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浑诗韵研究

2016-09-19 06:23刘璐亚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广韵平声韵脚

刘璐亚,魏 刚

(1.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4;2.南京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文学·语言研究】

许浑诗韵研究

刘璐亚1,魏刚2

(1.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210024;2.南京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

许浑诗集《丁卯集》现存诗歌542首,皆格律诗,存在两首残句。系联其诗韵得出16摄27韵,其中阳声韵15个,阴声韵12个,总体上符合《广韵》“同用”“独用”规则。许浑诗歌韵例可归纳为绝句、七五律和排句三大类,再根据首句是否入韵细分为12小类。此外,许诗未入韵句的尾字与韵脚字之间往往四声相承,此类现象多达二十处。另有14个韵脚字的读音由于古今语音演变而难以断定,在《广韵》中的读音与其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不相同,需依据其意义来确定。

诗韵;许浑;韵谱;韵例;韵脚字

许浑(约788—约860),字用晦,润州丹阳(今属江苏镇江)人,晚唐诗人,素有“许浑千首湿”之说,现存诗集《丁卯集》。《丁卯集笺证》一书疏解翔实,“据许浑真迹、蜀刻本、书棚本等版本及其他各种有关资料进一步作出全面的甄别。同时,对许浑与其他诗人重出之作也作出了归属判断”[1]。本文以《丁卯集笺证》为工作底本,以中华书局1960年版《全唐诗》(增订本)和清代彭定求等校点的《全唐诗》为参考。《丁卯集笺证》共收许浑诗歌542首,有两首残句无法判断其韵脚字,本文以另外540首完整的格律诗作为系联材料。

一、许浑诗歌韵谱

我们采用“丝贯绳牵法”系联许浑诗歌,以《广韵》“同用”“独用”规则作为判断某诗是否符合唐功令的依据,以张世禄先生所提“一九开”*“一九开”原则由张世禄先生在《杜甫诗的韵系》一文中首次运用,见于《中央大学文史哲季刊》(第二卷),1994年第1期。之原则判定不同韵部在实际语音中是否合流。但是,“在现有的考唐宋用韵的论著中,判断韵部合并的比例各不相同,无论怎样定,都难免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受押韵中的人为或偶然因素的制约,统计要完全做到客观似无可能,比较接近客观的途径是扩大研究范围,在海量数据的前提下,将不同韵部通押的比例定在10%左右似乎比较合适”[2]。经系联,我们得出许浑诗韵16摄27韵。

1.阳声韵部

(1)东锺韵:东锺韵包括《广韵》中的东、锺两韵。东钟韵在许浑诗歌中共出现56次,其中东韵独用44次,锺韵独用7次,东锺合用3次,冬锺通押1次,东侯通押1次。根据上述“一九开”原则,东锺两韵通押3次,虽然未超过东韵独用44次的10%,但东锺通押超过锺韵出现次数(10次)的十分之一,故将东锺两韵合并为一。

(2)江韵:许浑诗韵中的江韵只含《广韵》中的江韵。许浑诗歌中有4首诗入江韵,皆为独用,即《思归》韵脚字:“邦”“降”“窗”“江”;《喜远书》入韵字:“泷”“窗”“江”“双”;《留别赵端公》韵字:“泷”“缸”“江”“窗”“幢”;《吴门送振武李从事》入“缸”“双”“窗”“江”“降”五字,故江韵独立。

(3)真谆韵:真谆韵包括真韵和谆韵。真韵共出现30次,其中单押5次,真谆通押22次,真谆庚通押1次,即《题苏州虎丘寺僧院》一诗,入“尘”“人”“频”“生”“春”五韵脚字;真谆蒸通押1次,见《哭杨攀处士》一诗,韵脚字为:“贫”“身”“人”“春”“陵”,庚清真通押1次,《三十六湾》入“人”“声”“明”三个韵脚字。谆韵未出现单押情况,皆与真韵通押,真谆通押频率超过70%,真谆同用无疑。

