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辉 张云娟
(深圳市中医院·518033)
中药穴位敷贴(止嗽散)治疗小儿风寒咳嗽疗效观察
王文辉 张云娟
(深圳市中医院·518033)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敷贴(止嗽散)治疗小儿风寒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加强叩背、吸痰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敷贴(止嗽散)治疗。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74.00%,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安全、有效。
小儿支气管肺炎 中药 穴位
咳嗽(cough)是儿科最常见的临床症状。西医学认为咳嗽多由呼吸道感染引起,多采用抗生素、抗病毒及镇咳药物处理,但临床疗效始终不能令人完全满意,而且经常使用以上药物会产生许多不良反应。临床发现祖国医学对小儿支气管肺炎引起的咳嗽有较好的疗效,为充分验证中医药在外感风寒型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疗效,在西医常规肺炎的治疗基础上,加用我院研制的止嗽散敷贴肺俞进行了临床观察,经临床验证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西医诊断符合《儿科学》中急性支气管肺炎的标准;中医辨证诊断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小儿咳嗽风寒犯肺型诊断标准:咳嗽声重,咽痒,咽干,痰少,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脉浮紧,伴鼻塞、流涕、恶寒、无汗;(2)2~12岁;(3)病程小于2周;(4)纳入前未接受其他治疗;(5)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或呼吸音增粗,或伴有散在不固定的干湿性啰音;(6)能够配合治疗及观察者。
(1)不符合西医诊断及中医辨证标准者;(2)年龄<2岁或>12岁者;(3)X线双肺实变者;(4)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5)纳入前服用抗生素、镇咳药的患儿;(6)对本研究所用药物成分过敏者;(7)不能配合治疗及观察者。
选取2013年03月至2014年01月我院收治的咳嗽(风寒犯肺型)患儿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2~12岁,平均(5.34±2.12)岁;病程1~10天,平均(6.46±2.65)天;对照组男23例,女27例;年龄2~12岁,平均(5.47±2.24)岁;病程1~9天,平均(6.22±2.57)天。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所有入选患儿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即应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口服对症药物、超声雾化吸入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穴位敷贴治疗。中药穴位敷贴药物采用深圳市中医院儿科研制的儿童止嗽散(药物由我院药剂科按照统一标准研制),加温水适量,调制成软膏状,放在3M敷贴上制成7cm×6cm大小的药饼,药饼质地干湿适中。敷贴时间及方法:将做好的药饼(热贴敷)贴于双侧肺腧。敷贴时间为30min,肤嫩、过敏适当减少时间,一般每天1次,重者每天2次,刚敷完皮肤微红,属于正常现象,第2天可恢复正常。
1.5.1 疗效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的积分变化,中医证候积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主症为:咳嗽、咽痒、咯痰;次症:鼻塞、流涕、恶寒;舌脉症:舌质、舌苔、脉象。
1.5.2 安全性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及处理情况。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显效:治疗3d咳嗽明显减少,气喘消失或明显缓解,肺部喘鸣音及湿啰音明显减少或消失;有效:治疗3 d咳嗽减少,气喘减轻,肺部喘鸣音及湿啰音减少;无效:治疗3 d症状无改善或恶化。总有效=显效+有效。由专人负责,对两组患儿每天评估1次,观察记录症状和体征消失情况。
采用SPSS13.0版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组间比较采用独立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0.0%、74.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咳嗽5.35±1.521.37±0.94★5.45±1.602.33±1.24咯痰2.56±1.230.35±0.12★2.61±1.301.04±0.55咽痒2.77±1.190.32±0.14★2.79±1.221.07±0.54恶寒3.54±1.460.95±0.34★3.62±1.501.73±0.9鼻塞2.73±1.220.45±0.23★2.75±1.260.99±0.53流涕2.95±1.420.37±0.14★3.04±1.531.01±0.75舌质0.82±0.310.21±0.15★0.83±0.350.56±0.24舌苔0.80±0.330.15±0.09★0.82±0.340.53±0.20脉象0.86±0.350.18±0.10★0.85±0.340.55±0.2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小儿肺部体征改善开始时间
两组治疗前后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未发生明显变化,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小儿咳嗽是儿科常见的临床症状,现代医学认为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虽然从本质上讲咳嗽是机体的一种应激反应,其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的有害因子[2]。但是频繁反复的咳嗽会给患儿的生活带来很多影响。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抗生素及止咳化痰药治疗小儿咳嗽,很多药物都具有副作用。早在《黄帝内经》中“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皮毛者,肺之合,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止嗽散出自清代程钟龄所著的《医学心悟》,其功用为宣利肺气,疏风止咳,主治外感咳嗽,其治疗咳嗽效果显著。方中紫菀、百部味苦,入肺经,性温而不热,功以止咳化痰,为君药;桔梗味辛苦,长于开宣肺气;白前味辛甘,善于降气化痰,两药合用,一宣一降,以恢复肺之宣降功能,并能增强君药止咳化痰之力,共为臣药。陈皮功以理气化痰,荆芥功以疏风解表利咽,共为佐药。甘草缓急和中,调和诸药,合荆芥、桔梗又有利咽止咳之效,为佐使药。全方配伍合理,具有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的特点。
药物敷贴是中医药的传统治疗方法,清代外治大师吴师机著《理瀹骈文》专论各科内病外治法,认为中药穴位敷贴疗法可使“皮肤隔而毛窍通,不见脏腑恰直达脏腑也”“借生药、猛药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之药,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根据经络学说,药物贴于一些特定的穴位,通过药物刺激这些穴位,能激发大脑皮质对自主神经的调节,改善各组织的功能活动。将中药敷贴于肺俞,可通过穴位、经络的传导,比较迅速地作用于肺组织发挥其药效。通过局部刺激,改善肺组织的微循环,使渗出物吸收加快,稀释痰液,有利于渗出物的排出,从而缩短肺炎痊愈的过程。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疗法治疗患儿的中医证候积分及临床疗效均明显优于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的患儿,且并未增加治疗的不良反应,充分体现了祖国传统中医学在治疗小儿咳嗽方面的优势。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1-62.
[2] 闫永彬,丁樱.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医病因病机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1(6):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