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莉萍
【摘 要】数学课中应用实验教学既生动有趣,又易形成悬念,它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生活化、实践化,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得课堂学习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它引导学生追根求源探索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
【关键词】数学实验 再创造 猜想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小学生学习数学,感觉往往是单调乏味的,特别是对概念的理解。动手实验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玩”。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是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数学实验教学致力于改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即努力倡导“探索、合作、交流的新型学习方式”。在新教材的这一特点下组织学生进行数学试验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笔者以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中的“过生日”这节课为例进行阐述。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够正确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多少,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教学重点设计为能比较物体的大小和液体的多少,难点是能根据水分和糖分的多少来判断水的甜度。
一、数学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通常数学概念教学是教师给出概念,学生加以记忆,但学生往往对其本质属性理解不够,一知半解,更别提运用了。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概念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生成,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出发,提供大量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与反思等过程,进而在增加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
【教学片段一】
1.情境引入
师:今天是淘气妈妈的生日,爸爸和淘气正在一起为妈妈庆祝生日,我们也一起去看看吧!
(多媒体把过生日情境引入新课,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观察主题图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想一想(猜想)
师出示桌子上三杯果汁的图片问:“桌子上还有三杯果汁,你能说一说哪杯最多,哪杯最少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猜想哪杯果汁多,然后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三杯果汁哪杯最多,哪杯最少)
生:我觉得是一样!
生:我觉得是不一样多,粗的多!
师:好,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结果吧!
教师将三杯如上图所示的果汁分别倒入同样大小的烧杯当中,让学生自己用眼睛判断结果,引导学生明确三个杯子内果汁的高度相同,则最粗的装得最多,最细的装得最少。
以上片段中让学生进行猜想后再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让学生在增加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让学生明白高度相同的情况下,粗的装得多细的装得少的知识概念。
二、数学实验有助于学生的“再创造”
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来自于学习过程中的好奇心,只要教师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契机,恰当引导,给学生提供再创造思维的教学环境,就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实验教学恰恰是给学生提供探索发现、尝试错误和猜想检验的机会。
【教学片段二】
教师出示三个粗细相同,但水面高度不同的杯子,让学生说一说哪个杯子水最多,哪个杯子水最少?笔者以退为进,继续向学生提问:“刚才你们说粗细不同,现在杯子粗细相同,水应该同样多了吧?”再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严密表达,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以退为进,深化学生对于比较液体多少的认识,提升思维能力。)
变式训练:
教师又出示图:两个不同的果汁瓶,大小、形状、粗细都不同。师:现在两瓶果汁高度不同,粗细也不同,你还能比较哪个瓶子里的液体多吗?
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相应的学具,小组内探索比较,再让小组汇报,比一比哪组想到的方法最多。(在实验之前先想一想,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生:将两个瓶子内的水分别倒入两个相同的杯子,然后再比较。
生:把一个瓶子内的液面高度做上标记,倒空,再把另一个瓶子里的水倒进去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并在实践活动中探索不同的比较方法,深化学生认识。)
在上述教学中,学生创造出不同的方法进行了科学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结论,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思维活跃,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三、数学实验能纠正错误猜想获得知识本源
数学实验操作是学生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学具学得知识,能使抽象学习变成具体学习,呈现数学知识的本源。
【教学片段三】
甜度的比较(1)
师(出示情境图)问:爸爸和妈妈谁喝的水多?
学生一致认为是爸爸喝的多,因为爸爸水杯里剩的水最少。(因为有生活经验,所以学生不难回答这个问题)
接着教师拿出同样的两个装热水的杯子,一个杯子里的水多,一个杯子里的水少,问:“假如在爸爸和妈妈喝过的水杯里放入同样的糖,谁的甜?”
学生纷纷议论——
于是教师又往事先准备好的两杯热水(水温刚好可以把糖溶化)里各放入一勺相同的白糖,让学生猜一猜哪杯水甜?
