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只读“课文”的圈子

2016-09-10 07:22许小明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6年2期
关键词:原文中体面礁石

许小明

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在作者介绍的后面有这样一句话:“选作课文时有改动。”原文指向的读者大都是成年人,要经过适当改编才适合小学生阅读。改编删减后的课文能让小学生更直观地看清作者的写作意图,更轻松地习得文章的表达方法,最大程度地减少主观性偏差。然而实际教学中,原文的隐形价值是不可忽略的,它是揭开课文神秘面纱的重要倚仗,也是让课堂更灵动、更开放的教学设计源泉。

一、让删除原文补位

《最后一头战象》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的课文。文中有一处描写嘎羧的细节:“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与之配套的作业本中有这样一道题:嘎羧为什么要对这块龟形礁石亲了又亲?很多学生从课文里没法找到答案,便开始了天马行空的想象。有的说嘎羧是在向大地告别,有的说嘎羧舍不得这个战场,有的说嘎羧在石头上面闻到了战友们的气息……

后来我读了沈石溪的原文,发现有这样几句话:天亮时,来到打洛江畔。“我想起来了,这儿是水晶渡的上游,26年前,我们就是在这里把嘎羧给抬上岸的。”波农丁指着江湾一块龟形的礁石说,“幸亏有这块礁石挡住了它,不然的话,它早被激流冲到下游淹死了。”

原来在嘎羧眼中,一块没有生命的礁石是它的恩人,也是它记忆深处抹不去的回忆!连一块礁石的恩情都难以忘怀,足以见得嘎羧的有情有义。但是课文却没有提到礁石救了它一命的细节,难怪学生的想象毫无根据,于是我在教学时就有意地加入了这样的环节。

【片段回放】

课件出示:

师:这两句话,如果让你把它们插入到课文中的某处,你会放到哪里?理由是什么?

生:我把第一句插入到“天亮时,来到打洛江畔”后面。这样就可以交代嘎羧要亲吻礁石的原因。

生:我把第二句插入到课文开头 “人们发现一头浑身是血的公象还在喘息”后面。因为这句话是写当时嘎羧受伤的样子,所以放到开头描写战场的情景中。

师:你们说得很有道理。但很明显这两句话要交代的意思是一样的。其中一句是沈石溪原文中的一句,你认为会是哪一句?理由是什么?

生:我选第一句,因为全文好多处都是由波农丁来介绍嘎羧的怪异行为的。这句话也是。

师:理由很充分,请你找找波农丁补充的话。

(生朗读波农丁的五处语言)

师:有人选第二句吗?理由是什么?

生:我觉得第二句更合理。因为课文中波农丁的五处语言描写都很分散,先写嘎羧的行为,再写他说的话。他的话是来解释嘎羧的奇怪举动的。如果这里加入波农丁的话,两处语言就太接近了,不能突出嘎羧的行为让人惊讶。所以选第一句不合适。

师:五处对话在课文里应该平均分布,你的理由很有说服力。

生:我也选第二句。因为在开头简单交代过这块礁石后,到后面就能读明白嘎羧为什么要亲吻礁石,读者就不会觉得有疑问了。

师:这种提前暗示的写法叫作铺垫,你能想到这点很了不起。老师为你们独特的发现鼓掌。

教材中的课文将原文删减的现象是最频繁的。考虑到篇幅的长短、语言的规范性等因素,编者往往会大量删除原文中的语句,但有时难免误删那些有用的信息。教师要善于在原文中提取被误删的有价值的信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整合,从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嘎羧亲吻礁石的原因”该放在哪儿?如果没有对原文的补充阅读,学生是不会得知课文被删除了“铺垫”。也正是因为有了原文的补位,才引发了课堂上一场不简单的思维冲突。尽管课堂结束时也没有明确哪句话是原文中的原句,但学生在思考中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便是“个性阅读”的体现吧。

二、让被改原句回位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中有这样一句话:“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而萧红在《呼兰河传》中的原文却是这样的:黄瓜愿意开一朵谎花,就开一朵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课文把一个“谎”、一个“黄”删除了。细细揣摩,黄瓜藤自然是结出黄瓜的,因此删除了“愿意结一个黄瓜”中的“黄”;既然后面删除了“黄”,为了保留朗读时的节奏感,就把“开一朵谎花”的“谎”也删除了。看着似乎更简洁明了,但其实这个“谎”字删不得。因为黄瓜的“活”就活在一个“谎”字上。“会说谎”的花,是指只开花不结果的花,在人们印象中,植物开了花就要结果,而谎花就是不结果子的花,不就是对人们撒了个谎吗?丢失了这个“谎”字,黄瓜的活力就少了一大半。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来读读这个“谎”字,感受“谎”中蕴含的童趣。

【片段回放】

学生朗读描写黄瓜的句子。

师:其实作者萧红最开始不是这样写的,来读读她的原文。(出示原文中带“谎花”“黄瓜”的话)

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生:什么是“谎花”?

师:是不是“黄花”?我见过的黄瓜开花是黄色的。

生:一个大作家,应该不会把“黄”写成“谎”的。

师:仔细默读这句话所在的段落,你怎么理解?

