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锦秀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少了,但仍存在着教师过多的把课堂作为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演“独角戏”,主体角色对换,本末倒置的现象,这样的课堂结构不但禁锢了学生思维,而且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重视学生差异,发挥学生主体,巧用“容”“激”“让”“引”四字策略,激活音乐课堂,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关键词:教学策略 激活课堂 四字策略
一.缘起
“初生牛犊不怕虎”,初中学生思维活跃,特别是音乐学科,教育教学环境相对轻松愉悦,更会使学生产生一些新奇的做法,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结果,有些活动可能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但作为老师应该有“容人之量”,言传身教中使每个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人格、权利的尊重和对自己灵感、积极性的肯定。只有在这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充分发动学生的积极性,迸发出音乐创造的火花。
二.四字策略,激活音乐课堂
1.“容”:可以点燃学生的创作火花
初中学生思维活跃,音乐学科相对轻松愉悦,使学生产生一些新奇的做法,学生创造性思维较活跃,行为也更活泼,这些思维和行为有时很是幼稚,甚至很是出格,但作为老师应该有“容人之量”,使每个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对自己灵感、积极性的肯定。如,在八年级音乐下册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教唱过程中,我忽然听到教室后面的一个角落里传出一声“怪叫”,随之,教室里爆发出一阵哄笑声,我知道是张杰同学在调皮了。课堂气氛突然凝固了,40双眼睛齐刷刷盯着我,张杰同学显然也意识到自已的错误,紧张地等待着我的“宣判”。猛地,我意识到,张杰这一行为虽然违反了课堂纪律,但它有没有闪光点呢?我首先使自己平静下来,心平气和地对张杰同学说:“刚才,我被你突然演唱的歌声吓了一跳。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但是我觉得你编的歌还是很风趣的,否则,同学们也不会被你的歌声逗笑了。你能为大家再唱一遍吗?”不知道是谁带的头,教室里一下子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于是,我趁机让同学们进行即兴创编的尝试,优秀作品进行展示点评。这时,课堂气氛又活跃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要求演唱自己的新作,张杰同学也恢复了“生机”,积极参与到表演的行列。老师的一个“容”,鼓励里学生们的创造活动,让他们体验音乐创作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这样的机会其实是很多的,但这种时机往往稍纵即逝,教师要善于在关键时刻把节外生枝的问题转化为教学资源,从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中寻找和捕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有利时机。
2.“激”: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学生的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智慧发展的基础,教育要改变学生,就必须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尤其是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而初中生有自己的文化价值尺度,即童真、童趣和童心,要使他们能开展创造性学习,就必须考虑这种文化价值尺度,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主要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教学情境的设计,引起学生探究的愿望;二是通过层次性的问题设计,让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品尝到思维的乐趣。
如,在欣赏七年级音乐下册舒伯特的作品《鳟鱼》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通过四条颜色不同的鳟鱼,根据事先设计的问题来分别欣赏四个变奏乐段,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设计(给四个乐段排序)。最后欣赏结尾段,让学生进行鳟鱼故事续演,并尽可能多地表演出不同的结局。根据不同的结局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喜剧和悲剧。然后针对喜剧情况设计了问题:同样是这段音乐,但结果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喜剧,认为鳟鱼活了下来,有的却认为鳟鱼最终没能逃脱死亡的命运。那么同学们为什么会对鳟鱼的结局有不同的认识,主要原因在哪里?针对这一情况我提出了三个问题:①乐段的速度、力度、情感如何?②根据结尾段的音乐色调,给这条鳟鱼设计颜色?③从鳟鱼的结局中,你收获了什么?通过一系列的设疑,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了各种音乐要素之间的关系,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觉运用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去思维,激起强烈的求知欲,而且也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创造性,创新教材教法、激励学生思维,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激活者,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3.“让”:要善于让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
音乐课堂中稍不留神学生就容易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尤其是涉及到理论知识的讲授时,常常用演讲式、灌输式的方法,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习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特别要强调一个“让”字,把课堂“让”给学生,给学生思考、表演的空间和时间。在教学中留出一些学生能够自已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学习,主动求索从而解决问题。
如,在欣赏八年级第五单元《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作品中,我改变了演讲式的教学方法,采用探究与合作的教学方式,发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准备有关《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资料,其中包括作者的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一系列梁祝文化等等。课堂上让学生比一比,看一看,哪个小组搜集的资料多,价值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纷纷利用课余时间查图书、听音乐、写体会,甚至向长辈请教。课堂上,各小组纷纷拿出自己搜集的资料登台演说。有的小组还找来了梁祝邮票,也有的找来了相关的图片、书籍和音像资料。观看着动感的画面,聆听那经典名作,不仅使学生加强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爱家乡的自豪感,弘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仅是一节音乐课,也是一节别开生面的地方文化特色课,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用、巧用“让”字策略,把课堂的主动权让给学生,把那些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就能解决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探究的习惯,而且还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4.“引”:要善于运用开放的课程资源
生活本身是一个大课堂,教材本身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运用开放的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补充或延伸,从生活入手,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条理化,实现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在欣赏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采茶舞曲》时,恰逢是采茶时节,瑞安是人杰地灵的宝地,高楼盛产茶叶,也可谓是茶乡了。而本校的学生也有来自高楼的,平日里还积累了不少的有关茶文化的知识。于是,我利用这个资源,引导学生自主“道茶”;然后进行茶道表演——“品茶”,要求动作较优雅、高贵,让学生感受茶艺表演的魅力;最后师生共“咏茶”——用方言演唱带有越剧韵味的《采茶舞曲》,让学生聆听普通话演唱与方言演唱的区别,两者进行对比,引出方言对歌曲风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对这些吐字咬字加以聆听和模仿,“溪”念qi,“水”念seu……,随后我引导大家用瑞安的方言来替代它,让学生体会这首茶歌的风格变化,学生学得不亦乐乎,感觉十分新鲜,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十足一番采茶姑娘劳动时喜悦的景象。这节课我巧妙地将教材中所没有的知识——“茶文化”知识及“方言”融入课堂设计中,不仅使学生更好地感受了歌曲流畅而柔美的旋律、浓郁的江南特色,而且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重视知识的地域性,善于运用开放的课程资源,提供多元文化”的要求。
音乐教师必须学会 “引”字策略,充分发掘开放的课程资源,特别是来自学生生活的课程资源,创设开放性课堂,改变过分依赖教材的做法,把学科知识和学生生活相结合,把课堂教学和学生体验相结合,打造生活化的音乐课堂,增强音乐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理解为由教师来“解放”学生,而应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差异,巧用“容”“激”“让”“引”四字策略,激活音乐课堂,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音乐教学参考书.人民音乐出版社
[2]2011年《音乐新课程标准》
(作者单位:浙江省瑞安市汀田镇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