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我们强调教学民主,不等于放弃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应有的义务和权利。一个教师的课堂管理水平必然影响他的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气氛既要防止信马由缰,又要警惕死板呆滞,要在各种可变的因素中寻求平衡。
【关键词】课堂管理;教学节奏;合理控制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6-0021-03
【作者简介】凌宗伟,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江苏南通,226300)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课堂教学管理是指教师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地与教师及同伴合作,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阻止和处理违纪行为,目的是让学生专心致志地学习,为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确保教学效果的手段和行为。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在他的《普通教育学》中提醒我们:教育活动中“学生察觉到自己面临各种纷乱的头绪,于是他瞻前顾后,在他脑海里闪现出正确的原因或者恰当的方法。而当他准备去了解和整理这些头绪时,教育者将立即帮他拨开黑暗的云雾,帮助他把分散的集中起来,帮助他克服困难,使动摇的稳固起来”。这样的帮助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实际教学生活中,如果我们需要提供某种有助于学习的气氛,“让学生在此气氛中通过合作和目的明确的勤奋学习,积极获取知识,我们就必须意识到成功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因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我们强调教学民主,不等于放弃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应有的义务和权利。换句话说,一个好教师,更应该是好的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毫无疑问,一个教师的课堂管理水平必然影响他的课堂教学质量。朱莉亚·G·汤普森认为“建立良好的课堂纪律环境是一项复杂任务,它涉及的问题非常广”,但我觉得其关键在合理控制教学节奏。
一、教学内容要审慎选择
课堂教学流程,总是围绕着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展开的。所谓内容决定形式,强调的就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式,设计教学流程。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无非两个来源,一是预设的(包括教材以及施教者所选的与教材相关的辅助性教学资源),二是生成的(也即教学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与所教内容相关的有助于理解教材的那些资源)。当然,也可以将生成性内容归入辅助性教学资源。我以为,不管是教材内容还是辅助性资源,首先有个选择的问题。选择合适与否,必然影响教学效果。
前不久,我听了一堂高中心理健康课,谈的是自信心的问题。课上施教者要求全体学生现场做了一份关于自信的问卷调查,并要求学生对照细目打分以判断自己自信的程度。问卷的内容看起来是紧扣这堂课的教学目标的,施教者也是想通过问卷来指导学生树立自信的。但实际情况是,有学生觉得得分与他的实际情况是不相符的,他明明很自信,但得分却很低。当学生提出疑问后,尽管教师还是按他预设的流程走下去了,但我们明显地可以看到表面的气氛与学生内心的情感认知是不同步的,甚至与某些学生的内心是有着激烈冲突的。这里姑且不论资源的选择和使用是否合适,但作为施教者至少应该意识到,当矛盾冲突出现的时候,就应该放慢节奏,甚至有所停顿,或者延长。作为观察者,我的看法是,施教者的内容选择导致了他的设计与实际效果相冲突。稍有心理学常识的教师应该明白问卷调查得分,弄不好是会对被试者带来终生伤害的,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对教材内容要有所取舍,对辅助性资源的选择要审慎,并不是所有的菜都要捡到篮子里去的,凡可以舍弃的,坚决舍弃。就语文教学而言,我一直认为教师一定要在文本研读上为学生提供引领和帮助,要努力克服抄教参、读教参的不良习惯,力求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要明确,教参只是他人对文本的解读,绝不能代替我们的解读,更不可能代替学生的解读。要养成对文本中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语,甚至每一个标点,每一道习题和插图都仔细推敲和研究的习惯,通过恰当的补白、适度的整合、全面的思考、有效的拓展,来“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