(4)文魂韵:文魂韵包括文韵、魂韵和痕韵三韵。文韵共见13次,其中单押11次,文魂通押2次。文魂通押次数占文部出现总次数的15.4%,超过10%,故文魂同用。魂韵共见17次,其中文魂通押2次,魂痕通押9次,单押6次。魂痕通押超过魂韵总次数的10%,加之痕韵共见9次且皆与魂韵通押,故魂痕同用无疑。由文魂同用,魂痕同用系联得文魂痕三韵同用。

(5)元韵:许诗元韵即《广韵》元韵。共见4次,全部单押,元韵独立。

(6)寒桓韵:寒桓韵包括寒韵和桓韵。寒韵共见17次,其中寒桓通押14次,单押3次,故寒桓同用。桓韵共见14次,皆与寒韵通押,故寒桓同用。

(7)删山韵:删山韵包括删韵和山韵。删韵共见17次,且全部与山韵通押:删山通押16次,删山先通押1次,即《茅山题徐校书隐居》一诗韵脚字为:“年”“潺”“关”“闲”“山”。山韵亦见17次,全部与删韵通押:删山通押16次,删山先通押1次。故删山同用,删韵和山韵成对出现的现象表明二者合流混同趋势已相当明显。

(8)先仙韵:先仙韵包括先韵和仙韵。先韵共见20次,全部与其他韵部通押,即先仙通押19次,删山先通押1首。仙韵共见19次,全部与先韵通押,故先仙同用。

(9)阳唐韵:阳唐韵包括阳韵和唐韵。阳韵共见44次,单押9首,阳唐通押35次。唐韵共见35次,全部与阳韵通押,故阳唐同用,合为一部。

(10)庚青韵:庚清韵包括庚韵、耕韵、清韵和青韵四个韵部。庚韵共见25次,其中庚清通押18次,庚青通押2次,庚耕清通押1次,即《南阳道中》入“行”“城”“生”“鸣”“耕”五韵脚字。庚清青通押2次,庚清真通押1次,上文真谆韵已述。庚蒸通押1次:《送庐先辈自衡岳赴复州嘉礼二首(二)》的韵脚字为:“行”“矜”“冰”“陵”“澄”。其中庚清通押占72%之多。耕韵共见2次,庚耕清通押1次,耕清青通押1次:《寓崇圣寺怀李校书》入“亭”“清”“情”“筝”“旌”五字,各占二分之一。清韵共见29次,其中清韵单押3次,庚清通押19次,清青通押3次,庚耕清通押1次,庚清青通押1次,庚清真通押1次,耕清青通押1次。青韵共见14次,其中单押7次,清青通押3次,庚青通押2次,庚清青通押2次,耕清青通押1次,其中清青通押、庚青通押的比例分别为21.4%和14.2%,皆超过青韵出现总次数的10%。因此系联得庚韵、耕韵、清韵和青韵同用,合为庚青韵。

(11)蒸登韵:蒸登韵包括登韵和蒸韵。登韵共见9次,其中蒸登通押5次,登韵单押4次;蒸韵共见6次,其中蒸登通押5次,蒸庚通押仅1次。可见蒸登通押占绝大多数,远超10%,故蒸登同用,且不与庚韵合流。

(12)侵韵:许诗侵韵同《广韵》中的侵韵。侵韵共见29次,其中侵覃通押1次,侵韵单押28次,单押次数占总次数的97%,故侵韵独立,侵覃通押不符合功令标准。

(13)覃谈韵:覃谈韵包括覃韵和谈韵。覃韵共见6次,其中覃谈通押2次,占三分之一,故覃谈同用。另有侵覃通押1次,咸衔凡覃通押1次,覃韵单押2次。谈韵共见2次,皆与覃韵通押,未出现单押情况,故覃韵谈合二为一。

