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 于丽
内容摘要:传统认知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常常忽视个体学习者的波动性,近年来兴起的动态系统理论可为此提供新思路。但是目前动态系统理论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所以本文将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实证研究。该研究的受试者为一名小学四年级的英语学习者,通过追踪观察其在半年内对一般过去时的疑问句的学习情况,探讨语言习得这个非线性动态的过程以及个体随时间的发展的动态多重因果,以期更好地把握二语习得规律,促进语言教学。
关键词:个体波动性 动态系统理论 实证研究 语言教学
一.引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反映在学科发展上面就是动态系统理论问题,即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静态的。
所有跟二语习得最相关的问题,包括母语影响,年龄因素,个体差异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语言随时间的发展,原因就是学习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期待从群体的精确分数中归纳出个人的发展是不合逻辑的,因为语言习得是一个非线性的动态发展的过程,不管小组的发展趋势有多显著,都无法使个人语言系统的动态多重因素与之相适应。所以本文试图运用个案研究法,从动态系统理论的视角来看待个体在学习第二语言的变异性。
二.理论依据
动态系统理论源于经典力学,后来1997年Larsen-Freeman将其应用到语言学的研究中,“她从混沌论出发比较全面地讨论了语言作为一种复杂自适应系统的特点,基本上奠定了动态系统的理论框架。现在动态系统理论已经吸引了一批研究者的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以Larsen-Freeman为代表的美英五校十人组成的研究小组FGG(five graces group)和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DBL&V(deBot王辉,Wander Lowie&Majolijn Verspoor),在动态系统理论建构和方法论上做出了极有影响的贡献。”[1]
三.研究回顾
近年来,国际应用语言学界三大期刊Applied Linguistics,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和Language Learning相继推出专刊,有力地推动了动态系统理论的发展。动态系统理论之所以具有革命性意义,是因为它使我们从新的角度考察真实语言的变异性和复杂性。[1]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Wander Lowie&Majolijn.Verspoor[2]发现,在二语习得发展史上,曾尝试从一两个时间点上测量的数据来推断发展过程,但不管小组的趋势有多显著,都无法使个人语言系统出现的动态多重因果与之相适应。因为是在某个时间点测量到的,小组分数的变化低估了发展过程的复杂性。
Goldschneider&Dekeyser[3] 揭示了群体发展背后的多重因果,精炼了大范围准确分数的可能原因,但也间接指出了个体随时间发展的真实复杂性。真实的多重因果只能通过包括时间维度的调查得出,可与此同时会使变量之间相互作用对个体发展轨迹产生的影响变得不清楚。
鉴于之前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所以本文将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展开实证研究,探讨语言习得这个非线性动态的过程以及个体随时间发展的动态多重因果,以期更好地把握二语习得规律。
四.实证研究
该研究追踪了一名小学四年级的英语学习者在半年内对一般过去时的疑问句的学习情况。
研究一开始,先用归纳法向她展示一般过去时的疑问句的变法。
I went to the zoo last Sunday.
Did you go to the zoo last Sunday?
He played football yesterday.
Did he play football yesterday?
She listened to music last night.
Did she listen to music last night?
They went to school yesterday.
Did they go to school yesterday?
通过归纳发现:这四组句子中第一个都是陈述句,第二个都是以did开头的问句,鉴于之前对动词过去式的了解,发现它们都是以do的过去式开头的疑问句,而且did 后面跟的是动词原形。于是归纳得出一般疑问句的变法是“Did+原来的句子(句子里的动词变为原形)+?”
了解了这一变化规则后,受试者很快便学会了一般疑问句的变法。在接下来的练习中,看似学会了这一用法。
Tom bought a computer last month.
Did Tom buy a computer last month?
I went to the park yesterday.
Did you go to the park yesterday?
可是隔了一周,再次做练习时,
Tom bought a computer last month.
*Did Tom bought a computer last month?
教师:Did Tom bought(重读)a computer last month?
学生:Did Tom bought a computer last month?
教师:Did Tom what?
学生:Oh, did Tom buy a computer last month?
通过教师的提示性反馈,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一开始的时候,教师通过重读强调出错的单词,希望学生注意到错误的存在从而自己改正,可是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点,以为老师是在领读,直到老师说了一句Did Tom what?才意识到what 这个位置的内容不对,回忆之前学过的“did 后面的动词跟的是原形”,于是自己大脑中进行了短时间的meaning negotiation,得出bought的原形是 buy,于是产出了正确的句子Did Tom buy a computer last month?
