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芦炜 余土根
(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 310053)
月经疹的中西医概述及其治疗概况
方芦炜 余土根*
(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 310053)
月经疹是临床常容易被忽视的一种常见皮肤病,其临床表现是随月经周期反复出现的丘疹、红斑、风团、水疱等。本文通过查找相关文献,汇总整理,从而阐明月经疹的中西医病因病机、临床症状,从而找到对于月经疹确实有效的治疗手段。
月经疹 中西医 中医人工周期法
月经疹是一种随月经周期而周期性反复性出现的皮疹。属于中医“经行风疹块”、“经行瘾疹”、“经行口糜”等范畴。
西方医学对月经疹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1921年,Geber首先阐明月经周期激素水平的变化可使皮肤病周期性加重。[1]而中医文献远比西方文献早的多,《杂病广要·调经》中提到:“妇人血气,或通身痒,或头面痒,如虫行皮中,缘月水来时,为风所吹。”这是一种同月经相关的皮肤病,并且提出其病因和风邪有关。近代《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医案》认为经行瘾疹周期发作的原因是“经血下脱,肤腠空虚,风邪外袭,郁于肌肤之故。”并提出治法“初予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风止痒之剂治其标,以缓解症状为主;末予调理脾胃、益气血、和营卫,以增强抗病邪之力,防其复发。”
而西医认为月经疹与雌激素及黄体酮分泌有关。其中雌激素可以抑制皮脂的溢出,并且能增加真皮透明质酸的含量,使皮肤中水分含量增加,并且雌激素可以减少胶原蛋白的分解,使水盐潴留,形成水肿。所以雌激素含量高的人,皮肤会紧致水嫩,富有光泽。不过另一方面,雌激素可以促使皮肤的色素增生,尤其是促使眼周及乳头周围的色素沉着,并且使皮肤供血增多,有可能加重某些原有的皮肤病。而黄体酮可以促使非持续性的皮脂溢出。所以在月经周期的黄体期,也就是月经前,部分女性容易出现头皮、面部多油,及痤疮的诱发和加重。另外黄体酮可能会诱发内源性变态反应从而发疹。[1]
从激素水平看,雌、孕激素在月经周期中的变化如下图:
我们可以看出,在月经周期中,雌激素有两个高峰,其中主峰在排卵期。而孕激素有一个高峰,在黄体期。所以我们可以总结月经疹的类型。1、经前出现轻度痤疮、皮脂溢出。2、月经周期后半期,孕酮高峰期,引起皮肤瘙痒,炎症加重。即自身免疫性黄体酮皮炎。3、排卵期或月经前出现眶周色素沉着,或者脸上黄褐斑等加重,或原有的某些皮肤病症状加重。即自身免疫性雌激素皮炎。与赵辨主编的《中国临床皮肤病学》中的描述是相类似的。[1]
而中医认为月经疹的发病多因风邪为主,并有内风、外风之别,既可由血虚生风[2][3]所致,又可由外风趁经期、产后等体虚之时,袭于肌腠所致。[4]所以其症状多见随经行而发的周身红疹、风团等皮损,并可伴有瘙痒。
西医对于月经疹,一般的常规治疗均无效。其中对于自身免疫性黄体酮皮炎可采用人工合成的雌激素进行治疗,可有良效;卵巢切除术疗效更佳。对雌激素治疗无效者,应用抗雌激素药如他莫昔芬10~30mg/d可获成功。对于自身免疫性雌激素皮炎用他莫昔芬治疗也有效,若仍无效且症状严重者,可作双侧卵巢子宫切除术予以治疗,可能控制。[1]但患者,不一定都能接受手术治疗,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西医疗法存在其局限性。
2.2.1 一般治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中医妇科学》中对经行风疹块进行辨证分型,分成血虚和风热两个症型。其中经行风疹频发,瘙痒难忍,入夜尤甚,月经多推迟、量少色淡;面色不华,肌肤枯燥;舌淡红,苔薄,脉虚数。为血虚型,治以养血祛风,方以当归饮子加减。而经行身发红色风团疹块,瘙痒不堪,感风遇热、其痒尤甚,月经多提前、量多色红;口干喜饮,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浮数。为风热型,治以疏风清热,方以消风散加减治疗。[5]
此外,朱晓红等[6]将月经疹分成血虚、血热、营卫不和三型分别采用四物汤加味、淸经汤加减、消风散加减来治疗。卢锦东等[7]认为月经疹应从风和血论治,将月经疹分为风寒、风热、血虚、血瘀、血热五个症型进行论治。另外能查到有用四物汤加味[3]、桂枝汤[4]、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合玉女煎[8]等一些经典方剂来治疗月经疹的文献。此外,亦有卢锦东等[9]医家运用针药并施来治疗月经疹。
