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中的文体文类意识研究

2016-09-10 07:22吴慧
文学教育 2016年12期
关键词:文体意识散文教学

吴慧

内容摘要:散文作为一种开放性与规定性并存的文体,具有主体性、开放性、散漫性等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以“这一篇”的教学为重点,从文体出发,挖掘“这一篇”散文独具一格的个人化的言说对象与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并学习作者个性化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文本中人物的对话。面对不同的散文文体,教学都从应“这一篇”开始,走向“这一类”。

关键词:散文教学 文体意识 这一篇 这一类

一.散文中的文体文类意识

随着中国文学理论界对西方文学概论的逐渐接受,西方文学及随笔对中国文学及散文的走向起着巨大的影响,其中关于文学中诗歌、戏剧、小说和散文的文类四分法也在一百多年前由此确定。[1]

文类四分法在文学上的理解是成立的,但考虑到语文阅读教学的特殊性与广义散文的文本解读的差异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广义的四分法则会引起教学设计中教学内容难以确定的问题。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除了诗歌、小说、戏剧之外的都是散文”[2],但由于散文兼具“文章学和文学学的两栖性特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仅仅将除了“诗歌、小说、戏剧”之外的“文章”通通归结为“散文”,就会导致教学中出现“从散文里的‘个人化的言说对象’,跑到‘外在的言说对象’;从散文里的‘独特的情感认知’,跑到概念化、抽象化的‘思想’、‘精神’问题。”[3]的问题。也就是将“这一篇”独特的文本架空,进而言之外在的真实对象,这在散文教学中是一大弊病,将独特的文本作为跳板,忽略作者美好的心灵、别具一格的文风以及独特的抒情方法,无异于买椟还珠,逐末舍本。因此,对于广义的散文,在语文教学中,还需要细分。诸如新闻通讯、演讲词、说明文及应用文等“文章”应单独分门别类作为“实用性文章”,如抒情、叙事及议论等文体作为“文学性散文”与小说、诗歌、戏剧这三种“完全由语言所营造”的纯文学并驾齐驱。[9]

在三大类的划分下,本文所强调的散文教学主要为“文学性散文”。

二.散文教学是否应该从文体出发

一些学者认为散文教学要从文体出发确定教学内容,认为散文教学要从“外”回到“里”,所谓“外”即指外在真实,散文不同于小说、诗歌、戏剧之处在于,除了由语言营造的文学世界以外,散文所提到的内容都是客观存在的,但这种存在在文本中变成了作者心中的世界,全凭作者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人格所构建。离开了朱自清先生美好的心灵清华园的荷塘只是一片黯淡的荷光,没有季羡林先生独具情思的怜惜,幽径的藤萝只是一串串无人问津的小野花们。因此在散文的教学中,绝不可以忽略作者的主体性,在教学之中应“以己之心,贴近作者之心。”[4]体会作者的主体感受和主题情思。

徐江老师则认为在散文教学中强调文体意识“一是做不到二是没必要”[5]。他认为李海林老师在《幽径悲剧》的教学中强调“直接陈述”和“隐藏在语气语调中”两种抒情方式不为《幽径悲剧》这类散文(狭义)独有,而认为所有的“文本体式”均有“直陈”和“隐藏”两种方式。同时他认为在散文教学中将教学重点放在“自述所感方式”上教抒情方式是过于注重文本体式,并且依据它进行教学,实际上是把教学重点放在了文本的外壳上,而有将原文架空的嫌疑。但他所谓的“文本体式观”是繁杂的,在阅读教学中所谓的依据“文本体式”是需要将教材中所涉及的文本种类划分为如下体式:“诗、词、曲、赋、传奇、寓言、小说、通讯、报告文学、消息、新闻特写、杂文、政论、传记、随笔、论说文、说明文、应用文等等,当然还有散文。”[6]此种划分不要说教师在备课时的困难,更会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的负担,将每一种小文体分门别类进行教学无异于教条主义。

但认为“解读文本的根本点是准确、全面地探求文本所载事物的存在方式,是依据这种存在方式来判断其性质以及给人们的启示。”[7]无疑是以文本为跳板而言之外在的世界或抽象的感情,将文本架空同样是舍本逐末的。在散文阅读教学时应从散文的类别特征、作者独特风格、文本个体特征等方面意识到散文内容的规定性,同时由于散文文体边界的模糊性,又要考虑到散文的开放性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应在考虑学情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的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由此而处理好“这一篇”散文与“这一类”散文的关系。

三.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散文作为一种开放性与规定性并存的文体,具有主体性、开放性、散漫性等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以“这一篇”的教学为重点,从文体出发,挖掘“这一篇”散文独具一格的个人化的言说对象与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并学习作者个性化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文本中人物的对话。面对不同的散文文体,教学都从“这一篇”开始,在教学《故都的秋》、《幽径悲剧》等抒情散文时要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重点挖掘抒情散文的抒情方式和审美特征,在融情于景中体会作者融于景中之情,同时也将作者的人生经验与学生的人生经验连接,让学生融入文本,当学生在面对故园、面对生命、面对自然界的时候,我们和我们的学生会怎样面对,又应该以怎样的情思来珍藏?在如《落花生》和《藤野先生》等叙事散文阅读教学中,则应挖掘“这一篇”叙事散文文本中人物的性格、气质和精神面貌,体会作者在写作时的表现手法及其间的所思所感,体会叙事散文明白晓畅、朴素传神的特点。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议论散文的教学时则从“这一篇”出发理解作者对事件独有的理性与感性思考的交融,从体会文本中所饱含的生命意识与文化底蕴并挖掘思想价值,同时走出文本,重视人文关怀和生命体验。

四.结语

因此,在散文的教学设计中,文类文体意识的考虑必不可少,但又不能仅仅局限于此。面对各类散文,要从独特的文体出发,进行“这一篇”的剖析,“里”“外”兼顾,进行“审美式阅读,通过审美的读,识透文本中的美质,体验阅读中的美感。”[8]从整体上感受并鉴赏“这一篇”散文的美,并由此而升华回归真语文,将语文课上的有语文味道。

参考文献

[1]吕若涵,吕若淮.文类研究:百年散文研究的新思路[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79-85.

[2]叶圣陶.关于散文写作.俞元桂.中国现代散文理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156.

[3]王荣生.中小学散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1(9):14-15.

[4]李海林(执教者),王荣生(观察者). 散文教学要从“外”回到“里”[J].中学语文教学,2011(2):18-26.

[5][6][7]徐江.文本解读不要蜗居在“文体体式”里——《幽径悲剧》解读与教学——要有正确的“文本体式观”[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011(6):29-31.

[8]袁爱国.“不散”与“散”:散文教学内容的规定性与开放性的统一——以《幽径悲剧》为例[J].语文学习,2012(2).

[9]此种划分引自王荣生老师《中小学散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个人以为此种划分有利于将“文学性散文”从散文大类中提取出来,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是较为合理的。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文体意识散文教学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文体意识”的觉醒
巧抓散文教学之根
如何在散文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导问
美文美教
阅读教学,不妨多点文体意识
从“审视文体演变的三种角度”来看文体演变与语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