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新,施 枫,2,吴秀圆
(1.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中央电化教育馆 项目部,北京 100031;3.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互联网+”教学点:新城镇化进程中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
王继新1,施 枫1,2,吴秀圆3
(1.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中央电化教育馆 项目部,北京 100031;3.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在新城镇化的进程中,县城学校人数剧增,学校压力不断增大,农村学校尤其是教学点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等问题仍然非常严重,成为制约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该文以此为背景,阐述了作者与研究团队在湖北省咸安区、恩施州等多个地区展开的以“‘互联网+’教学点”为主题的实践探索与案例成果,包括双轨数字学校建设、教学模式创新、城乡牵手与家校共建以及全媒体适切性资源建设等,并形成了“一体双核四驱”的“咸安模式”“三式”破“三难”的恩施模式等具有区域教育特色的教育发展模式,有效促进了区域义务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同时,该文也总结出了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包括教师的专业发展亟待与时俱进;教育管理者的理念有待更新,领导力有待提升;保障机制亟待构建和完善等。最后从“两化一体”协同推进与UGBS协同协作两个方面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新城镇化;双轨数字学校;同步互动混合课堂;同步互动专递课堂
在新城镇化的进程中,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导致农村学校生源逐年减少,很多原有的教学点逐渐消失,同时也有大量学校因规模减小而变为教学点。因此,教学点作为一种为适应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的偏远地区的发展而设置的小规模不完全学校[1],在农村教育中一直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即使在新城镇化逐步推进的过程中亦是如此。然而,由于处于偏远的农村地区,多数教学点缺乏师资,开不齐课、开不好课问题非常严重,因此成为制约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教育又将怎样呢?面对目前教学点存在的师资短缺、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等问题,又能否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解决呢?为此,我们开展了“互联网+”教学点湖北行动,以期在实践中寻找教育信息化促进农村教学点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有效机制与策略,解决新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教育问题,最终实现区域义务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
城镇化是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其突出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及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现阶段,随着新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城市人口则持续增加。在教育领域,人口的迁移导致学生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流动增加,因此出现了城市生源剧增和农村生源骤减两个极端化的现象,造成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失衡,影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严重制约了我国义务教育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城镇化与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给城市学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一方面,大量农村务工人员在由农村迁往城市的过程中,为了给子女提供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将孩子一起带到城市上学,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教育群体——城市流动儿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流动儿童不断增加,城市学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与学校建设缓慢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大班额”问题居高不下。一所小学达到四五千人,一个班级达到六七十人的现象非常普遍,严重加大了城市学校的教育压力。另一方面,为了给子女更好的教育,大量农村家长将孩子送到城市上学,自己也随着前往城市打工,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但同时也给城市学校发展带来了更大的难题。
