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河北师范大学 党委宣传部,河北 石家庄 050024)
京津冀协同战略下河北师范高校的综合化
王平
(河北师范大学 党委宣传部,河北 石家庄050024)
综合化是教师教育发展的世界性趋势。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区域性师范高校综合化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河北省师范高校转型升级的目标或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契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综合性大学。实现综合化发展,要讲求担当有为,在协同发展中锐意进取;讲求开放创新,主动适应协同发展的市场需求;讲求规划设计,聚焦协同发展背景下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师范高校;综合化;转型发展
京津冀三地的师范高校在各自所属或可辐射的区域内承担着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高等教育职能。与京津不同,河北省内的师范高校数量更多、规模更大、行业性更强,且由于身处高等教育资源凹地,又被赋予了更多的职责期待。但长久以来,这些高校缺少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则为全省师范高校功能的定位、格局的调整和获得突破性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瞄准综合化方向,把各项工作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推进河北师范高校实现转型发展的千载良机。
以美国、英国、日本、法国为代表的高等教育发达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用约三十年的时间相继进行了师范院校的综合化、开放式改革。其师范教育格局大概形成了两种样态:一是师范院校转型为综合性大学,其所属的教育学院或教师培训学院承担师范教育职能;二是师范教育职能由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多科性技术学院共同承担。
在我国师范教育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高等师范教育历经独立办学、综合办学、混合办学等多次反复的发展样态。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基础教育师资需求,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再度形成,这一具有封闭性质的师范教育样态在高效率满足基础教育巨大需求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暴露出教师培养在综合素质、知识面、学术性等方面存在的弱势问题。直至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教师教育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革,对教师教育的专业化、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鉴于此,国家开始调整教师教育政策,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和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初步建立。
表1 世界范围内师范教育综合化转型发展形态
注:该表根据甘晖发表在《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第4期的 《学科综合化:高水平师范大学转型的战略选择——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一文整理而成。
由表1可见,由封闭式师范教育转向开放式、综合性教师教育,由定向教师培养转向多元化、综合性人才培养,是当今教师教育发展的世界性趋势。[1]如何适应综合化趋势,是新时期高水平师范高校转型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它涉及学校战略方向的宏观定位,学科架构、专业设置的谋篇布局,教研组织、师资队伍的规划建设,以及学校其他资源要素的重新配置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20世纪末,我国开始显现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的局面。北京师范大学作为师范大学的标杆,则于2001年提出在“‘十五’期间,基本完成结构性调整,建设一个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为将北京师范大学建设成为综合性、有特色、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2]此后的十余年间,教育部属和省属重点师范大学竞相调整发展定位,综合化渐成共识(见表2)。
表2列举的六所师范大学,办学性质上涵盖了省属大学和教育部直属大学,办学实力上则既有顶级水平的北京师范大学,也有位列师范大学中等水平的河北师范大学,体现了较好的样本特征。分析可知,六所师范大学都以不同的方式提出了综合化、有特色、高水平的办学目标。实际上,作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是理所当然的办学特色传统,而这一特色如何进一步彰显历久弥新的生机则依赖于综合化发展。高水平则是综合化的题中本义,没有哪一所高校的综合化是低水平的综合化。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六所高校都把综合化作为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不仅如此,分布在地级市的很多师范高校也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综合化的发展目标。
面对愈发开放的教师教育体制,学科相对单一的师范高校如仍固步自封,就难有强盛的竞争力和持久的生长力。师范高校的综合化既是高水平的特征和条件,也是培养高水平师资的客观必然要求。近年来,有的师范高校在实践型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卓越教师培养等改革领域中努力探索,凸显了教师教育特色。有的还整合资源成立了教师教育学院,这对师范教育的转型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
表2 新时期我国师范大学综合化转型发展战略规划情况
注:信息来源于各高校官方网站;排名取自2015年“中国校友会网”“武书连《中国大学评价》”“网大”三个教育评价机构对大学排名的平均值,仅作为宏观认识大学层次的一项参照。“全国”指该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的排名,“师范”指该大学在师范类高校中的排名。
传统师范院校的学科多为针对基础教育设置的基础性学科,文科即文史外政,理科即数理化地生,学科专业较为单一。只有少部分学科在基本理论的基础之上,衍生出具有一定应用性质的学科专业。教师教育综合化发展以来,师范院校尤其是具有优质学科基础的师范大学,一方面继续保持着基础性学科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积极调整学科结构和教研方向,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见表3)。
表3列举了六所师范大学在传统基础性学科以外的学科专业建设情况,体现在非传统师范性质的院系、实验室、研究基地等方面教研机构上。可见,这些师范大学都在拓展学科领域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归结起来大致有五方面的共性特征:一是综合性,直观各类教研机构,看不到丝毫师范性质,这些机构更像是非师范院校所有,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核科学与技术学院;二是衍生性,尽管难觅师范踪影,但是,这些机构多数都是依托传统基础学科派生出来的,比如华东师范大学的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就是基于强大的物理学基础;三是交叉性,新的学科增长点往往源自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比如首都师范大学的电子系统与数理交叉研究;四是应用性,很多机构表现了鲜明的实际应用特性,比如多所学校建立的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五是适应性,适应性则是师范大学综合化转型发展的本质取向,适应社会既是师范大学综合化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给师范大学提出的外在要求。
表3 我国师范大学综合化发展的教研成就
注:信息来源于各高校官方网站,仅为部分有代表性信息。
