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丹
〔摘要〕为了了解成都地区初中生攻击性的强弱,对留守初中生进行拓展研究。采用Buss-Perry攻击性量表在青少年中初步修订后的结果量表,从成都一所初中学校分层整群随机抽取了共六个班的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初中生的攻击性总体上较弱,且存在性别差异;留守初中生比非留守初中生攻击性更强;并且,初中生攻击性在父母外出务工时长上存在差异,初中生的攻击性与父母外出务工时长显著相关,父母外出务工时长对初中生攻击性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留守儿童;初中生;攻击性;差异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12-0011-04
一、引言
留守儿童(the "left-behind" children),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自己留在原籍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和自己的父母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联合国儿童公约》将留守儿童的年龄界定在18周岁及以内。儿童留守时间达半年时比较有鉴别力,可以作为留守儿童的标准[1]。留守儿童在西方国家并不多见[2]。另外国外并不存在城乡二元体制和户籍制度,所以并不存在大量的流动务工人员。心理学中把攻击性定义为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3]。林崇德等人[5]2003年编著的《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攻击是“可能表现为一种心理情绪状态或人格特质,如愤怒、激动、敌意等;也可以表现为攻击行为”。国外对攻击性的研究最早开始于1937年,Dollard将攻击性定义为“以给所指向的人造成伤害为目标的行为”,1957年编制了Buss-Durkee 敌意评估问卷(Buss-Durkee Hostility Inventory,BDHI)[5]。
社会生态学派理论曾提出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导致攻击性行为的产生,那些管制方式过严或过松以及时紧时松的家庭培养出来的青少年有不良行为的可能性更高。而中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留守儿童伴随着我国流动人口大规模出现而产生,但作为一个突出问题且引起社会关注是在新世纪。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且有研究证明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具有较强的攻击性是留守儿童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6]。在留守儿童的成长发育过程中,因为长期与父母的分离,较之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存在更多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产生了许多性格缺陷,主要表现为孤独、自卑、敏感、不安、胆怯、任性、报复等,并且由于儿童的自控能力差,容易出现暴力化倾向[7]。本次研究主要调查了成都地区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的攻击性强弱,并就两者存在的差异进行对比研究。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对此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充实并提供了部分参考资料;另一方面,目前四川省大部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尚未起步或者刚刚起步,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还需要教育工作者的更多关注,并采取相关措施,使得留守儿童也能在长期缺乏父母关怀的环境中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和幸福地成长。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从成都一所中学随机整群抽取了每个年级2个班,共计310名初中学生,男生159人,女生151人。收回答卷295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286份,有效率为96.9%。
(二)研究工具
本文采用布兰特等人编制的攻击性量表经过上海师范大学刘俊升等人在青少年中初步修订后的结果量表。修订后的问卷采用5点记分,其中1表示非常不符合,5表示极为符合,共20个项目,包括四个子量表,分别是身体攻击、替代攻击、愤怒和敌意,身体攻击属于攻击性的行为表现,替代攻击反映的是非直接的外部行为攻击或内在情绪反应,愤怒属于情绪表现,而敌意属于认知表现。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重测信度是0.92,四个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分别为:身体攻击r=0.87(p<0.01),愤怒r=0.82(p<0.01),敌意r =0.78(p <0.01),替代攻击r =0.89[8]。本次调查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另外,在问卷之前对性别、年龄、年级、父母是否外出打工、父母外出务工时间长短、现在由谁照顾等人口学变量进行调查。
(三)数据处理
本研究的问卷调查、数据录入全部由笔者完成,并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F检验、相关分析、线性回归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初中生攻击性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研究
使用t检验对不同性别初中生的攻击性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初中男生比女生的攻击性在身体攻击和愤怒这两个维度上都更强,并且具有显著性的差异,而在替代攻击和敌意平均分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的攻击性进行t检验发现,留守初中生在身体攻击(t=2.157,p<0.05)、替代攻击(t=3.077,p<0.01)、愤怒(t=2.215,p<0.05)这三个维度上的得分都大于非留守初中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在替代攻击上p<0.01,显著性较强;另外留守初中生攻击性平均分大于非留守初中生攻击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489,p<0.01),说明留守初中生较非留守初中生攻击性更强。
使用F检验对初中生攻击性的得分进行年级差异分析,初中生的攻击性在年级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四个维度的p值均大于0.05,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由三个年级攻击性两两比较结果可知,七年级和八年级初中生的身体攻击(p=0.031<0.05)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七年级和九年级初中生的替代攻击(p=0.050≤0.05),同样可以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使用F检验对初中生因监护人的不同而存在的攻击性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没有显著性差异。