生:我觉得课文中说的“谎花”,是因为这朵花像人一样会撒谎。

师:你觉得它撒了个什么谎?

生:它开花了就告诉我们要结黄瓜,但可能结果没有结。

师:对了,只开花不结果的花,人们叫它“谎花”。想象一下,这谎花都对谁撒了谎?撒了什么谎?

生:它对“我”撒了个谎——我会结黄瓜。

生:它对爷爷撒了个谎——你要给我多施肥,我要结黄瓜了。

生:它可能对倭瓜撒了个谎——兄弟,你瞧,我要结果子了,你怎么还没动静呢?

生:它还对蝴蝶蜜蜂等撒了谎——你们快来采蜜啊,再不采我就要长果子了!

师:好一朵谎花,好一株黄瓜!这是一株怎样的黄瓜?

生:这是一株和作者一样调皮可爱的黄瓜。

生:这是一株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黄瓜。

生:这是一株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黄瓜。

师:是啊,园子里的一切都像这株黄瓜一样调皮可爱,又自由自在。一起再来读读。

从“谎花”到“花”的改动,虽然文字变得更简洁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的思考。《祖父的园子》一文表达了萧红对园子里事物的喜爱,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文章中处处显露着儿童才有的天真调皮。如文中“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花儿像睡醒了似的。鸟儿像在天上逛似的”……而在这园子里,蚯蚓、鸟儿、蚂蚱、黄瓜和儿童时期的萧红一样受到祖父的宠爱,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即使“说谎”,换来的也只是祖父宽容的笑声,连一朵花都像孩子一样会“撒谎”,多有意思!只有“谎花”在文章中才能显得无拘无束,才如儿童时期的萧红一般享受着幸福。这种情感不是单单一个“花”字能够代替的。

三、让价值观升位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中有这样一段话:“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作者许地山先生的原文中,这段话是这样描述的。

爹爹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了。”爹爹说:“这是我对于你们的希望。”

许地山说的“不做伟大、体面的人”是有时代背景的。许地山的童年时代,恰逢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的腐败使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父亲作为一位地下工作者,见多了伟大、体面的人的命运多舛,于是他不得已抛弃家产,携全家回福建定居。出于对子女的爱护,他自然不希望那些伟大但更多是悲惨的命运在子女身上重演,而希望他们如落花生那样低调、踏实、平安。所以许地山说“不要伟大、体面”,父亲也欣然赞同了。

时过境迁,原文的价值观显然是不合时代的。编者便将原文中“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改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也就是说,讲体面也可以,但要对别人有好处。这一改动无疑符合时代的发展。然而未曾料到的是,即便是改动过的“落花生”,也跟不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价值观,于是教师在执教中这样处理。

【片段回放】

师:这篇课文也用到了借物喻人的方法,课文哪里告诉我们做人要像落花生?(生读相关段落)

师:其实,这篇文章最开始不是这样写的。(出示许地山的原文,生朗读后教师简要讲述文章的写作背景)

师:你知道课文要修改的原因了吗?原文是跟谁说的?课文又是跟谁说的?

生:原文说让我们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是父亲希望一家人平安。而课文说不要只做讲体面的人,还要对社会有用,是对我们现在的人说的。

师:没错,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讲体面当然没错,最重要的是要做——

生:有用的人。

师:那么老师有问题了。落花生有用,那么前面提到的苹果、石榴就没有用了吗?

生:有用。它们不仅好看,而且很好吃,有营养。

师:那课文怎么不教导我们学苹果、石榴,而是做一颗不好看的“花生”呢?

(生无言以对)

师:所以呀,这最重要的话还应该改改,怎么改才能让大家都接受呢?请你动笔写一写。(生动笔写,交流)

生: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学习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也要学习苹果、石榴,不仅外表好看,而且也很有用。”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仅要讲体面,更要做对别人有好处的人。”

师:不仅体面,对别人也有好处。这样的人有谁?

……

师:没错,人人都想做苹果、石榴,外表光鲜,用途也大。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苹果、石榴一样伟大的人。如果做不了苹果、石榴,就应该做一个——

生:不能只讲体面,而要对别人有用的人。

苹果、石榴与花生的冲突,正是过去几十年与目前社会审美观的冲突。从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的时代,谁都不会刻意讲体面。而今丰富光鲜的物质生活,没法让人在五彩缤纷的诱惑中保持如花生般的低调甚至“土气”。如果将以前的老观念灌输给新世纪儿童,自然是与时代脱节的。原文为什么要改成课文这样?那是因为时代不同,读者不同了;为什么要将课文再改改?也是因为时代在进步,读者变化更大。让学生见证课文对原文的修改,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再让学生参与对课文的修改,意义绝对不止于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更是学生价值观、审美观的时代性进步。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开放而富有建设性的。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钱清镇中心小学 312025)

猜你喜欢
原文中体面礁石
请给被辞者体面和尊重
礁石和浪花儿
礁石上的美人鱼
体面
输比赢更需要尊严和体面
拥抱
狗熊讲体面
礁石爷爷
导数的应用之局部不等式的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