(14)咸衔韵:咸衔韵包括咸韵、衔韵和凡韵。咸韵共见2次,咸衔凡通押一次,即《行次虎头巖酬寄路中丞》韵脚字为:“巖”“帆”“咸”“缄”;咸衔凡覃通押1次:《维舟秦淮过温州李给事宅》入“衔”“巖”“芟”“缄”“谗”“函”“帆”“咸”“衫”“巉”十字,各占二分之一。衔韵与凡韵的用韵情况和咸韵相同。从两首诗歌的押韵情况看,咸韵、衔韵和凡韵皆未出现单押现象,应合为一部。

(15)严盐韵:严盐部包括盐韵和严韵。盐韵和严韵在许浑诗歌中只出现一次,且两韵通押,合为一部,即《陪郑使君泛舟晚归》韵脚字为“帘”“襜”“严”“纤”。盐韵有三个韵脚字:“帘”“襜”和“纤”。需要说明的是,覃谈韵、咸衔韵和严盐韵皆属险韵,在许浑诗歌中出现次数太少,不符合统计学对大量数据的要求,不宜计算比例,因而无法准确判断其在许浑诗韵中是否已经合并。但是在仅见的用例中三者皆通押,为了便于描述,本文姑且将覃谈韵、咸衔韵、严盐韵视为合并。

2.阴声韵部

(1)支微韵:支之韵包括支韵、脂韵、之韵和微韵。支韵共见25次,其中支韵单押1次,即《闻薛先辈陪大夫看早梅因寄》,支脂之通押15次,支脂之微通押1次,即《残雪》,支脂通押1次,即《舟行早发庐陵郡郭寄滕郎中》,支之通押5次,支之微通押1次,即《送人之任邛州》,支微通押1次,即《题卫将军庙》。脂韵共见22次,即支脂之通押15次,支脂之微通押1次,支脂通押1次,脂之通押5次。之韵共见29次:之韵单押1次,即《读戾太子传》。支脂之通押15次,支脂之微通押1次,支之通押5次,支之微通押1次,脂之通押5次,之微通押1次,即《听歌鹧鸪辞》。支韵、脂韵和之韵在同一首诗歌通押的现象多达17次,故支、脂、之三韵同用。此外,微韵共见30次,其中单押26次,与支、脂、之三韵通押4次,即支脂之微通押1次,支之微通押1次,支微通押1次,之微通押1次。可见微韵和支脂之三韵通押频率达13.3%,超过“一九开”的标准,因而支脂之微四韵合流混同,为支微韵。

(2)鱼韵:许诗鱼韵即《广韵》中的鱼韵。鱼韵共见9次,皆单押,故鱼韵独用。

(3)虞模韵:虞模韵包括虞韵和模韵。虞韵和模韵共见4次,皆为虞模通押,故虞模同用,归为一部。值得一提的是,《江上燕别》一诗属去声御遇暮通押,其中,“去”入御韵,“树”属遇韵,“路”“暮”归暮韵。

(4)齐韵:齐韵即《广韵》中的齐韵,共见8次,全部独用,齐韵独立。

(5)皆韵:皆韵即《广韵》中的皆韵,在许浑诗作中只见1次独用,即《晨起二首(二)》。

(6)灰咍韵:灰咍韵包括灰韵和咍韵。咍韵共见32次,灰咍通押31次,咍单押1次,即《楚宫怨二首(一)》。灰韵共见31首,皆与咍韵通押,故灰咍同用。

(7)萧宵韵:萧宵韵包括萧韵和宵韵。萧韵和宵韵共见10次,皆为两韵通押,故萧韵和宵韵同用,合为萧宵韵部。

(8)豪韵:许诗豪韵即《广韵》中的豪韵。豪韵共见12次,皆为单押,故豪韵独用,单立一部。

(9)肴韵:许诗肴部含《广韵》中肴韵一个韵部。肴韵在许浑诗韵中只出现1次,且肴韵单押,即《亡题》一诗,故将其独立。

(10)歌戈韵:歌戈韵包括歌韵和戈韵。歌韵共见28次:歌戈通押23次,歌韵通押5次,戈韵共见23次,全部与歌韵通押,故歌韵和戈韵同用,合为歌戈韵部。

(11)麻韵:麻韵包括麻韵和佳韵“涯”字。麻韵共见21次,其中,麻韵单押11次,佳韵则只有“涯”一个韵脚字。麻韵和佳韵“涯”字通押10次,通押比例接近二分之一,可见晚唐时期“涯”字已逐渐摆脱佳韵而向麻韵靠拢。