农村学生进城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导致城镇学校布局和办学容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导致城镇教育资源不足、学校数量不足、生均面积偏小等问题,城镇学校“超大规模”“超大班额”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教育压力急剧增加[2]。面对入学人数不断增加的需求,急切需要不断扩充和新建学校来缓解农村学生进城入学造成的教育资源供不应求的压力,这也为城镇学校基础设施投入、教育经费、师资和教育资源配置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过程中,义务教育也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城镇中小学学生急剧膨胀带来的教育压力逐年增加。相比之下,很多农村学校由于学生大量流出导致的“空心校”现象相比,撤点并校导致校舍空置、资源浪费。可见,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城市中小学学校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与学校教育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为义务教育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将自己的孩子带到城里,留守儿童仍然占据着很大比重,教学点依然是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湖北省为例,截止2012年的统计数据,全省教学点总数约为3538个,班级数为11273个,学生259873名,教师21789名,参加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的班级数为594个,仅占5.26%,如图1所示。
图1 湖北省教学点基本信息
总体来说,这些教学点多位于偏远的农村地区,教学规模小,经费较少,设备陈旧,师资力量有限,教学质量普遍不高。近年来,虽然新城镇化的进程得到不断发展,但是落后地区依然存在,农村偏远地区的发展尤其是教学点的教育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1. 教学点师资短缺严重,开齐课、开好课难以实现
目前,师资短缺是农村教学点的普遍现象,也是制约其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以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为例,该区目前拥有教学点30余个,学生700多人,教师仅40余人。如表1和表2所示,从年龄分布上,40岁以下的教师比例仅为6.67%,40-50岁的比例为24.44%,50岁以上的教师比例为68.89%;从学历分布上,中专以下的教师比例为13.33%,中专学历的教师约占73.34%,大专以上的教师仅占总数的13.33%。由此可见,目前教学点不仅存在师资短缺问题,而且多数教师年龄偏大,学历水平较低。在走访中我们发现,每个教学点的学生总数在18-30人之间,教师人数约为该教学点的年级数,即平均每位教师负责一个年级的所有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劳动等),有的教师甚至要负责多个年级的课程。表面上看,这些教学点已经基本开设了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规定的所有课程,但是由于教师专业素质的限制,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很多学科的教学工作仍然无法正常开展。例如,音乐课只是采用跟唱的方式学唱几首歌,美术课也只是教孩子画一些简单的图画。可见,师资匮乏、开不齐课、开不好课仍然是目前教学点面临的普遍问题。
表1 咸安区教学点教师年龄分布
表2 咸安区教学点教师学历情况分布
2. 留守儿童比例较高,家庭教育薄弱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是儿童人生当中的第一课。因此,在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与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家庭教育一直都占据着重要地位。近年来,流动人口越来越多,很多家庭都把孩子留给老人双双出去打工。这导致他们不能保持与父母日常的近距离沟通和交流,从而造成亲情的缺失[3]。曾经在一个教学点的课间,笔者和孩子们一起聊天,当问到“你们有什么困难需要我帮助”的时候,刚才生龙活虎的孩子突然安静下来,其中一位小朋友指着旁边瘦弱的同伴说:“她想她的妈妈,她已经两年多没见到她的妈妈了。”这只是农村留守儿童中普通的一员。从儿童成长的角度来看,他们受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影响,所受的教育也应该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4]。因此,在缺少家庭教育和父母关爱的情况下,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同时也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面对目前新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失衡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农村教学质量不高,导致大量学生由农村转向城市以期接受更好的教育。这其中,教学点由于师资短缺导致的开不齐课、开不好课问题成为制约农村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要解决目前新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就应该让处于不同层次和不同群体心中的儿童都能平等地享有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真正实现教育公平[5]。因此,面对目前农村优质师资短缺的现实问题,通过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全媒体适切性资源建设等方面的探索来寻找信息化促进农村教学点开齐课、开好课的有效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是解决新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义务教育失衡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促进新城镇化逐步推进的关键。