教学内容是要有充分的预设的,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动态生成。没有教师的预设,就没有有效的动态生成。比如教《孔乙己》,一般情况下没有三五课时是教不下来的。江苏省特级教师黄厚江先生就只扣住课文对“手”的描写来展开。通过“手”的变化导出情景,到后面“爬”出去的结局,手的功用发生了变化,孔乙己境遇、命运越来越糟,从而帮助学生深入地解读了文本,课堂节奏紧凑。我则下载了《孔乙己》的课本剧,课堂上把它放给学生看,同时给学生提了这样的问题:孔乙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读书人?在学生看完电影的基础上请他们交流自己印象深刻的场面或细节,畅谈自己的感想。课堂节奏看似舒缓,实质紧张。不同教师,看上去选择了不同的资源不同的节奏,但实质上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都是紧扣着各自设定的教学目标这个主旋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均是以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的身份出现的,而不是任由学生在研读、讨论中信马由缰。
二、建立必要的课堂教学契约
课堂教学区别于经济活动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教学的各种元素之间,尤其是教师和学生这一组要素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复杂的变数,许多时候是不可预设的,是要基于当下的实景来调控和重组的。这也是我反对用固化的模式来建设课堂文化的主要原因所在。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良好的课堂生态,不仅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上,更体现在教师能够及时地调整和修正预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流程和教学技术等等,使之适应当下课堂的情况。
朱莉亚·G·汤普森认为,“由于课堂纪律的易变性,所以课堂纪律管理根本不存在什么灵丹妙药。没有一种方法是适合所有课堂的。今天的教师应采纳明智教师的明智方法,即:为了创建舒适的、有效的、安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业成功,应该精心设计纪律管理计划”。就如赫尔巴特所说,“在任何地方都会有这样的情况,那里只能由一个人作判断,而别人必须毫无异议地服从”,“这里当然不是说盲目地服从,那是与任何社交关系格格不入的”。课堂上“无论如何,教育者可以暗示学生,并且有必要的话,可以明白地提醒学生先前已订立过契约,‘我们的关系只能在某种条件下存在并得到保持’”。
赫尔巴特的建议是要使课堂教学有效地实施,就必须建立相关的契约。“假定学生已经有了一种强烈的感觉,能明白地体会到智慧的引导带给他的好处,而缺乏这种引导,甚至减少这种引导将会给他造成损失,那么我们就可以让他明白:作为这种引导继续下去的条件,需要建立一种任何场合都靠得住的完全稳定的关系,同时需要直截了当地规定,只要教育者有理由提出要求,他就必须立即服从。”[1]也就是说,课堂上教师发出的指令和暗示,是建立在相关契约基础上的,是为了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确保教学有序地展开,教学目标有效地达成,而不是随心所欲的。
赫尔巴特所讲的“契约”,也就是朱莉亚所说的“课堂纪律”,我们所说的“规矩”。只不过我们所说的规矩和纪律往往是单向的,而契约则是共同商议的结果,是师生双方协商的结果。比如上课了就要及时打开课本,没让讨论的时候不得讨论,发言要举手,别人在发言的时候要倾听,不得插嘴,等等。再比如,在讨论的时候要围绕话题展开,实验操作要规范,要注意安全,等等。而这些,又是要从具体的学科性质和具体的学段出发。契约一旦形成,人人必须遵守,谁也不能例外,即便是教师也不行。这就是所谓的“契约精神”。
我们的问题往往在于跟着感觉走,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或者出于对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简单理解,在课堂上放任自由,毫无调控的意识,于是,许多情况下,我们所见的课堂要么是热热闹闹的,要么是死气沉沉的。所谓“一放就乱,一统就死”,大概就是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具体可行的章法,或者说是我们对课堂教学中应该具备哪些基本要求与基本规范并不清楚。
三、在各种变化的因素中寻求平衡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良好的课堂生态,要求我们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之间、人与文本之间、时间与空间之间、课内与课外之间、知识与能力之间、心智与身体之间,努力寻求平衡点。