使用F检验对初中生攻击性的父母外出务工时长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初中生在替代攻击(F=5.353,p<0.01)、愤怒(F=3.793,p<0.05)这两个维度上的得分随父母外出务工时长越长而得分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在替代攻击上p<0.01,显著性较强,另外在身体攻击和敌意这两个维度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初中生的攻击性在平均分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差异非常显著(t=0.489,p<0.01),说明初中生父母外出务工时间越长,其攻击性越强。
(二)初中生攻击性与性别、留守情况、年级、监护人、父母外出务工时长的相关和回归分析
对初中生攻击性的总体平均分以及四个维度与性别、留守情况、年级、监护人、父母务工时长做相关分析。初中生的身体攻击与性别、留守情况、父母外出务工时长有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65、-0.127、0.130。初中生的替代攻击与留守情况、年级、父母外出务工时长有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80、0.119、0.190。初中生的愤怒与性别、留守情况、父母外出务工时长有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138、-0.130、0.151。初中生的敌意与性别、留守情况、年级、监护人、父母外出务工时长均没有显著相关。初中生的攻击性平均分在留守情况和父母外出务工时长上有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169和0.187。
以初中生攻击性的四个维度和平均分为因变量,初中生的性别、留守情况、年级、监护人、父母外出务工时长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由上表可知,性别、留守情况均进入初中生攻击性对身体攻击的平均分的回归方程(F=6.292,p<0.01),回归方程具有非常高的统计学意义,回归系数分别为-0.163、-0.124,初中生的性别、留守情况对其对攻击性的身体攻击平均分的解释程度为4.3%。其中以性别的预测力最佳(=-0.163,t=-2.796,p<0.01),其次为留守情况(=-0.124,t=-2.126,p<0.05)。
年级和父母外出务工时长均进入初中生攻击性对替代攻击平均分的回归方程(F=7.486,p<0.001),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回归系数分别为0.119、0.190,初中生的年级、父母外出务工时长对其对替代攻击的总体平均分的解释程度为5.0%。其中以父母外出务工时长的预测力最佳(=0.190,t=3.284,p<0.001),其次为年级(=0.119,t=2.048,p<0.05)。
性别和父母外出务工时长进入初中生攻击性对愤怒平均分的回归方程(F=6.422,p<0.01),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回归系数分别是0.156、0.144,初中生的性别、父母外出务工时长对其对愤怒的总体平均分解释程度为4.3%。其中以性别的预测力最佳(=0.156,t=2.688,p<0.01),父母外出务工时长(=0.144,t=2.474,p<0.05)次之。
父母外出务工时长进入了初中生攻击性总体平均分的回归方程,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F=10.310,p<0.001),回归系数为0.187(t=3.211,p<0.001),初中生父母外出务工时长对其攻击性的的解释程度为3.5%。
四、讨论
(一)人口学变量对初中生攻击性的影响
本次研究发现,初中男生的攻击性比女生更强,究其原因,首先可能是生理上的原因,男生从四岁起生殖腺就开始分泌雄性激素,而雄性激素对孩子的攻击性、控制欲和冒险欲等都有促进的作用,而女生体内产生的雌性激素则起到了相反的作用,使女孩们更加温柔、体贴等。留守初中生的攻击性普遍比非留守初中生的攻击性强,这可能与留守儿童受到双亲的关爱较少有关。双亲常因为工作繁忙而疏于对孩子的关心或不知如何表达对孩子们的关爱,并且父母们常抱持错误的教育观念,认为教育工作交给学校就行,自己只要多赚钱满足孩子们的物质需求便可。致使留守儿童们长期无法与双亲进行交流沟通、亲密接触和建立良好的关系连接,这对孩子内心的孤独感、安全感等会有较大的影响,使他们的攻击性高于有双亲在身边照顾的孩子。
(二)回归分析的相关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和留守情况与初中生攻击性在身体攻击方面显著相关,性别和留守情况对初中生的身体攻击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但是,二者对其对身体攻击的解释程度只有4.3%,说明还有其他因素对其有更重要的影响。而年级、监护人和父母外出务工时长没有进入回归方程,说明三者对初中生的身体攻击方面并没有显著的影响。
年级和父母外出务工时长与初中生的替代攻击均显著相关,二者对其替代攻击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初中生的年级和父母外出时长对其替代攻击的解释程度为5.0%,说明还有其他的因素对替代攻击有重要的影响。不同年级、父母外出务工时长的初中生替代攻击强弱没有显著差异。
五、 结论
(1)初中生的攻击性总体上比较弱。
(2)初中生的攻击性存在性别差异,在身体攻击和愤怒上男生较女生攻击性更强,而在替代攻击和敌意上没有显著差异;初中生的攻击性存在留守情况差异,留守初中生比非留守初中生攻击性更强,显著性表现在身体攻击、替代攻击和愤怒上;初中生的攻击性在父母外出务工时长上存在差异,在替代攻击和愤怒上父母外出务工时间越长,攻击性越强,且差异较显著。初中生的攻击性在监护人方面不存在差异。
(3)初中生的攻击性与父母外出务工时长显著相关,父母外出务工时长对初中生攻击性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1]吴雪琴.四川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成都双流中和中学为例[D]. 四川师范大学,2009.
[2]邓静娴,李海燕. 西方国家有没有留守儿童[J]. 中国西部,2012:63-65.
[3]赵小飞,周淑红. 中学生攻击性心理障碍的研究及对策[J]. 科技信息,2012:332.
[4]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 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Buss AH,Durkee A. An inventory for assessing different kinds of hostility[J]. 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1957,21:343-349.
[6]刘德林. 怨恨:留守儿童攻击性形成的情感根源[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4(5):164-166.
[7]张秋.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J]. 铜仁学院学报,4:90-93.
[8]刘俊升,周颖. Buss-Perry攻击性量表在青少年中的初步修订[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4):449-451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银川,750001)
编辑/王抒文 刘 扬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