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发展的今天,人们尝试采用信息化的手段来解决目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迈克尔·巴伯(Michael Barbour)曾在分析北美中小学远程教育历史的基础上,从在线学习的角度提出了探索农村虚拟学校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希望以此来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6]。双轨数字学校就是为解决目前农村教学点师资不足,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等问题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将N个由(1+M)组成的教学共同体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所独立建制、分层管理、虚实结合的学校,并由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统筹安排。这不仅实现了基于现有条件的实体学校与基于网络的虚拟学校的有机结合,还实现了基于数字资源的本地课堂教学与基于同互动的异地课堂教学之间的同时并进。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优秀师资和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聚合,并通过同步互动混合课堂、同步互动专递课堂、多媒体课堂等形式为农村教学点和薄弱学校提供有效的教学支持,可以在虚拟课堂与实体课堂的混合中促进农村教学点和薄弱学校开齐、开好课。
1. 体制创新
双轨数字学校作为一所由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和管理的虚实结合学校,它包括N个由(1+M)组成的教学共同体,即1个城镇中心学校带M(1-3)个教学点,1+M共同形成一个教学共同体,N个教学共同体构成一个双轨数字学校。中心学校负责管理教育局指定的M个教学点,承担对相应教学点的直播与互动教学任务,并与教学点共同负责具体的运行和管理工作。为了对数字学校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我们在数字学校成立了理事会作为决策机构,由校长执行具体的管理职能,同时设置教务管理部、教学管理部、学生管理部、师资培训部和后勤保障部五个部门,分别负责学校的教学设备使用与维护、教学应用与评估、学生管理、中心校与教学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以及经费与技术保障等职责,共同保证数字学校内部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双轨数字学校的整体架构
2. 机制创新
从机制上说,双轨数字学校实现了协同创新机制、应用导向机制和技术支持机制等多种机制的建设与创新。(1)协同创新机制。数字学校建立了“政府为主导,师范院校、企业、运营商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了政府投入与企业建设运营相结合、高等师范教育与一线教学融合、网络教学与日常教学融合、网络信息化服务与课堂服务融合的具体机制,保证了教育信息化的良好环境,实现了数字化资源在教学点的高度共享和优质教学信息的高效流动。(2)应用导向机制。数字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并整合教育产业、科研力量,以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需求为基准,紧紧围绕教学点“开齐课、开好课”所需的服务展开各种教学应用的设计与开发。(3)技术支持机制。整合现有市场力量做好硬件维护、软件使用、网络通信技术等方面的工作,保障数字学校能够正常、持续、稳定地运行。
针对教学点目前存在的语文、数学等主要课程教学质量不高,音乐美术等课程难以开齐、开好的问题,我们在双轨数字学校中提供了多媒体课堂、同步互动混合课堂以及同步互动专递课堂等不同的课堂形式,并展开了教学实践。其中,多媒体课堂主要通过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为教学点教师的本地教学(语文、数学等)提供支持,同步互动混合课堂教学和同步互动专递课堂教学则是为解决目前教学点音乐、美术、英语等课程开不齐而开展的。
1. 多媒体课堂教学
多媒体课堂教学是建立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之上,引入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帮助农村教学点和薄弱学校的教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在双轨数字学校中,教学点本地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或直播课堂等形式获取资源,并通过多媒体设备呈现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如图3所示。
图3 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实现多样化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教学点的输送,为教师本地课堂教学提供重要补充,即将丰富的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到自身的语文、数学、科学等课程的讲授当中,从而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同时,为了更好地满足区域教育的特点和发展需要,我们还鼓励本地教师参与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通过高校教师、中小学一线教师与企业的协作共同建立覆盖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本地化数字课程,以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优质的资源支持。
2. 同步互动混合课堂教学
同步互动混合课堂教学是指利用网络实现城乡的互联,使中心校主讲教师所在的“本地课堂”与教学点辅助教师所在的“直播课堂”之间实施全程同步课堂教学实况的输送,并实现本地课堂与异地课堂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真正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的一种教学形式。即针对农村教学点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问题,选择城市中心学校优秀教师进行授课,通过宽带网络向周围M个教学点同步直播,并支持各教学点与中心校之间的课堂互动,以帮助教学点开展音乐、美术、英语等学科的教学工作。在这种形势下,中心校主讲教师同时为本地学生和对接教学点学生上课,开展教学活动,教学点辅助教师则负责维持课堂秩序,组织并辅导相应的自主学习活动,这不仅可以将城市优质师资引入农村教学点,还能够改变传统资源点播中学生作为听众被动接受知识的缺陷,实现教学点学生与异地学生及主讲教师之间的实时互动,具体如图4所示。
图4 同步互动混合课堂教学中的交互
3. 同步互动专递课堂教学