好教师是会在课堂上将教学性、教育性、教养性统一起来的,这统一就是平衡。所谓“教养性”,强调的是课堂教学要有助于养育学生的学习态度与修养。比如,学生课堂上的发言,能不能让全班同学听到,这不仅是自信与不自信的问题,其实就是一种态度,一种修养,每位教师刚接班就要用心培养。另外教师的控场问题,也是一个很要紧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不敢放开手脚让学生讨论与提问,担心的不仅是控制不了场面,而是万一学生提到的东西我们不清楚、没准备,不知道如何应付。
教师的言语呈现方式与控场关系也很大。声嘶力竭,不会形成我们需要的气场,轻言巧语,学生听不清楚,也不会形成我们需要的气场;教师的语言要有音势,还要有音魅。当高则高,当低则低,是很有考究的。总是病怏怏的,或者总是慷慨激昂的教学语言是不利于教学的。再如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教师的倾听与回应不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事,而是全班学生的学习资源,教师的目光,身段不能只停留在某个具体的学生身上。更要明白学生发生差错的时候,恰恰是有可能帮助课堂朝着更适合学生的需要发展的,许多情况下,我们是不可以死扣预设的教学目标的。学生的思维跟教师同步固然不是坏事,但是要鼓励他们表达与众不同的想法,学生思维的误区,往往会催生课堂的亮点,更是教学的资源。师生思维的“同质化”,不是理想的境界。
我在观察同仁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发现,许多教师要么课堂节奏比较平缓,要么比较急促,也有前松后紧,或者前紧后松的。许多课堂往往不断出现阻滞。平缓的节奏不利于学习情绪的激发,紧张的节奏则使学生的思维往往难以跟进,阻滞常常出现甚至会消减学生的激情。这里就有一个节奏控制的问题,松与紧,舒与缓,何时延长,何时休止,如何在变化中协调呼应,是一门学问,但并不是什么玄学。一个教师是要懂得如何控制40分钟、45分钟时长的课堂的节奏的,譬如当我们抛出第一个问题或例题的时候,一旦发现学生的表现比较冷漠、反应不那么积极,就要变换问题的角度,或者换一道例题。万不能被预设时考虑的程序与梯度所束缚,因为我们预设的程序与梯度,往往与学情是不相符的,我们以为简单的,学生那边未必简单,相反,我们以为复杂的,学生那头却未必复杂。
教学在某种境况中说,是一门艺术,这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特征就是课堂是变化的,每一件作品都不可能跟预想的一模一样,更没有具体的参照物,课堂上形成的作品,是师生现场创作的,虽然过程有一个大致的走向,但这走向在许多情况下,不是死板的,更多的是要顺应具体的场景进行微调。从这个视角看,再也没有比课堂教学现场感更强的艺术作品了。
既然是现场创作,节奏的调控就显得相当重要了。教师的现场调控水平哪里来,怎么提高,这不仅取决于经验,更取决于我们课前的预设。也就是说,教师心里的教学方案不能只是一个,我们在预设的时候是要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到“一切皆可能”。课堂上当你发现学生需要什么的时候,就要拿得出什么。
当然,学生要什么你就给什么并不等于被学生牵着走,这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教者心里还是要有底的。旋律要贯穿始终,没了主旋律的乐章,不可能成为美好的音乐的。
死扣预设与流程,节奏必然呆板,游离教学目标的课自然散漫。教案的设计,课件的制作要尽可能丰富一点,要有一定的“存量”,要考虑课堂可能出现的种种意外,要有利于可能的取舍。流程与课件制作一定要防止固化,要能够随意切换。不然就不利于课堂节奏的调控。
我的认识是课堂节奏要流畅,更要有起伏。教学设计就要充分考虑学情,多想几种可能,课堂上要善于察言观色,多一点随机应变。有教师可能会反驳:每节课,不是有它的教学任务吗?任课堂自由发展,岂不会乱了套?实际上,课堂中那些知识、技能、价值观,从更人性的立场看,不是教师“教”出的,而是学生“悟”出来的。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感官、心灵去体悟得到的,才是他们自己的东西。
最后我想提醒各位同仁的是,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时地用赫尔巴特所说的这段文字提醒自己:“不应长时间地与孩子过不去!不应故意摆威风!不要神秘的缄默!尤其不要虚伪的友好,无论各种感情活动会发生多少变化,都必须保持坦率、诚恳。”
【参考文献】
[1]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李其龙,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朱莉亚·G·汤普森.中学课堂纪律管理指南[M].徐昌和,李颖,译.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12.
[3]罗森布卢姆,基梅尔.让教师都爱上教学:307个好用的课堂管理策略[M].罗兴娟,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