从教研机构看,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代表的部属重点大学具有了显著的综合性大学特征。此外的省属师范大学也都涵盖九个以上的学科门类,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近年来,该校在生物工程、资源环境、经济管理、产业规划等领域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学科结构,研究成果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较好地起到了技术支持和智囊支持作用。与此同时,传统的教师教育优势不但没有削弱,相反还因学科领域的延展与科研实力的提升而得到加强。但是,从综合化发展的角度看,在一些学科领域只是有所涉猎,还没有形成完善、成熟的学科体系,距离严格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还有很大差距。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手臂既不够长,也不够有力。此外,省内各地市有些师范学院也根据当地经济文化特质开展了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科研服务工作。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缺乏转型升级的机遇一直是制约学校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这一局面迎来了历史性转机。能否实现综合化转型发展,关键在于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其直接表征则在于能否依照“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区划功能,基于现有学科基础,不断发展应用性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实现学科结构的综合性。
京津冀协同发展决定了京津冀地区将面向国际化发展格局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城市群,使其成为引领中国的第三增长极。[3]世界高等教育格局表明,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总是与高水平大学相伴而生。置身京津冀区域,河北省及其所属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河北省高等教育水平与京津具有“断崖式”差距。正因此,前者将迎来优于京津的重大利好。
如前所述,师范高校综合化发展的长远目标或可表述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契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综合性高水平大学。如果离开了某所师范高校,不但其辐射范围内的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没有了依靠,而且其产业布局与技术创新的核心要素严重缺失,便是综合化转型成功的高校。实现这样的转型,不能等靠依赖,不能因循守旧,不能随心所欲,必须抓得先机。
1.讲求担当有为,在协同发展中锐意进取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师范高校融入协同发展将会带来学科架构的深刻变革,变革需要勇气,需要深彻思考后的大胆作为。在协同发展中抓机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参照,靠的是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坚定不移的信心。必须深入学习协同发展战略思想,增强师范高校转型发展的紧迫感、危机感、使命感,抢抓协同发展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发挥现有教研优势,融入协同发展的宏大产业链条,靠特色和贡献不断拓展办学空间。瞄准综合性大学建设,把各项工作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考量,推进实现转型发展。
2.讲求开放创新,主动适应协同发展的市场需求
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北京市将加快非首都核心功能转移,天津市加大转方式、调结构的力度,河北省加快转型升级绿色崛起、区域传统产业升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这些战略性调整对高校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社会发展局势,没交集、干瞪眼与袖手旁观同样处境尴尬。师范高校文理基础学科如不能在实践应用中找到契合点与创生点则是巨大的学术资源浪费。传统学科如不能取得突破,不但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作用、地位有限,就连教师教育也将面临发展性难题。因此,新形势下,应当进一步认清师范高校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研究经济转型升级路径,找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新机遇的契合点[4],开放办学,创新发展,履行现代大学使命。
3.讲求规划设计,聚焦协同发展背景下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
科学的顶层规划设计能够找准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当前,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综合化转型,学校发展的聚焦点和发力点在于学科布局、学术团队、科研平台等三个方面。一是重构性的学科设计。聚焦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所涉及的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商务、特色旅游等战略新兴产业,密切关注京津一部分优质高校寻求异地办学空间,[5]调整优化学科布局。二是前瞻性打造高水平学术团队。充分利用京津冀人才流动、资金流动和政策调整的优势,瞄准重点学科方向,按照学科团队发展规律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人才,尤其是引进领军人物。三是大力度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强化协同创新,综合考虑“北京原始创新、天津研发转化、河北推广应用”相衔接的研发思路,注重与产业上下游的联动结构相适应[6],加强与京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兴办高水平研究机构和成果转化基地。
[1]甘晖.学科综合化:高水平师范大学转型的战略选择——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3(4):55.
[2]钟秉林.师范大学转型与高师教育走向[N].光明日报,2001-10-25(B01).
[3]连玉明.试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4):109.
[4]靳占忠,王平.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推进地方高校学科生态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5):26.
[5]高兵.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现代化路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2):18.
[6]孟繁华,劳凯声.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挑战与应对[N].中国教育报,2015-01-09(007).
Integration of Hebei’s Normal Universities underBeijing-Tianjin-HebeiSynergisticStrategies
WANG Ping
(Party Propaganda Department,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4, China)
Integrationisaworldwidetrendofteachereducation.Beijing-Tianjin-Hebeisynergisticdevelopmentprovidesagoldenopportunityforintegratedregionaldevelopmentofnormaluniversities.TheupgradedobjectivesofrestructuringnormaluniversitiesinHebeiwouldbeconstructingdistinctivelycomprehensiveuniversities,fittingwiththemulti-disciplinarycoordinateddevelopmentstrategyofBeijing-Tianjin-Hebei.Toachievecomprehensivedevelopment,itoughttotakeonresponsibilityandbepromising,forgeaheadinthecollaborativedevelopment;toemphasizeonopeninnovation,andactivelyadapttomarketdemandofcollaborativedevelopment;toemphasizeonplanninganddesign,andfocusonthecoreissueofschooldevelopmentunderthebackgroundofcollaborativedevelopment.
Beijing-Tianjin-Hebeisynergisticstrategies;normaluniversities;integration;restructuringanddevelopment
2016-06-09
王平(1982-),男,河北承德人,教育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50
A
1008-469X(2016)04-01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