同步互动混合课堂需要教师在中心校和多个教学点之间同时展开教学,很难兼顾本地学生和教学点学生的学习需要,更难以照顾教学点学生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兼顾本地学生和教学点学生的学习活动,难免会遇到很多课堂突发事件。因此,课堂教学秩序的维持,也成为影响同步混合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同步专递课堂教学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问题。与同步互动混合课堂类似,同步互动专递课堂教学也是中心校主讲教师负责对接教学点的课堂教学工作,并实现城乡师生之间的交互,如下页图5所示。不同的是,在同步互动专递课堂教学中,主讲教师所在的本地课堂并没有学生,即教学对象仅仅是对接教学点的学生。一方面,同步互动专递课堂可以将城市中心校优质师资引入教学点,并实现主讲教师与教学点学生之间的双向交互;另一方面,可以使主讲教师针对教学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专门的教学设计,从而更好地照顾教学点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基础和学习需要。
图5 同步互动专递课堂教学中的交互
总体来说,多媒体课堂教学可以作为教学点教师进行语文、数学等课程讲授的重要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但由于美术、音乐、英语等课程专业教师缺乏,因此单纯利用多媒体资源仍然无法达到开齐、开好的目的;同步互动混合课堂可以将城市中心校优质师资引入教学点并实现城乡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交互,但在照顾学生差异、安排教学活动、维持课堂纪律等方面尚显不足;同步互动专递课堂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同步互动混合课堂的缺陷,提高教学点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中心校主讲教师长期面对无学生的空旷教室进行课堂讲授,容易影响自己的情绪和课堂发挥。因此,每种课堂组织形式都有其优势与不足,需要将多媒体课堂教学、同步互动混合课堂与同步互动专递课堂进行有机结合,这样既可以将优质数字化课程引入教学点,丰富传统本地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形式,提高教学效果,也能够实现城市优秀教师向教学点的引入,保证教学点英语、美术、音乐等课程的正常开设,提高农村教学点的教学质量,推动区域内义务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
多媒体课堂教学、同步互动混合课堂与同步互动专递课堂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帮助教学点教师更好地开展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学,还能够实现城市中心校优质师资向教学点的输送,帮助教学点开齐音乐、美术、英语等课程。但是,如何在开齐课的基础上帮助教学点开好课,仍然是值得思考。为此,在进行混合式教学的同时,我们还通过城乡牵手与家校共建开展了进一步的实践探索。
1. 城乡学校牵手
对于农村教学点来说,教学规模小、学生人数少是其主要特点。因此,为仅有几十名学生甚至十几名学生的教学点配备所有学科的师资是不现实的,但可以通过技术实现城市优质师资向教学点的输送。即通过城乡学校牵手在农村教学点与城市学校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以中心校为中心向周围多个(1-3个)教学点同步输送教学内容。这样,农村教学点的学生就可以跟城市中心校的学生共同上课。需要注意的是,通过城乡学校牵手构建城乡教学联合体,其目的不仅仅是将城市中心校的优质师资引入教学点,更重要的是实现城市中心校与教学点之间、教学点与教学点之间的实时交互,从根本上促进城乡学校的共同发展。
2. 城乡教师牵手
同步互动混合课堂与同步互动专递课堂的开展不仅需要中心校主讲教师的讲授,还需要教学点辅助教师的配合,包括课前准备、课堂纪律的维持、自主学习活动的组织以及课下作业的安排与督促等。因此,城乡教师及时充分的沟通与交流,是提升同步混合课堂与同步专递课堂效果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以同步课堂为中心,建立了连接城市中心校主讲教师与农村教学点辅助教师之间的实践共同体,使他们通过网络或面对面的形式针对同步课堂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一方面,城乡教师牵手可以帮助教学点教师及时进行课前准备,发现同步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讨论与实践解决问题,逐渐提高同步课堂效果;另一方面,城乡教师牵手还能够使他们在交流过程中实现隐性经验知识的传递与习得,促进城乡教师的共同发展。
3. 城乡学伴牵手
同步互动混合课堂不仅可以帮助教学点开齐英语、美术、音乐等课程,还能实现城乡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交互。因此,为充分发挥同步互动混合课堂的这一优势,我们开展了城乡学生结伴牵手的活动,即在上课之前让城乡学生通过交互设备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课堂中通过协作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课下也能够交流彼此的学习和生活。这种城乡学生牵手的活动可以使农村教学点的学生与城市中心校的学生结为朋友,不仅能够提高城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助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促进其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共同发展。同时,城乡孩子的牵手可以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帮助,即农村孩子可以帮助城市孩子更好地了解农村的新鲜事物,城市孩子则可以帮助农村孩子了解城市、开阔视野,最终在相互学习中实现共同成长。
4. 家校牵手
