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教师行为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2016-09-10 07:22邰群燕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初中数学

邰群燕

[摘 要] 教师作为数学教学的主体之一,其教学行为方式对最终教学效果的影响是巨大的. 因此,探寻教师行为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之于初中数学教学实效提升来讲是意义重大的. 现结合他人与自身实践经历,对教师行为欠缺及完善方向在文中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师行为

初中数学教学是一项工程,更是一门艺术. 在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通过运用科学巧妙的教学方法,从形式和内容上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逐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认知程度,这均体现了教学活动对于初中数学教师所提出的较高要求. 可以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了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教师的一举一动以及教学安排,对于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都是影响重大的. 笔者总结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并多次观摩了其他教师的教学过程,对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尤其是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会产生较大影响的因素进行了详细阐述.

“教”“练”分别集中,讲练比例

失调

教师教学和学生练习是初中数学教学当中所运用的两种典型方式,二者共同作用,能够让整个数学教学进行得顺畅、完整. 然而,在实际教学当中,这两种方式常常被教师较极端地进行运用,要么全部由教师进行教学,要么全部请学生开展练习,每种教学方式分别集中,造成了二者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的搭配比例严重失调,反而对教学开展产生了阻碍作用.

例如,在学习不等式组的解法时,笔者惯常运用的方式是将整个解法以文字的方式向学生系统教学. 每一次,笔者都认为已经强调得很细致全面了,但当学生们面对具体题目时,仍然需要一个将理论方法向实际解题进行转化的过程. 于是,笔者及时修正了这种行为,变教学与练习相结合. 笔者告诉学生,解不等式组时,在求得每一个不等式的结果得到交集之后,请大家将不等式组x+4>3,x≤1的解集在数轴上予以表示. 这样一来,学生得以很快地将刚刚学到的知识在解题过程中进行实操与重现,此时的理解效率也是最高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继续进行深入内容的教学,学生的思维也会更加清晰.

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都会陷入一种“集中意识”的误区,认为将某种教学方式持续集中地实施运用,便能够收获更高效的教学效果. 实则不然,这样的教学行为反而很容易造成教学进程的单调,甚至会降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高效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将教学行为与练习行为进行有机搭配,二者兼具且保持合理的比例出现,这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初中数学课堂.

教学结构较为松散,思维密度

不足

想要学好数学知识,一个敏捷且活跃的思维必不可少. 而在很多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所设计和呈现出的课堂教学结构都显得较为松散. 有时教师的讲解比较随意,或是问题的设置比较零散,都会造成教学结构不够紧凑. 这样的处理不仅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更无法有效调动起学生们灵活的数学思维. 因此,如何合理地设置课堂教学节奏,也是初中数学教师所应关注的教学行为重点.

例如,笔者曾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解答过这样一道几何问题:已知AB是⊙O的直径,DC是它的一条弦,DC⊥EA于E,DC⊥FB于F(如图1),求证:CE=DF. 在完成了这个问题的解答后,笔者又继续向学生提问:CE=DF,ED=FC,EA=FG,EA+FB=AB中,正确的结论是哪些?随后,笔者又将图形进行了变化,调整了EF与BA的相对位置(如图2),请学生继续研究. 最后,笔者又将EF与圆的位置调整为相切(如图3),又请学生在这种特殊条件下进行思考. 这样在变式中对问题进行不断更新和延伸的教学行为,很轻松就能带领学生的思维高速运转起来了.

为了让课堂教学节奏变得更加紧凑,笔者比较常用的方式是优化提问环节. 数学是一门以问题来不断推进的学问,提问对于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想要调节教学节奏,课堂提问自然也就成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 其实,在完善提问行为上,教师并不需要做出根本性的改变,只需要针对一些具有挖掘余地的问题进行灵活改造,使之从一个问题变成一串问题,有联系地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 这样一来,学生“点”状的思维过程会随之延伸为“线”状,同样的提问会带来不同的思维效果.

过分限定答案要点,开放程度

欠缺

在数学课堂上进行提问时,教师的教学行为中还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开放程度不够. 很多教师认为初中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还不甚扎实,难以应对开放程度较高的问题解答. 因此,从问题的提出到解答过程的呈现,教师会将每个步骤都牢牢抓住,严格限定每一个答案要点,规定只有学生得出某个确切答案时,结果才是正确的. 这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讲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准确性,却大大禁锢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这是数学课堂中不应该出现的教学行为.

例如,在学习过三角形的知识内容后,笔者向学生呈现了这样一道习题:如图4,点D 和点E是BC上的点,且BA=CA,DA=EA. 求证:DB=CE. 这道题目的解答通法是从已知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出发,运用“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线合一”性质进行证明. 这个方法无可厚非,但却不是唯一的解答方法. 有的学生尝试从三角形全等的角度入手,有的学生则萌生出利用三角形轴对称的性质借助叠合法求证的想法. 上述观点都是解答问题的好方法,教师应当给学生空间去尽情思考,并对这种开放性的思维予以充分肯定.

想要完善,过分限定答案要点这一教学行为,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信任. 虽然初中学生从数学知识量的储备上还并不成熟,但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思维基础,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潜力是很大的. 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空间,学生便能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中探讨问题. 这个开放思考的过程,也正是学生数学思维走向深入和成熟的过程.

专注数学理论研究,怠于联系

实际

除了前文当中所列举的几个教师的教学行为欠缺之外,较为常见的行为现象还有理论联系实际不足. 笔者曾经就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学生认为数学知识内容过于枯燥,自己无法适应持续单调的理论氛围. 这便反映出了教师教学行为当中存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对理论强调过多,忽略了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导致课堂乐趣降低,知识理解不够透彻.

例如,在对方程知识内容进行教学时,笔者并没有将教学重点仅仅停留在方程的抽象理论上,而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方程的内涵与运算方法之后,向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练习本比水性笔的单价少2元,小刚买了5本练习本和3支水性笔正好用去14元. 求练习本的单价和水性笔的单价各是多少.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直接计算未尝不可,但学生通过尝试刚刚学过的方法发现,方程思想的运用,能够使问题的解答容易很多,列方程时的思维也是正向的、顺畅的. 通过这种联系实际的教学行为,方程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真正活起来了.

数学本身就是一个能够广泛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去的学科. 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理论,而缺少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是不完整的,也无法在基础学习阶段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起善于联系实际的思维意识. 想要扭转这个局面,就必须从教师行为的完善入手. 在课堂教学进行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具有针对性地在教学内容当中融入实际生活的影子,让学生看到理论知识的最终出口,在提高知识学习热度的同时,完成对数学内容的全方位感知,达到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教师作为整个课堂教学进程的主导和推动者,其行为对于数学教学效果的影响是巨大的. 对于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研究,能够很好地促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改善与提升. 教师的教学方式,虽然很多是一直沿用下来的,却不一定都是完美的,或是适合于当前教学环境的. 因此,经常性的反思与研讨必不可少. 通过上文的总结,我们基本上能够知晓大部分教师行为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很顺利地找到了解决方法. 相信在这样的意识和思路之下,初中数学教学一定可以在动态当中保持稳定向上的完善与进步,推动课堂教学逐步走向高效,并在高效的课堂运转当中实现学习效果的飞速提升.

猜你喜欢
初中数学
我们爱数学
联系式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快乐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