生:我觉得水多的甜!
生:不是!应该是水少的甜!
生:我觉得一样甜!因为都是放了一勺糖!
学生激烈地辩论着,于是笔者请同学上来尝一尝,一下子,同学们都举起了小手跃跃欲试,都想上来尝一尝,笔者请了几位同学上来品尝,他们都一致认为水少的甜,等轮到第10位同学上来品尝完后,那些举手的同学也都放下了手,事实胜于雄辩,显然大家都赞同是水少的甜。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品尝,感受确实是水少的甜,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这道题的印象,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了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四、数学实验有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数学实验教学法的最大特点是,先通过学生的自主操作研究学习,使学生初步发现认识知识规律,然后再通过教师的教具演示评价指导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规律。实验教学法在学习数学知识方面可能不如讲授法或其他教学法学得快,但它比讲授法使学生理解得深刻,记得牢固。对于教学中的一些疑难点,如不借助于一定的实验手段,就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也很难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片段四】甜度比较(2)
师:我取一杯放过糖的水杯,把水杯里的糖水分别倒入两个杯子,一个倒入少些,一个倒入多些,哪杯甜?
生:水少的甜!
生:不对!我觉得是一样甜的!
学生激烈地辩论着,教师再次让一部分学生上台来尝一尝,验证结果,他们一致认为是一样甜!
教师顺势接着问:“同学们家里来客人了都分过饮料吧,分在杯子中的饮料会因为分得多或分得少而味道变淡吗?”
“不会!”
教师又反驳道:“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做的实验是水少的甜,而这里又不是水少的甜,是一样甜呢?”此时学生陷入了深思,过了一会,有几个同学举起了小手。
生:我知道了,因为第二个实验中,老师的糖水是已经调好的,所以不管怎么倒,甜度都不会变!
生:嗯,是的,因为第一个实验中,糖水是没有调好的,自己调的,虽然都是一勺糖,但是水是不一样的,所以调出来的甜度也不一样!
通过第二个实验,让学生明白了水的甜度就是由水和糖决定的,比较哪杯水甜就是看糖和水的量。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两个相似的实验,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更好地理解了判断甜度实质就是看糖和水的量,实验中让学生先猜想再尝一尝验证,让学生体验从猜想到验证的数学论证过程。)
新课程理念提倡重视过程教学,在揭示知识生成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数学实验,自己去发现数学原理,从而理解更深刻。在上述的教学中学生对于甜度的判断其实是个难点,教师通过两次的对比试验让学生发现判断甜度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化难为易,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
五、数学实验能深化数学应用意识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应用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创设一种实验环境,使学生能受到必要的数学应用的实际训练,否则强调应用意识就成为一句空话。通过数学实验可以很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并且通过实验习得的知识学生掌握得更扎实,理解得更透彻,因此也能更好地应用。
【教学片段五】巩固练习 深化认识
教师出示三个相同的水杯,装入同样的水,再分别往这三杯水里放入不同的糖,让学生判断哪杯甜。
由于有了上两个实验做基础,所以这个问题学生很快都能回答出来:水一样多,糖放得越多的越甜。
教师出示第二题:下面两个杯子里的糖水一样甜,你能判断哪个杯子里放的糖少一些吗?
这题其实是对于上面实验的巩固和提升,当两个杯子里的甜度一样,但是水不一样的情况下,让学生比较哪杯水里放的糖少,让学生逆向思维,从结果到条件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又一次得到了锻炼。
(设计意图:通过两题变式的训练,让学生对于知识有个巩固和提升,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再次得到提升。)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实验为数学思想和方法注入更多更广泛的内容,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有时间去做更多的创造性的工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品质和探索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信有了实验的课堂一定会更吸引学生,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会更有效。
参考文献:
[1]陈志明.浅谈新课标下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J].中学数学教育,2005(11).
(浙江省衢州市新世纪学校 32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