针对目前教学点留守儿童比例高,家庭教育薄弱,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与心理健康发展堪忧的现状,我们在双轨数字学校中建设了亲子桥,以实现家校共建,促进农村教学点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这里,我们为每个教学点免费安装可视电话,实现外出打工父母与学生、教学点的互联。一方面,家校共建可以使教学点的孩子随时与远在他乡打工的父母进行亲情沟通,感受父母的关爱,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另一方面,家校共建可以保持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实时沟通,让家长通过可视设备随时看到孩子在学校中的学习与生活情况,最终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下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众多先进设备已经融入了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与传统的媒体形态共同构成了全媒体的环境,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个性化的资源服务。在教育领域,全媒体的发展也为教与学提供了多样化的资源支持。因此,对农村教学点来说,提供基于全媒体的优质教学资源也是促进教学点开齐课、开好课的重要方面。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灵活生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形式多样的全媒体资源能够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个体学习和生活经历以及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其对全媒体资源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优质的全媒体资源应该充分考虑其对用户的适切性。在利用全媒体促进教学点开齐课、开好课的探索中,也应该充分考虑教学点的实际需求与学生特点,设计真正满足教学点师生需要的适切性资源。
建设适切性的全媒体教学资源既是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号召与《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相关精神的重要决定,也是促进教学点开齐课、开好课的有效途径。充分利用高校、政府、企业与中小学协作的优势,形成高校教师指导、中小学教师主导、技术人员协作与政府支持的全媒体适切性资源开发模式,使高校学科教学论教师、信息技术专家、一线学科教师以及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融合的最佳方法和全媒体适切性资源建设的实施方案,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建成真正适合教学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需要的全媒体资源。
从2014年上半年至今,我们已经在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崇阳县、恩施州等多个县市区地进行了长期的实践探索,针对地方教育发展特点与需要开展了一系列行动计划,形成了以信息化手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与改进的新常态,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义务教育发展模式,如“一体双核四驱”的“咸安模式”“三式破三难”的“恩施模式”,为信息化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范本。
“一体双核四驱”的“咸安模式”,即依托虚实一体的咸安数字学校,创新政府、高校和企业多方协同机制,以主干学科建设、多层次教师全员培训、数字化教师打造、云环境下的学生成长观测记录四大工程为驱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创新应用,形成了可持续发展与改进的教学新常态,全面促进了区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1. 一体:县域中心、镇点结体、体体联片的双轨数字学校
“一体”指的是咸安数字学校的建设,即依托咸安数字学校开展信息技术促进农村教学点开齐课、开好课的实践探索。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目前的咸安数字学校已形成县域整体、县城中心、镇点结体、体体联片的形式,即以县域为整体,以县城为中心,通过一个城镇中心校与对接教学点形成一个教学共同体,多个教学共同体联成片,共同组成县域内的双轨数字学校。从咸安数字学校的建设来看,学校规模也从最初以咸安碧桂园外国语小学、浮山中小学和二号桥小学为中心校的三个教学共同体发展成现在的十余个教学共同体,覆盖全区所有农村教学点。在这里设有专门的决策机构——理事会,校长由咸安区教育局局长担任,总体负责数字学校的整体管理工作,下设教务管理部、教学管理部、学生管理部、师资培训部和后勤保障部等共同管理相关事务,保证了城市中心校与农村教学点活动的正常开展。
2. 双核:政府、高校、企业与中小学的多方协作与区域信息化的应用创新
“双核”指的是多方协同与应用创新,即“政府主导、高校合作、市场推动、学校参与”的协同机制建设和“体制机制、应用创新”的创新机制发展。一方面,引入高校的先进理论、公司的先进技术,并通过政府的资金与管理支持以及城乡一线教师的主动参与,构建了高校、政府、企业、中小学多方协作的有效模式。另一方面,制定了《咸安数字学校章程》等多项规章制度,创设了负责咸安区教育信息化推进的“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区域内相关方案的制定、应用的推进等提供专业建议,确保了咸安数字学校的常态化运行,促进了跨越城乡的同步课堂与专递课堂的有效开展,实现了城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在探索信息技术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以此为核心突破口,为地方主干课程建设、同步课堂开展及城乡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3. 四驱:课程建设、全员教师培训、数字教师培养与学生成长观察的稳步进行
“四驱”即地方优质主干课程建设、全员教师多层次培训、数字教师培养和学生成长跟踪观察。首先,在驱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深度融合方面,研究团队与咸安区一线教师共同研讨,建设本地化数字教育资源。实现了资源汇聚、资源征集与自主开发的有机结合。其次,在驱动区域内教师队伍整体信息化素养提高方面,我们开展了包括中小学校长、城区骨干教师和乡镇全员教师在内的多层次培训,促进了全区教师及相关领导者的信息化意识与信息化教学和管理能力。再次,在驱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整体性变革方面,我们通过集中培训、案例探讨、现场观摩、总结反思与课例设计等多种形式,打造了一支在全区范围内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数字教师骨干团队。最后,在对全区范围内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500名学生进行长期跟踪观察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实施方案,逐步改进教与学的模式与方法。在四大工程的驱动下,全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稳步推进,城乡师生、生生之间的活动持续展开,区域教育尤其是农村教学点和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