(12)尤侯韵:尤侯韵包括尤韵、侯韵和幽韵。尤韵共见48次:尤侯通押34次,尤幽通押2次,尤侯幽通押2次,尤韵单押10次,尤侯通押次数占尤韵出现总次数的71%,尤侯韵合并无疑。侯韵共出现37次,其中尤侯通押34次,尤侯幽通押2次,东侯通押1次,且未出现单押情况,加之尤侯通押次数占总次数的92%,再次证明尤韵和侯韵同用。幽韵共见4次:尤幽通押2次,尤侯幽通押2次,各占二分之一,可见幽韵与尤侯韵同用,又因侯韵和尤韵同用,所以尤韵、侯韵和幽韵三韵同用,合为一部。

二、许浑诗歌韵例

为使读者全面了解许浑诗歌的用韵情况,我们有必要介绍许浑诗歌的韵例。其中字母O代表非入韵字。经统计,许浑诗歌韵例可归纳为三大类十二小类,具体韵例及数目如下。

1.绝句

(1)七言绝句首句不入韵,偶句入韵,共6首。如:《早春怀江南》O南O潭。

(2)七言绝句首句入韵,偶句入韵,共59首。如:《览故人题僧院诗》公中O风。

2.七律和五律

(1)五律或七律首句不入韵,偶句入韵,共130首。如:《懿安皇太后挽歌词》O穷O空O风O中。

(2)五律或七律首句入韵,偶句入韵,共见313首。如:《泛溪》通中O风O翁O躬。

(3)六句律诗,首句不入韵,偶句入韵,只见1首。即:《洛阳道中》O愁O秋O流。

3.排律

(1)十二句长律,首句不入韵,偶句入韵,共9首。如:《南海使院对菊怀丁卯别墅》O东O丛O中O风O公O宫。

(2)十六句长律,首句不入韵,偶句入韵,共6首。如:《中秋日拜起居表晨渡天津桥即事十六韵献居守相国崔公兼呈工部刘公》O间O湾O闲O潺O殷O山O班O关O颜O环O攀O蛮O斑O还O艰O顽。

(3)二十句长律,首句不入韵,偶句入韵,共5首。如:《三川守大夫刘公早岁寓居敦行里肆有题壁十韵今之置第乃获旧居洛下大僚因有唱和叹咏不足辙献此诗》O论O孙O盆O根O存O门O吞O恩O昏O痕。

(4)三十二句长律,首句不入韵,偶句入韵,共2首。如:《中秋日拜起居表晨渡天津桥即事十六韵献居守相国崔公兼呈工部刘公》O间O湾O闲O潺O殷O山O班O关O颜O环O攀O蛮O斑O还O艰O顽。

(5)四十句长律,首句不入韵,偶句入韵,共5首。如:《梁秀才以早日旅次大梁将归郊扉言怀兼别示亦蒙见赠凡二十韵走笔依韵》O陈O循O身O 春O鳞O尘O神O贫O醇O珍O匀O峋O津O邻O巾O滨O均O亲O仁O沦。

(6)四十句长律,首句入韵,偶句入韵,共3首。如:《宣城开元寺赠云孚上人二十韵》宗容O逢O钟O蛩O踪O浓O松O龙O舂O缝O慵O蓉O锋O重O供O艟O峰O溶O邕O从。

(7)八十句长律,首句不入韵,偶句入韵,只1首。即:《分司东都寓居履道叨承三川尹刘侍郎大夫恩知上四十韵》O灵O溟O鸰O馨O经O玲O冥O霆O听O屏O陉O螟O铭O庭O宁O刑O停O丁O扃O瓶O硎O萍O星O形O瓴O青O亭O垧O汀O蜓O零O荧O醒O荧O蓂O婷O鞓O腥O泾O澪。

