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药鱼腥草挥发油研究文献综述

2016-09-04 05:41
黑龙江中医药 2016年4期
关键词:鱼腥草挥发油论文

肖 威 高 山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哈尔滨 150036)

有关中药鱼腥草挥发油研究文献综述

肖 威 高 山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哈尔滨 150036)

目的:对鱼腥草挥发油的研究状况进行分析,以期揭示鱼腥草研究发展的重要文献分布规律,为今后鱼腥草挥发油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提供参考。方法:利用中国知网作为数据库来源,以提名“鱼腥草+挥发油”为检索词,进行文献检索,采用文献计量法,分析文献年度分布、来源期刊分布、文献作者及机构的分析(文献的合作度与合著率、文献的地区分布、文献作者单位及其类型)、研究内容分布、文献获得的基金支持等。结果:共检出264篇与鱼腥草挥发油相关的文献,8篇重复的论文,会议论文11篇,学位论文54篇,期刊论文191篇,期刊论文分布在130个期刊上,作者合作度为4.11,合著率49.2%。研究单位以研究院所为主,研究内容集中于含量测定和药理作用,基金支持较少。结论:定量分析了进行鱼腥草挥发油研究的主要学者、地区分布及研究内容,明确了目前研究的重点、热点和主要机构,对于鱼腥草挥发油的进一步研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鱼腥草挥发油 文献分析 文献计量学

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 Thunb.)又名蕺菜,为三白草科植物的干燥地上部分或新鲜的全草,《名医别录》始载。因其叶子具有鱼腥味故俗称鱼腥草,其味辛,性微寒,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消肿排脓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肺痈吐脓、热痢热淋、痛肿疮毒等证状[1]。鱼腥草在民间食用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被国家卫生部正式确定为“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现已成为一种药用、保健及食用价值较高的生物资源[2]。

鱼腥草中含有大量的生理活性物质,其中主要成分为挥发油。鱼腥草挥发油对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慢性气管炎、慢性宫颈炎和百日咳等均有较好的疗效,对急性结膜炎和尿路感染等也有一定疗效[3-4]。因此,有关鱼腥草挥发油的研究工作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作为数据来源,以提名“鱼腥草+挥发油”为检索词,共检索到264篇文献,将检索得到的文献进行整理汇总,结合人工检查和纠错,删除重复的文献,剔除科普报道及简讯共8篇文献,最后得到256篇文献。

1.2 方法和数据处理

采用文献计量法,从检索得到的文献题录中分别提取文献年度、来源期刊、作者、作者及机构等字段内容,利用Endnote和excel软件分别对文献和各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相关数据。

1.3 分析指标和内容

文献年度分布:每年发表相关内容的论文总数;期刊分布:登载鱼腥草挥发油研究的主要期刊;基金资助:分析我国进行鱼腥草挥发油研究的基金资助情况;作者及机构的分析:合作度:每篇文章的合作作者数,作者总数/论文总数;合著率:有2个及以上作者的论文数/论文总数;地域分布:进行鱼腥草挥发油研究的作者地域分布;研究内容。

2 结果与分析

2.1 文献量的年份分布

某一事物或某学科研究的相应文献记载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在某时期文献的发表数量及水平体现了该领域理论水平的提升速度。以提名“鱼腥草+挥发油”为检索词,最后得到256篇文献。结果见表1。文献分布情况表明,鱼腥草挥发油研究文献量明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2~2004年年均文献量仅有2.8篇,虽呈现出增长趋势,但增速较慢。这可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虽文献较少,也说明鱼腥草挥发油研究在此期间已经开始,并逐渐受到重视。第二阶段为2005~2016年年均文献量有16.9篇,其中在2007年形成了研究高潮,共26篇文献,其后有所回落,但文献数也比较稳定,这说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重视自身的保健,并伴着回归自然热的潮流,学者对中药材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范围也越来越广,同时反应我国科研队伍不断壮大,研究和生产人员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科研成果大量涌现。