针对目前恩施州教师不足、师资水平不高、教学条件差等问题,我们提出了“技术助推均衡、技术提升质量、技术重构生态”的“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并通过应用方案的推进、全方位教师培训的开展和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创新等方面进行了长期探索,并根据不同情况通过同体式、协作式和支教式三类同步课堂模式来破解教师不足、学校水平不高和教学条件差三大难题,形成了“三式”破“三难”的恩施模式。
1. 同体式同步课堂:解决教师不足、开不齐课的问题
由于恩施州地处山区,人口居住较分散,尤其是海拔较高的偏远山区人口更少,学校规模较小且分散,师资严重短缺,开不齐课现象非常普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开展了“同体式”同步课堂教学实践,即以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中心学校带动农村教学点,将一个教学点的一个班与中心校相同年级的一个班级结为共同体,通过网络由中心校教师统一授课,实现教学点学生与乡镇学生之间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破解教学点没有教师、开不了课的难题。将城市和乡镇优质学校与教学点相同年级的一个班级的教材、课程、课时、管理同步安排,通过同步课堂,实现“点、校、班级”之间的“同步备课、同步授课、同步作业、同步考试”等。目前,仅在龙凤县就形成了30多个同体式同步课堂。
2. 协作式同步课堂:破解教学点师资水平不高、开不好课的问题
针对恩施州信息化教育推进及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我们开展了包括一线教师、校长等在内的全方位教师培训,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是,要使教师真正将所学的信息化技术有效地应用于自身教学实践当中,单纯的培训是不够的,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为此,我们开展了“协作式”同步课堂,专门帮助区域内的教师实现学校与学校之间同步教学研究、同步教师培训、管理交流与师生交流活动等,促进校际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区域内教师信息化教学和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从根本上破解教学水平不高、开不好课的难题。在这里,来自城乡不同学校的老师共同制定协作学习计划,在遵循鲜明性、适切性、价值性和系列性原则的基础上精心确定主题活动,合理设置并组织协作学习过程,并通过与线下活动的有机结合促进城乡教师的共同发展。
3. 支教式同步课堂:破解教学点教学条件差的问题
针对目前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学校教学条件差,教学效果不好的问题,我们建立了“支教式”同步课堂,以实现优质乡镇与相对薄弱乡镇之间、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结对,解决农村学校由于音乐、美术、英语等薄弱学科师资缺乏而导致的开不齐课、开不好课问题。“支教式”同步课堂可以促进不同学校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充分沟通与交流,在合作与探究的过程中提高教学效果。宣恩县民族实验小学和李家河镇青龙嘴小学之间就建成了“支教式”同步课堂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总体来说,“互联网+”教学点湖北行动已经顺利展开,在促进教学点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实现区域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方面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其实践范围也正在不断扩大。但是,目前仍然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影响着湖北行动的持续推进,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教师是“互联网+”教学点湖北行动的主要参与者,他们的专业发展直接关系到实践的最终效果。在多媒体课堂、同步互动混合课堂和同步互动专递课堂等不同形式的教学中,都需要城乡教师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即能够恰当应用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或配合课堂教学。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仅要在原有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法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先进的技术知识,更要掌握技术与教学法及学科内容相整合的知识,并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能力。因此,传统的教师培训已经不能适应“互联网+”环境对教师知识与能力的要求,需要我们探索新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并通过专业培训、理论研修、实践演练、校本教研、总结反思等途径的有机结合促进城乡教师整合知识的积累与整合能力的提高,从而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教育的需要,提高实践效果。