需要说明的是,唐代格律诗押韵功令对韵脚字的等和开合口没有硬性要求,因而许浑诗歌韵脚字的开口和合口时常相押,韵脚字的一二三四等之间往往混同不分,没有明显界限。

三、未入韵句的尾字与韵脚字之间四声相承现象

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值得探讨,即非入韵句的尾字和韵脚字之间属于同一韵部的四声相承现象。所谓四声相承,指的是在以四声为纲编排的《广韵》里,将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的平、上、去三声的韵归在一起,如果是收鼻音韵尾的韵,再加上相同部位的塞音韵尾入声韵,成为平、上、去、入相排列的体例。经统计,许浑诗作中此类现象多达20例。

(3)支脂之志:《送陆拾遗东归》:时知意期迟芝

(4)之微至:《听歌鹧鸪辞》:词飞醉归晖衣

(6)东肿:《金陵怀古》:终空冢宫风中

(7)东送:《洛中游眺贻同志》:通中凤虹风宫

(9)青映:《分司东都寓居履道叨承三川尹刘侍郎大夫恩知上四十韵》:灵溟鸰馨经玲冥霆听屏陉螟铭庭宁刑停丁扃镜瓶硎萍星形瓴青亭垧汀蜓零荧醒荧蓂婷鞓腥泾澪;《山鸡》:庭翎镜屏青

(11)庚清劲:《重哭杨攀处士二首(一)》:成性名平声

(14)肴皓:《亡题》:老茅教

(17)鱼御:《姑熟官舍》:居书疏鱼去卢

(20)灰咍代:《春日思旧游寄南徐从事刘三复》:开杯来塞台回

许浑诗作中的非入韵句的尾字和韵脚字之间属于同一韵部的四声相承现象在许浑诗作中屡次出现,到底是有意为之还是偶然巧合,尚需进一步研究。我们猜测,这可能是诗人有意仿古之作,不妨将其视为古风的遗留。

四、特殊韵脚字及分析

许浑格律诗中,有一类韵脚字的读音,尤其是声调难以直接确定,需依据其意义来确定其读音,此类韵脚字多为多音字且在《广韵》中的读音与其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读音并不相同,其不同之处则可视为该字在语音发展史中所发生的演变痕迹。我们发现,许浑诗歌韵脚字中有14字的读音值得单独讨论,根据该韵脚字的古今读音是否一致,分为两类。

1.古今读音一致

(1)浪:《广韵》有两种含义,平去两读:第一,“沧浪水名,鲁当切”,平声唐韵;第二,“波浪,谑浪,游浪,又姓氏,来宕切”,去声宕韵。“浪”字在许浑诗歌韵脚字中出现两次,原诗《沧浪峡》:“缨带流尘发半霜,独寻残月下沧浪。”以及《题湖州韦长史山居》:“明日鳜鱼何处钓,门前春水下沧浪。”两处“浪”字意义皆为沧浪水名,因而读为平声唐韵,加之全诗阳唐通押,符合平水韵的押韵规律。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浪”字平去两读,但读作平声的“浪”字仅出现在“沧浪”一词中。

(2)冠:《广韵》两读:第一,“首饰,古丸切”,平声桓韵,名词;第二,“冠束,又姓氏,古玩切”,去声换韵,动词。在许浑诗歌中出现一次,《病中二首(一)》:“卧忆郊扉月,恩深未挂冠。”显然,此处的“冠”字应解释为名词,平声,全诗寒桓通押,符合平水诗韵的要求。“冠”字两读情况延用至现代汉语普通话中。

