核覆盖面。选择和判断主要考核监测常识性知识;论述题主要考核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题目设计偏向综合性;计算题主要考核结果处理及分析能力,着重解决标准曲线法数据处理、空气综合污染指数计算及评价等基本的结果处理与评价方法。
实验考查部分进行了较大改革,主要体现在明确了考核指标、分配了各环节的量化比重,使实验考查更为灵活,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自觉完成各个步骤。在子指标划定时,突出了监测的全过程管理,引导学生加强监测质量的控制。同时通过分值的设置,区分了重点和难点,加强学生重点环节的锻炼。
加分项目作为激励措施,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此环节在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同时,添加了人性化因素,是理论或实验成绩的补救措施,增强学生课程学习的信心。当然,课堂讨论的形式和内容也应做对应的调整,传统的“我问你答”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考查需要,可以适当增设专题讨论环节,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各抒己见,不局限于统一的答案,关键在于了解学生有没有独立思考,有没有深入分析问题。
在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的背景下,高校在环境监测社会服务方面的参与度将日趋紧密,甚至将成为环境监测服务的承担者和实施者,那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方式等都将面临改革,与之配套的课程考核方式与考核指标的调整已成形势所趋,通过基于考核结构、质量和实效的考核指标改革后,对于明确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然,新的考核方法的推广,同时还需要教师更新观念、加强认识、提高教学技能,仍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持续改善。
[1]彭自然,罗春芳,李娟英等.环境监测类实验课程考核形式改革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1(2):75-76.
[2]崔江慧,杨志新.环境监测实验课程成绩评定方法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6):58-61.
[3]万琼.关于高职《环境监测》课程标准编制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2(33):255-256.
[4]袁艺宁.高职环境监测课程考核改革探索[J].科教文汇,2013(28):163-164.
[5]刘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4(10):55-57.
[6]聂锦霞,余水静.浅谈环境监测课程实验教学改革[J].高教学刊,2015(23):130-131.
[7]汤红妍,朱书法,王辉等.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新模式探索[J].广州化工,2016(1):190-192.
[8]张原源.环境监测实验室认证筹备初论[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4):92.
[9]段凤魁,余刚,黄俊.环境监测实验课程建设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 (9):176-178.
[10]吴晓霞,丁爱芳,刘存丽.基于职业技能培养的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广东化工,2014,(21):278-279.
责任编辑陈春阳
2016-03-28
刘作云(1982-),男,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环境监测教学与研究等。(湖南 衡阳/421005)
G710
A
1005-1422(2016)07-0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