校长、局长等教育管理者的观念是影响“互联网+”教学点湖北行动的关键因素,他们的观念如果不更新,我们的工作也无法推进。目前,大部分教育领导者在通过双轨数字学校的方式提高教学点教学质量,促进区域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方面具有很高的积极性,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不乏不作为、怕作为、不了解的教育管理者。因此,开展校长、局长等教育管理者领导力培训,转变他们的教育观念,提高其对教育信息化的战略背景、应用与发展等方面的了解,进而能够从思想上认识到“互联网+”教学点湖北行动对提高教学点及整个区域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也是我们接下来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完整而健全的保障机制是“互联网+”教学点湖北行动逐步开展,并保证推进工作持续稳步进行的基础和关键。因此,为了保障双轨数字学校的正常运行与稳步推进,需要在财政、技术和人员激励等方面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即通过财政保障机制为双轨数字学校的建设与工作开展提供充足稳定的资金支持,通过技术保障及时维护、更新和改善相关的技术方案,维持数字学校的正常、持续、稳定运转,通过恰当的人员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学校、教育管理者的积极性。同时,为保障双轨数字学校的正常运行,还需要制定混合课堂教学管理、学生学习活动组织、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教师线上线下教研管理以及中心校和教学点教学活动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以保证双轨数字学校工作的持续推进与稳步开展。
面对新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学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农村学校规模不断减小,教学点师资短缺、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等现实问题,我们尝试通过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技术支持实现城镇学校与农村教学点和薄弱学校之间的互联,建立信息化环境下城市中心校带动农村教学点的教学共同体,以实现城市中心校优秀师资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向农村教学点的输送,帮助教学点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虽然遇到了很多问题和困难,但同时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可以为区域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提供经验支持。
新城镇化的推进需要信息化的支持,信息化的发展则需要以城镇化为依托[7]。因此,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促进城镇化与信息化的有机融合,推进信息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8]。针对新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校尤其是教学点仍然存在的师资短缺,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等问题,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解决,即利用先进技术支持实现城乡学校(教学点)之间的互联,将城市中心校的优质师资共享到教学点,帮助农村教学点开齐课、开好课。例如,湖北省崇阳县和来凤县等实验区都已经建成了教育城,并以县级教育城为中心,实现全县所有的学校连片联网,进行统一管理,不仅实现了农村教学点与城镇中心学校的互联,而且促进了农村教学点之间以及城镇中心校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实现了优质资源在全县范围的共建共享,促进了区域义务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
要改变目前农村教学点面临的问题,不仅需要地方政府的重视,学校(教学点)的配合,还需要高校与其他科研机构的帮助以及企业的技术支持。因此,在城镇化与信息化协同推进的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和发挥各行业、部门的优势,建立高校(University)、政府(Government)、企业(Business)、中小学(School)协作的模式,即UGBS多方协作模式(UGBS模式由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教授首次提出)。在双轨数字学校的建设和数字化地方主干优质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都是采用这种UGBS的协作模式,即引入高校的先进理论、公司的先进技术,并通过政府的资金与管理支持以及城乡一线教师的主动参与,共同寻找恰当的策略、模式与方法提高农村教学点的教育质量,以实现城镇化进程中区域义务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
要解决新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教育失衡的问题,最根本的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这其中,帮助教学点开齐课、开好课是关键。因此,需要从政策引导、机制创新和路径选择方面共同努力。首先,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偏移,缩小教育差距;其次,创新农村学校教育发展机制,充分汇聚多方优势为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的教学提供设施、技术和资金的多方面的保障,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的师资短缺、设备陈旧、条件差等问题,从而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整体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缓解城镇学校教育压力,实现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而不断推进新城镇化的进程。
[1] 范先佐,郭清扬,赵丹.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教学点的建设[J].教育研究,2011,(9):34-40.
[2] 张侃. 以城镇化发展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8):10-12.