(3)濆:《广韵》两读,且皆为平声:第一,“水际也,符分切”,平声文韵;第二,“潠也,普魂切”,平声魂韵。“濆”字在许浑诗歌中共见两次,即《送友人自今襄归江东》:“商洛转江濆,一杯聊送君。”以及《出关》:“朝缨初解佐江濆,麋鹿心知自有群。”两处“濆”字意义相同,皆表水边高地之意,故取平声文韵。加之两首诗皆通押文韵。“濆”字的中古两个读音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依然沿用。

(4)斜:《广韵》中“斜”字有两种读音,皆为平声:第一,“斜谷,在武功西南,入谷百里而至。以遮切”,平声麻韵;第二,“同衺,似嗟切”,平声麻韵。“衺”字在《广韵》中解释为:“衺,不正也,似嗟切。”“斜”字在许浑诗歌中入韵十一次,其中读为似嗟切者多达十处,即《汤处士返初后卜居曲江》《送客江行》《宿东横山濑》《夜归孤山寺却寄庐郎中》《夏日寄江上亲友》《客有卜居不遂薄游汧泷者因题绝句》《僧院影堂》《春日题韦曲席野老所居二首(二)》《南海府罢南康阻浅行侣稍稍登陆而遇宴饯至频暮宿东溪》《留别裴秀才》《献白尹》。以上十首诗句中“斜”字根据诗歌语义语境皆表“不正”之意,属平声麻韵,且全诗通押麻韵,符合功令。还有一处表示斜谷之意,即《酬绵州于中丞使君见寄》中“故人书信越褒斜,新意虽多旧约赊”。此处“褒斜”指山谷,地名,应读为以遮切,属平声麻韵,故全诗通押麻韵。

(5)行:《广韵》四读:第一,“伍也,列也,胡郎切”,平声唐韵;第二,“行步也,适也,往也,去也,户庚切”,平声庚韵;第三,“景迹又事也,言也,胡更切”,去声映韵;第四,“次第,户浪切”,去声宕韵。“行”字在许浑诗歌中入韵一次,即《送卢先辈自衡岳赴复州嘉礼二首(一)》:“离心不异西江水,直送征帆万里行。”从诗歌语境出发,此处“行”字应解释为动词,前往,属平声庚韵。“行”字四读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依然沿用。

(6)殷:“殷”字《广韵》两读:第一,“赤黑色也,乌闲切”,平声山韵;第二,“众也,正也,大也,中也,于斤切”,平声欣韵。“殷”字出现在《中秋日拜起居表晨渡天津桥即事十六韵献居守相国崔公兼呈工部刘公》一诗“过雨柽枝润,迎霜柿叶殷”两句中。我们知道柿子树的叶子经过霜冻之后变成深红色乃自然界的正常现象,且经历过秋霜的柿子树叶极有可能凋零,与“众也,正也,大也,中也”的意义逻辑上不符,因而此处“殷”字当读为平声山韵,表赤黑义。

2.古今读音不一致

(1)论:“论”字《广韵》有三种读法:第一,“说也,议也,思也,卢昆切”,平声魂韵;第二,“有言理出,力迍切”,平声谆韵;第三,“议也,卢困切”,去声慁韵。可见“论”字在中古存在不同的三种读音,韵母和声调不同,在词性方面亦有差别,去声表示动词性质,平声则名词和动词兼而有之,但意义较为接近。“论”字在许诗中出现两次,即《三川守大夫刘公早岁寓居敦行里肆有题壁十韵今之置第乃获旧居洛下大僚因有唱和叹咏不足辙献此诗》:“旅馆当年葺,公才次日论”和《闻边将刘皋无辜受戮》:“却赖汉庭多烈士,至今犹自伏蒲论。”此处按照诗歌语境及格律诗用韵要求应取平声。“论”字在现代汉语中有平声和去声两读,然平声用法并不常用,作为动词的去声则较为常用。

(2)筒:“筒”在《广韵》有平去两读:“竹筒,又竹名,徒红切”,平声东韵;“箫达,徒弄切”,去声送韵。在许浑诗歌中出现一次:“急濑鸣车轴,微波漾钓筒”。此处“筒”指竹筒,故读为平声。然不论是平声抑或是去声,发展到新的汉语普通话都已消失,转而读为上声,此类音变的动因及起始时间有待考证。