在后来的一个月中,对一般过去时的疑问句看似已经掌握了,于是又让受试者做如下练习:
I went to the park yesterday.
*Did you go to the park yesterday.
经过提示性反馈,学生意识到了问句应当以问号结尾,前面的练习中之所以没有注意到问号这个小问题,是因为在检测的过程中老师将考察的重点放在了“did后面的动词跟的是原形”的考察,因而把问号无意识地写在了横线外。后来经过一个月的学习练习,老师相信受试者已经掌握了一般过去时一般疑问句的变法,因而给学生写出一个陈述句,让学生直接把它变为一般疑问句,学生之前没有注意到问号这个细节,所以在变完疑问句后直接加了句号。后来改正后,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学生在练习中都较好地掌握了一般过去时一般疑问句的变法。
两个月后,在讲解特殊疑问句的变法时,讲到特殊疑问句的变化规则的时候,“先把陈述句变为一般疑问句,然后再在句首加上相应的特殊疑问词”,经过练习发现,学生又犯了一开始练习一般疑问句变法时候的错误,忘记did后面的动词跟的是原形。
Tom bought a computer last month.
*What did Tom bought last month?
教师:What did Tom bought(重读) last month?
学生:Oh, what did Tom buy last month?
通过教师的提示性反馈,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意识到bought这个词用的不对,回忆先前学过的“did后面的动词跟的是原形”,于是自己大脑中进行了短时间的meaning negotiation,得出bought的原形是buy,于是产出了正确的句子What did Tom buy last month?这样的正确表达。在接下来的时间也犯过错,不过犯错次数明显减少,对这一语法点的掌握也趋于稳定。
由此可以看出,语言的发展是非线性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上述实验中的受试者,在学习了一般过去式的疑问句变法后,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看似已经掌握了其用法,测验以后发现并没有达到目标语状态,经过老师的重复性跟提示性反馈后,受试者改正了错误,于是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受试者对这一语法点掌握得较好,达到了过度使用目标语的极致,后来在偶尔犯错中趋于稳定。由此可见,学习者在学习的时候,今天学到的可能更接近目标语,明天很可能就不是了,学会了目标语的使用后,可能会达到过度使用的极致,在接下来的时间可能还会犯错误,不过犯错次数明显减少,对这一语法点的掌握也趋于稳定。
另外,受试者的语言学习受先前知识,反馈与练习频率等因素的影响。受试者之前接触过动词过去式的变法,所以对一般过去时有所了解,在学习了一般过去时的一般疑问句的变法后, 受试者学习一般过去时的特殊疑问句时变得轻松。对受试者的学习状况给出重述性反馈或提示性反馈也有利于受试者语言的习得。通过上述实验看出,“提示性反馈能够更加清晰地指出错误的所在以及形成错误的原因”[4],对学生目标语习得的作用更加明显。此外,增加练习的频率,熟能生巧的方法让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
五.启示
语言的发展是非线性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学习者在学习的时候,今天学到的可能更接近目标语,明天很可能就不是了,学会了目标语的使用后,可能会达到过度使用的极致,在接下来的时间可能还会犯错误,不过犯错次数明显减少,对这一语法点的掌握也趋于稳定。这种可变性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二语习得过程中这一点不可忽视。
二语习得过程中,个体随时间的发展会更加真实复杂,蕴含着动态多重因果,比如学习者对先前知识的掌握,对现在知识的练习频率以及教师的反馈等。作为教授第二语言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适当的反馈方式,让学生对自身中介语系统进行重新分析和思考,并熟练运用已经掌握的语法知识来准确地表达意义,从而在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目标语言形式的习得。
参考文献
[1]李兰霞.动态系统理论与第二语言发展.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3).
[2]Wander Lowie& M.H.Verspoor. Variability and Vari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rders: A Dynamic Reevaluation. Language Learning. 2015.
[3]Goldschneuider,&Dekeyser, Explaining “the Natural Order of L2 Morpheme Acquisition” in English: A Meta-analysis of Multiple Determinants. Language Learning, 51, 1-50.
[4]杨颖莉.重述与提示反馈对英语过去式习得作用的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 (2).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