表1 鱼腥草挥发油研究文献量的年份分布

2.2 文献来源期刊的分布

2.2.1 文献主要期刊统计 对鱼腥草挥发油研究文献统计结果表明,检索得到256篇文献,会议论文11篇,学位论文54篇,期刊论文191篇,期刊论文分布在130个期刊上,其中研究文献量发表5篇以上的期刊共有5种,这些期刊载文献量33篇,占期刊论文总数的17.2%,分别是《中国中药杂志》7篇,《中成药》7篇,《中草药》6篇,《药物分析杂志》5篇,《时珍国医国药》6篇。其中研究文献量发表2-4篇的期刊共有25种,,这些期刊载文献量55篇,占期刊论文总数的28.8%。发表1篇的期刊共有100种,占期刊论文总数的54%。上述数据表明鱼腥草挥发油的文献处于两个极端,一是二分之一的论文发表在23%期刊上,另一极端是发表一篇文献的期刊占总期刊的77%。载文献量5篇以上的期刊信息密度高,能使读者有效地了解和掌握鱼腥草挥发油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是其参考的重要文献源。发表鱼腥草挥发油研究5篇以上文献的期刊见表2

表2 发表鱼腥草挥发油5篇以上期刊列表

2.2.2 文献的合作度与合著率 在256篇鱼腥草研究文献中,有作者署名的文献为250篇,署名作者为738人次。对此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独著文献为93篇,占总文献量的37.2%,合著文献为157篇,占总文献量的62.8% 。作者合作度为4.11,合著率49.2%。统计中单篇论文作者署名人数最多的达8人,表明我国鱼腥草挥发油研究以合作形式为主,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鱼腥草挥发油研究作者的团队精神较强,协作意识较高,这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有利于鱼腥草挥发油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2.3 作者地区及单位分析

2.3.1 作者地区分析 对有作者署名的250篇鱼腥草挥发油研究文献,按第一作者所在地区进行统计,发表文献量在7篇以上的地区见表3,从表中可知我国鱼腥草挥发油研究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这与鱼腥草的地域分布是相一致的,从统计数据可看出湖南省在地区分布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共53篇,发表文献量占总文献量的20.7%,具有绝对的优势,是我国鱼腥草挥发油研究的核心地区,显示出湖南省对鱼腥草挥发油的应用较为广泛、研究较为重视,也反映出湖南省对鱼腥草挥发油研究具有很强的科研力量。其次是四川省、浙江省,这个两个地区的文献量为46篇,占总文献量的17.9%。以上分析说明我国鱼腥草挥发油研究相对集中于南方地区,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反映了南方地区在鱼腥草挥发油研究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积累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和经验。

表3 我国鱼腥草挥发油研究文献第一作者所在地区分布

2.3.2 作者单位分析 经过分析统计(只统计第一作者所在单位),鱼腥草挥发油研究文献作者单位共有98家,发表文献在4篇以上的见表4,由表4可见,按文献量排名在前5位主要是:中南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怀化学院,四川农业大学,杭州市萧山区中医医院。总的来看,鱼腥草挥发油的主要研究单位集中在湖南省。文献量最多的三个单位都来自湖南省,说明鱼腥草挥发油在湖南省的研究较为广泛。

表4 我国鱼腥草挥发油研究文献第一作者所在单位

2.4 文献研究内容分布统计[5-14]

256篇鱼腥草挥发油研究文献按研究内容进行文献统计,结果见表5,以含量测定和药理作用的文献量居首位,分别达63篇和55篇,各占总文献量的24.61%和21.48%.其次是本草制剂研究;按文献量各研究方向依次为提取工艺、毒性、本草制剂、临床应用、含量测定、复方制剂分析、药理作用。在分析过程中发现鱼腥草的挥发油的药理作用和含量测定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多,说明目前针对鱼腥草挥发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两个方面。

表5 我国鱼腥草挥发油研究文献研究内容分布

2.5 研究论文获得资助分析

论文是研究结果的最终体现形式,而在我国多数研究是在各类研究基金的支持下完成,但也不乏研究者在工作中的观察总结。鱼腥草挥发油研究论文获得资助见表6(获得同一基金支持的论文在2篇以上)。256篇论文中共有27篇获得国家自然基金资助,还受到湖南省科委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湖南省教委科研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共21项基金的支持。得到基金支持的文献68篇,占文献量的26.56%。由此说明鱼腥草挥发油的研究主要是研究者的工作总结或自筹资金的研究。