(3)醒:《广韵》三读:第一,“酒醒,桑经切”,平声青韵;第二,“醉醒,苏挺切”,上声迥韵;第三,“酒醒,苏佞切”,去声径韵。尽管有平声,上声和去声三个声调,但三者意义相似,皆表示“酒醒”之意。“醒”字在许浑诗歌中入韵两次,即《下第贻友人》:“花前失意共寥落,莫遣东风吹酒醒”以及《分司东都寓居履道叨承三川尹刘侍郎大夫恩知上四十韵》中“字小书难写,杯迟酒易醒”。两处“醒”字皆表酒醒之义,考虑到近体诗通押平声韵,故“醒”字取平声青韵的酒醒义而舍去声劲韵之酒醒义,从而是全诗符合功令标准。“醒”字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只剩上声一读。

(4)涯:“涯”字《广韵》两读:第一,“水畔也,鱼羁切”,平声支韵;第二,“水际,五佳切”,平声佳韵。“涯”字虽有两读,但意义相近,且皆为平声,不影响诗歌意义的表达。韵脚字“涯”在许浑诗作中共见10次之多,且都和麻韵字通押,南北朝开始“涯”“娃”等字逐渐脱离支韵,由无韵尾变为有韵尾[3],可见“涯”字在中古存在两读,一属支韵,与上古一致,一属佳韵,乃中古后起之音。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涯”字支韵一读已消失,其演变轨迹于下文详细论述。

(5)簪:许浑《赠萧鍊师二十韵》一诗中的韵脚字为“临、襟、阳、心、深、簪、箴、侵、琴、衾、林、岑、音、吟、斟、金、沈、寻、今、骎”,除“簪”字外,其他皆属侵韵。“簪”在《广韵》里有两读,一读侵韵,“侧吟切,又侧岑切”;一读覃韵,“作含切”,二者意义无别,表“首笄”义,且皆作平声。需要说明的是,“簪”字在上古属侵部,因而《广韵》覃韵的读音为中古后起之音。侵韵和覃韵在《广韵》里皆拟为[-m]韵尾,然主要元音相距甚远:王力先生将侵韵拟为[m],将覃韵拟为[m]。“簪”字若以覃韵入该诗,则全诗侵覃通押,不符合平水诗韵的标准,加之全诗其他韵脚字皆属侵韵,因而“簪”字以侵韵入本诗则比较合理,符合律诗的写作要求。值得一提的是,唐代诗歌中“簪”字和侵韵字通押现象初唐时就已出现。初盛唐诗人李峤《刘侍读见和山邸十篇重申此赠》一诗,“簪”字与侵韵字“林、岑、临、今、阴、沉、钦、金、襟、深、吟、寻、琴、浔、心、音、参”相押。盛唐诗人杜甫《春望》一诗将“簪”字叶侵韵字“深”字、“心”字和“金”字。晚唐诗人李贺《榭秀才有妾缟练(三)》一诗,将“簪”字和“心、深、砧”字相叶;晚唐律赋三大家黄滔、徐寅、王棨亦有两首诗用“簪”字叶侵韵字,可见“簪”与侵韵相叶在唐诗用韵中并不罕见。然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簪”字只有一读[tsan],来自中古覃韵,《广韵》中的侵韵一读已消失。

(6)过:《广韵》平去两读:第一,“经也,又过所也,古禾切”,平声戈韵;第二,“误也,越也,责也,度也,古卧切”,去声过韵。“过”字在许浑四首诗歌中出现,即《郁林寺》:“台殿冠嵯峨,春来日日过”;《姑苏怀古》:“宫馆余基辍棹过,黍苗无限独悲歌”;《赠所知》:“因钓鲈鱼住淛河,挂帆千里亦相过”;《晨自竹径至龙兴寺崇隐上人院》:“病忆春前别,闲宜雨后过。”根据诗歌的上下文语境可看出“过”字的意义为“经过”,因而属平声戈韵,全诗歌戈通押,符合平水韵的要求。中古“过”字发展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有三读:平声、去声和轻声。现代汉语“过”字的平声仅表姓氏一义,去声“过”的意义包括其在《广韵》中平去两声调所表示的意义总和。“过”字作为轻声则被认为是动词的形尾,表示“行为成为过去”[3](P362),“在唐代已经有了萌芽,到了宋代就逐渐多起来了”[4]。