[3] 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 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3):13-29.
[4] 辜胜阻,易善策,李华.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2011,(9):29-33.
[5] 陈海东. 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内涵、案例与对策[J]. 中国电化教育,2010,(12):35-38.
[6] Barbour M K. The promise and the reality: exploring virtual schooling in rural jurisdictions [J]. Education in Rural Australia, 2011, 21(1):1-19.
[7] 何光福. 信息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07.
[8] 刘密霞,丁艺. 可持续城镇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5,(1):188-192.
责任编辑:李馨 赵兴龙
Internet Plus Rural Small-Schools: Practice Research on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New Urbanization
Wang Jixin1, Shi Feng1,2, Wu Xiuyuan3
(1. School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2. Project Department,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Beijing 100031; 3. Co-innovation Center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In the process of new urbanization, schools in the country is swelling, their pressure is increasing, whereas the phenomenon of carrying out sufficient and good courses in rural schools especially those rural small-schools is steal series, which becomes the key to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exploration and achievement with the theme of internet plus rural small-schools in Xian’an, Enshi and other places in Hubei province, including the building of Dual-track digital school,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odel, hand in hand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cobuilding of family and school, and the building of the pertinent resources with omnimedia, which formed the “Xian’an Model” of“one noumenon, dual-core, and four drive”, the “Enshi Model” of “three modes” to solve “three problems”, and other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models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promotes the high-level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ompulsory education.At the same time, we also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we have found in practice ,lik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needs to be kept pace with the times, the concepts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ors need to be updated and their leadership skills need to be promoted,safeguard mechanism need to be constructed and completed. In the end, the author makes an summarization an expectation from two aspects: integrate informat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nd make them develop together, use the Multi-party collaborative mode of“UGBS”.
the New Urbanization; Dual-track Digital School; Synchronous Interaction Hybrid Class; Synchronous Interaction Special Delivery Class
G434
:A
1006—9860(2016)01—0086—09
王继新: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学习理论与实践(wjxin@mail.ccnu.edu.cn)。
施枫: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育变革与创新(shif@moe.edu.cn)。
吴秀圆: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学习技术与环境(wuxiuyuan125@163.com)。
2015年10月6日
*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4JZD04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