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中考试题看初中文言文教学走向

2016-09-07 11:16张翠英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中考试题文言文教学

张翠英

摘要:2015年河北省中考试题文言文阅读材料完全选自课外,很多学生尤其是农村孩子很不适应,同时也给很多的一线教师一个错误的信息: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来自课外,课内文言文可以淡化了。为了明晰文言文教学走向,特透过中考试题来分析。

关键词:中考试题;文言文教学;走向

中图分类号:G63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18-0078-03

综观近几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我们不难发现:文言文部分在近几年中考试卷中所占分值变化不大,基本保持在14、15分左右,但是在考查内容方面则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2009年课内、外考查内容的比例为12:2,2010年则为9:5,2011年为8:6,2012年为6:8,2013年为5:9,2014年为5:10(数据来源于河北省中考语文命题组),变化最明显的是2015年,文言文阅读材料完全选取于课外。从这个变化中我们看到了文言文考查有逐渐深化的趋势,同时也给很多的一线教师们带来了理解上的误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来自课外,课内文言文可以淡化了。

为了便于说明,我就结合2015年河北省中考试题文言文部分,从文言知识和作品鉴赏的角度对这5道题进行剖析。

第8题:《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比”的义项有:①并列,挨着;②顺从,和顺;③比较;④及,等到。“比归,母又复杖之”中的“比”,应选的一项是(填序号)(2分)……( )

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的现象,通过列举4个不同的义项让你选择一个正确的解释,内容在课外,知识点却在课内,“比归,母又复杖之”和课内《陈涉世家》中的“比至陈”的用法完全相同,学生只有理解了基本内容,才可以准确作答,也就是说如果不把课内文言文学扎实,那么课外阅读再浅显,也是望尘莫及的。

第9题: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①父大怒逐之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①母与其子居

②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C.①独其宗亲邻里知之

②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①身微贱而其行卓

②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此题考查的是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涉及到“之”“与”“其”“而”四个文言虚词。它们都在课标规定的考查范围之内,考查方式为课内和课外对比,依课内考课外,考查学生的日常积累量。只要具备一定的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基本的文言虚词,这道题就会迎刃而解。

第10题: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1)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 由是:

(2)钺贩盐市中 市:

(3)而己有饥色 色:

(4)奉母终身怡然 怡然:

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我们可以查一查这四个词的来龙去脉,不难发现,他们来源于已经学过的文言文:(1)“由是”译成“因为这”。(《出师表》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鱼我所欲也》中的“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2)“市”译成“闹市”“集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木兰诗》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3)“色”译成“脸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送东阳马生序》中的“色愈恭,礼愈至”)(4)“怡然”译成“高兴的样子”。(《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以上这些来看:文言文学习,课内是基础,课外是迁移。

现在让我们把视点转向第11题和第12题:对选文加横线句子“钺往涕泣奉迎⑧。母内自惭,从之。”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对话,表现人物情感;归钺的哪些孝行让人感动?请根据选文第二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分)

这两道题明显地由知识的考查向能力倾斜,由“言”向“文”转变,考查角度逐渐向现代文阅读倾斜。这两道题有一定的难度,一方面要求学生必须读懂原文,能够梳理内容,把握情感,尤其是11题结合原文句子想象人物对话,这种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题目以往多出现在现代文阅读中,在文言文阅读中是一个新的题型,文言文阅读有向现代文阅读的倾向。

综合以上5题,从知识到能力,从内容到形式,虽不能涵盖初中阶段所有文言知识的要素,但也涉及到了一些有典型意义的文学作品,如《出师表》《邹忌讽齐王纳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爱莲说》等等,这都是命题者精心策划和精巧设计的结晶:阅读材料来源于课外,考查点却来自于课内。

根据以上的分析,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走向就越来越清晰了。

一、立足课标找方向

在2015年河北省中考试题中,阅读材料下的注释应和了课标中“学生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基本内容”这一原则,8、9、10三道题强调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的落实,11、12题强调从理解、评价文章内容,丰富传统文化积累,积淀传统文化底蕴,弘扬传统美德教育。这4道题,落实了课标中对文言文教学的目标(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所以说课标是中考命题的标尺,我们要立足于课标,时时以这个标准作为文言文教学的指南针。

二、关注积累夯实基础

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要持之以恒,这是文言文学习最基本的要求,关键要做到文言字音、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特殊句式的积累和掌握。文言字音中通假异读、破音异读、特殊的文言古音等,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读词等,句式里的倒装、被动、省略、疑问、否定、判断等,都是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知识积累。

在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等。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综合、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比如在《童趣》一文中,两个句子中同时出现一个字“观”字:“昂首观之”“作青云白鹤观”,这两个“观”的词性意义各不相同,前者是动词,看的意思,后者是名词,景象的意思。词类活用上,“鞭数十”中的“鞭”,在这里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用鞭子打。在教学中,只要碰到此类情况,就决不能放过。

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如出现频率很高的“之”字,情况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作代词用,可以指代人、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们)、她(们)、它(们)等;其次作助词,既可作结构助词“的”,有的时候无实在意义,可不译;三是作动词,这种情况不大多见。教学或复习这些知识时,须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要求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举出例句,这样就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只有关注了积累,掌握了规律,夯实了基础,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才能迈出第一步。

三、“文”“言”兼顾提素养

文言文,顾名思义就是“文”和“言”,“言”是载体,“文”是精髓,没有言的教学,文的教学就会被架空;没有“文”的教学,“言”的教学就失去意义,“以文促言,以言悟文”,文和言的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在2015年中考试题中,3道题侧重于“言”,考查了学生的词语积累,古汉语语法,2道题侧重于“文”,在疏通“言”后加深对文章思想、情感的理解,所以我们主张学习文言文,要在“言”中感知,在“言”中领悟,在“言”中积累“言”的素材,体味“文”的韵味并使之和谐统一起来,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四、课外迁移达目标

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取材于课外,并不是说课内文言文的学习就不重要了,课内文言文的学习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虽取材于课外,但考点却在课内,而能力只能在平时扎扎实实的课堂学习中逐步形成。那种忽略课内文言文学习一味地进行大量毫无针对性课外阅读训练的做法,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总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们只有立足课标,步步夯实,才能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责任编辑 纪敏】

猜你喜欢
中考试题文言文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与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合方式分析
基于学生发展视角的中考试题分析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提升方法探究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四举并重回归语文
浅谈中考数学选择题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