(7)泷:“泷”在《广韵》中有三读:第一,“雨泷泷也,庐红切”,平声东韵;第二,“南人名湍,亦州,在岭南,吕江切”,平声江韵;第三,“水名,在郴州界”,江韵,所江切。“泷”共见两次,分别是《喜远书》中“端居换时节,离恨隔龙泷”一句以及“海门征棹赴龙泷,暂寄华筵倒玉缸”。两首诗作中的“龙泷”皆表龙川和泷水,水名,因而判定“泷”字取上述第三个表示水名之义,故该字应读为所江切,入平声江韵,全诗通押江韵,与格律诗功令相同。“泷”字在《广韵》有三个反切,切出来的读音分别为[□la]、[□ʂua]、[□lu],然“泷”字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只有两读:[□ʂua]和[□lu],中古“吕江切”的读音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消失。

(8)沈:《广韵》“沈”字平上去四读:第一,平声侵韵,澄母,“没也,直深切”;第二,上声寝韵,书母,“国名,式任切”;第三,上声寝韵,昌母,“汁也,昌枕切”;第四,去声沁韵,澄母,“直壬切”。“沈”字今作“沉”,表“沉没”义,《广韵》在“沉”字下亦解释为“沈”的俗字。中古上声和去声读音发展到现代已消失。今天表示姓氏的“沈”字在古代写作“渖”,与古代“沈”字相区别。“沈”在许浑诗中出现两次:《赠萧鍊师二十韵》中“东海人情变,南山圣寿沈”以及《岁暮自广江至新兴往复道中留题峡山寺四首(三)》:“南浦惊春至,西楼送月沈。”显然,“沈”字在诗歌语境中皆表“沉没”的意义,故“沈”字在许诗中应读为平声,全诗通押侵韵,符合功令要求。

[1]罗时进.丁卯集笺证[M].北京:中华书局,2012:22.

[2]刘晓南.宋代文士用韵与宋代通话及方言[J].古汉语研究,2005(1):25-32.

[3]王力.汉语语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54.

[4]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1:362.

On the Special Rhymes of Xu Hun’s Metrical Poetries

LIU Luya1, WEI Gang2

(1.School of Literatur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24;2.School of Literature,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23, China)

DingMaoJiis a poetry collection written by Xu Hun,which owns more than five hundred mertical poems, including two sentence fragments. We sum up the twenty-seven rhymes within sixteen branches, in which there are 15 Yang rhymes and 12 Yin rhymes, which is the same asGuangYun(广韵). The rhyme cas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the poem of four lines, the poem of eight lines and the row sentence, which can also be divided into 12 parts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 first line is in the rhyme. Besides that, there are 20 poetries with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rhyming words and other syllable point words. There are 14 rhyming words whose pronunciation are different fromGuangYun(广韵). So they are hard to be determined and need to be decided according to its significance.

poetry rhyme; Xu Hun; rhyme spectrum; rhyme cases; rhyming words

2016-06-14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江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进》(10&ZD069)

刘璐亚(1990-),女,江苏淮安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语史研究。

I22

A

1008-469X(2016)04-0044-06

猜你喜欢
广韵平声韵脚
明代韵书《并音连声字学集要》又音考察
王国维《广韵》批校与治学精神
《笠翁对韵》韵脚分析
韵脚怎么押?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还诗歌教学的本义
锤炼汉语发音的三种方法
从《离骚》看《楚辞补注》与《广韵》反切注音的差异
《广韵痱、疿及相关病名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