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修改作文成为一种习惯

2016-09-10 07:22林勇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6年2期
关键词:教师应习作习惯

林勇

想要写好作文,作文的修改是必经之途,“善作不如善改”,对自己作文中不足的地方修改得多了,自然也就知道要怎么去写了。古今中外,关于修改文章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北宋大文学家王安石十几次易字,终于将“春风又到江南岸”的“到”字,从“过”“入”“满”等,改为“绿”字,使得诗句既具有“动”意,又富于”色彩”;唐朝大诗人韩愈甘当“一字之师”,热心帮助贾岛将”僧推月下门”改为“僧敲月下门”,成为千古的“推敲”佳话……

一、作文修改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都会发现一个现象:学生写完作文后,往往就认为万事大吉。至于修改作文,就由教师完成了。那造成这个现象的始作俑者是谁呢?其实就是我们劳心劳力的教师。负责任的语文教师,会把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错用的标点符号一一找出,甚至逐字逐句地进行大面积的修改。学生没有了修改的体验,更谈不上养成乐于修改的习惯。因此对待教师千辛万苦修改后的作文,学生往往匆匆一瞥便束之高阁。这样对于作文水平提高是很不利的。叶圣陶先生就说过:“文章要修改,学生只有学会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教师应重指导,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为学生改作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修改作文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因此,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养成自己修改文章的习惯”作为作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力求通过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从语文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这一性质及学生的长远利益来看,这确实是抓住了作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二、作文修改的习惯养成

“三分文,七分改”。作文修改其实是一种习惯。初期为“敢改”阶段(三、四年级):学生刚开始习作,认知能力不强,这时作文修改贵在习惯的培养。修改的要求不要太高,学生能够发现并修改小至一个标点、一个错别字、一个词语或加入一个好词句都应给予鼓励,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教师应教给学生修改用的符号。初期教师应做到辅改,在学生作文之后应用标准的修改符号为学生标出需要修改的地方,或用鼓励式的语言让学生通过自己读文后,尝试添加教师提供的好词佳句。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老师。教师可在作文修改初期运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比如:啄木鸟小诊所、全民找找茬、我为森林添绿意等。后期为“会改”阶段(五、六年级):学生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修改作文成为习惯,教师再加以修改作文的技巧指导,自然水到渠成,学生除了小修小改之外,对原先的文章结构和立意都敢于尝试改变。

三、作文修改的辅助方法

培养学生作文修改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循序渐进,要讲究方法。除了教学生规范的修改符号和基本的增补、删除、改换、调整的修改方法外,为了提高修改质量,确保文章形象、鲜明、生动,下面再介绍几种辅助修改方法:静心朗读法、提供素材法、互动协作法、比较借鉴法和再次体验法。

(一)静心朗读法

学生写完作文后,修改不要一味求快,要学会静心朗读。“心者,神之舍也,心静则神安。”先让自己的头脑清醒清醒,再去朗读自己的文章是修改作文的关键所在。在作文修改中应培养学生认真的态度,让学生一边朗读,一边审思,一边体会。这样,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遇到句子不通顺的、有语病的地方自然读起来感到别扭。当学生注意到这一点时他们自然会多读几遍并修改直到读通为止。关于标点,自己读时有停顿而在作文中此处无标点;读的是疑问的语气,而在作文中用的却是句号或其他符号,错误就会显而易见。可见,朗读特别有助于学生对作文的修改。但在初用这种方法时要让学生明确静心朗读法的要求,如注意句子是否顺口?标点是否和你读时的停顿及语气一致?学生明白了要求之后,自然而然地就会在这方面多加注意,以达到朗读修改的目的。

(二)提供素材法

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由于认知能力较差,词汇积累量不足,在习作中语句相对简单。在修改自己的作文时,教师应成为他们的“引路人”。在学生作文后,可为他们提供与本次作文关联密切的好词、佳句。适当引导,让学生理解所提供词句的意思,并参考提供的素材,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添加、增补。如作文《我的妈妈》中描写妈妈外貌的部分:“我的妈妈长得很漂亮。圆圆的脸蛋,一双大眼睛充满了智慧。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看上去很斯文。”我们就可以为学生提供“水汪汪”“小巧玲珑”“金边紫框”等词语。学生修改后:“我的妈妈长得很漂亮。圆圆的脸蛋,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扑闪扑闪着,充满了智慧。小巧玲珑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金边紫框眼镜,看上去很斯文。”提供素材法可以让学生在修改作文时不至于“词穷”“脑空”,也不容易出现“无米可炊”的畏难情绪。在添添加加的过程中,学生收获了自信,也可以培养学生善于积累好词佳句的好习惯。

(三)互动协作法

由于小学生认知和文字表达水平的局限性,在修改自己作文的时候,往往容易陷入固定思维,误认为某些错的问题是对的,这就导致无法发现自己习作中的问题。到了五、六年级,学生可以采取互动协作法。因为每个人的阅读经历不同,对问题的认识的角度也不同,这就产生对对方作文中的字、词、句、段、篇有不同的认识。当两种不同的看法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产生美丽的火花。真假、优劣就十分明显了。在课堂中,可鼓励学生同桌或组成修改小组,互阅互评,互批互改。作文写完之后,读给同学听听,或是请人看看,集思广益,取众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在家里,也可请家长配合,协助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自主合作的习作、改作,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为他人改作的成就感,分享习作、改作的乐趣,培养他们修改作文的积极性。

(四)比较借鉴法

俗话说得好:依样画葫芦。可以借助于教材,或是让学生将自己的习作与内容相似的文章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异同,分析优劣,吸取精华。加以借鉴,从相似的内容比立意,从相似的题材比取材角度和写法,从相似的角度、写法比语言的风格,从相似的结构比设计的技巧等等。通过比较,学生不但从中得到借鉴,而且会有新的启示。

再具体些,如写《游森林公园》的作文时,就可以仿效课文《鸟的天堂》。《鸟的天堂》中写道“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起了一声鸟叫,接着……有的……有的……有的……”在写《游森林公园》作文中描写鱼池的部分就可以充分借鉴。“起初水面是平静的,后来撒下一些鱼食后,起了涟漪,一条锦鲤蹿了上来,接着……有的……有的……有的……”这样,善于借鉴自己学习过的一些课文中如何抓景物特点、如何选材、如何描述、如何过渡等方法进行作文修改,给学生带来“依葫芦画瓢”的喜悦,更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修改习惯。

(五)再次体验法

众所周知,文章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发现学生往往并不重视生活过程中的观察和素材的收集。一个人的长相特征,一个物的构造特点,一处地方的景物形态,一个工艺的具体流程……在写作过程中,学生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一时又想不起来,在行文中就“说不清”“道不明”了。解决这个现象的最好秘方就是重返生活,带着具体问题,再去观察,再去体验,将实际的详情、新的发现写进去。把原文不具体的改详细,欠缺的弥补上,不真实的修改好。这样文章就更真实、更具体、更完美了。如写《我学会了炒蛋》,学生在描述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炒蛋的具体步骤,蛋在锅中的变化,蛋出锅时的色香味。那么,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修改自己的作文前,在家中再次尝试炒蛋。要求他们注意观察,进行必要的记录,然后根据自己的再次体验修改作文。相信修改后的作文较之原作会有很大的变化。

“好文不厌百回改,多改出佳篇。”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一旦形成,便会在“落笔”之前勤于思考,“成文”之后反复推敲,长此以往,写作水平必将大有提高。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第四中心小学 350000)

猜你喜欢
教师应习作习惯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习惯
上课好习惯
好习惯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习作展示
增进健康的8个好习惯(下)
生物教师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