表6 我国鱼腥草挥发油研究论文获得基金资助列表

3 小结

对检索到的256篇文献分析,可以看出对鱼腥草的主要有效成分挥发油的研究趋势是增加的,但明显表现两个阶段,研究最高峰出现于2007年,年文献量达到26篇。鱼腥草挥发油研究的总体状况为:年平均文献较低;期刊分布比较分散,发表文献的作者及单位较多,核心作者群和核心研究机构尚未形成;研究地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文献作者单位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研究以作者的工作总结或自筹资金为主,研究方向以含量测定和药理作用为主导。详细分析发现,虽然鱼腥草挥发油的主要有效成分癸酰乙醛很早就被发现,但很多文献中报道的癸酰乙醛含量差异很大,有的甚至检测不到癸酰乙醛,有一种假说认为[15-17],癸酰乙醛易氧化分解,它经氧化和脱羧转化为甲基正壬酮。是否是这样有待学者们进一步去研究。同时鱼腥草及其制剂的毒副作用虽然很小,但临床上使用较广的鱼腥草注射液有不少过敏反应的报道.应引起重视。

根据以上分析文献分析,对于鱼腥草挥发油的研究将有大量工作可开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鱼腥草挥发油的详细药效学研究;鱼腥草挥发油毒性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鱼腥草挥发油的有效成分在体内的转运代谢机制。

我国鱼腥草资源丰富。鱼腥草被称为“中药抗生素”,与西药相比,不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在综合性医院被广泛使用。目前,鱼腥草被国家卫生部正式确定为“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极具开发潜力的资源之一,应加大其食疗作用的开发与应用。同时我们还要加强鱼腥草种质资源、采收加工、挥发油提取工艺等方向的研究,并制定出鱼腥草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为生产出优质、高产、无公害的原料,确保鱼腥草及其制剂挤身国际市场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1] 李连达,张金艳,孙伟伟,等.鱼腥草注射液再研究概述[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12(6):990-993.

[2] 魏秀俭,郭彦,时明芝,等.绿色食药明珠—鱼腥草[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1):56-57.

[3] 李晓宁,胡芸,周枝凤,等.湖南产鱼腥草挥发油GC/MS数据的分析[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2,19(3):234-236.

[4] 薛青松,王展,殷华如.水蒸气蒸馏条件下鱼腥草中癸酰乙醛的高效提取[J].分析科学学报,2013,29(3):386-389.

[5] 郑虎占,董泽宏,佘靖,等.中药现代化研究与应用[M].第3卷.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2985-2999.

[6] 韦平原.GC-MS测定鱼腥草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J].广西医药,2013,25(1):45-46.

[7] 文震,刘波,郑宗坤,等.不同方法制备的鱼腥草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医药杂志,2009,24(10):1280-1283.

[8] 陈宏峰,武露凌,李祥,等.三白草不同部位及鱼腥草挥发油成分的GC-MS比较分析[J].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2013(23):675-679,688.

[9] 曾虹燕,蒋丽娟,张英超.鱼腥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3,12(3):50-52.

[10] 李晓蒙,徐位良,何新荣.穗产人工栽培鱼腥草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4,20(1):7-8,13.

[11] 刘雷,吴卫,傅之屏,等.鱼腥草野生居群人工栽培后挥发油成分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7):876-881.

[12] 罗琥捷,李临生,王军.干品鱼腥草挥发油成分分析[J].陕西中医,2005,26(2):170-172.

[13] 赵丽娟,张捷莉,李铁纯.攀枝花地区鱼腥草挥发性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1):2748-2749.

[14] 陈黎,吴卫,杨玉霞,等.鱼腥草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日变化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8):1848-1850.

[15] Liang MM, Qi ML, Zhang CB, et al. Gas chromatography一mass spectrometry analysis of volatile compounds from Houttuynia cordata Thumb after etraction by solid一phase[J].Analyica Chimica Acta,2005,531(1):97一104.

[16] 曾志,石建功,曾和平,等.有机质谱学在中药鱼腥草研究中的应用[J].分析化学,2003,31(4):399-404.

[17] 曾志,沈妙婷,蒙绍全.有机质谱学在蛇床子素、厚朴酚、和厚朴酚与鱼腥草素结构确定中的应用[J].分析化学,2007,27(1):92-96.

(2016-09-06 收稿)

猜你喜欢
鱼腥草挥发油论文
亦药亦食的鱼腥草
鱼腥草治疗慢性鼻腔炎
夏季良药鱼腥草
牛扁挥发油的提取
连翘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石菖蒲挥发油SFE-CO2萃取工艺的优化
гУТТУИНИя сЕРДЦЕЛИсТНая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