2.2.2 中医人工周期疗法 中药人工周期法,又叫中药调周疗法,是在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疗法。它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以肾的阴阳转化为主要依据,通过辨证论治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从而模拟正常月经周期,使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10]该理论基于西医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和中医的肾-天癸-冲任-胞宫轴,正因为这两条生物轴的调节,妇人月信才能按时而至,分为四个期,分别是月经期-经后期(卵泡期)-经间期(排卵期)-经前期(黄体期)。
所以本法,可以广泛用于一切与月经周期相关的妇科疾病的治疗,比如皮肤科的痤疮[11]、黄褐斑[12]、月经疹[13][14]等,乳腺科的乳腺增生,经前乳胀,以及妇科的月经病[15]、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症等其他各类相关性妇科疾病[16]。
但在文献中,现用本法治疗月经疹的文献相对较少,但能查到如梁俊芳等[13]用中药人工周期法治疗痤疮样月经疹60例,梁俊芳等人根据妇女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在基础方(补肾清肝调冲汤)的基础上,行经期加川芎、香附、益母草、茺蔚子;经后期加女贞子、旱莲草、制首乌、黄精;经间期加仙茅、仙灵脾、肉苁蓉、鹿角胶;经前期加桃仁、红花、丹参、泽兰进行治疗。最终其总有效率可达95%。另有李凌等[14]对于经行风疹的中药治疗亦提出应按月经周期进行诊治。因此,我们可以知道中药调周法也将是治疗月经疹比较新型且确实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
月经疹是一种随月经周期而反复周期性出现的一种皮肤病,西医认为该病与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周期性变化有关,而中医认为该病主要与外感风邪,经行血虚等并及相关,症状可出现纷繁复杂的各种皮疹,但诊断方面,都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在治疗方面,西医治疗多有局限性,中医有其传统的辨证施治及经方治疗,也有近现代兴起的调周疗法,都对该病有着确实有效的治疗效果。
[1] 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第四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350.
[2] 齐爱珍,沙惠云.桂枝汤加减治疗经行风疹块30例[J].陕西中医,2007,28(11):1525-1526.
[3] 阳碧发,熊永祥.四物汤加味治疗经行风疹块100例[J].医学文选,2000,19(8):104.
[4] 李雪琳.中西医结合治疗经行风疹临床报道[J].四川中医,2007,25(9):79-80.
[5] 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新世纪第二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161
[6] 朱晓红,高雅,张卓.月经疹的分型与治疗[J].吉林中医药,2004,24(12):23.
[7] 卢锦东,谢平金.从“风”与“血”论治月经疹[J].环球中医药,2015,8(04):467-469.
[8] 李江慧,曹保利.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合玉女煎治疗肺胃蕴热型月经疹[J].河南中医,2014,34(04):591-592.
[9] 卢锦东,何新芳.针药结合治疗顽固性月经疹验案一则[J].中国民间疗法,2015,23(2):61-62.
[10] 李健美.中药人工周期疗法的源流[J].甘肃中医,2007,20(11),13-14.
[11] 张理梅,金红梅,吴妍静,等.中药人工周期法治疗女性冲任失调型痤疮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9):1900-1905.
[12] 肖敏,段渠.中药人工周期法配合外敷面膜治疗黄褐斑60例[J].黑龙江中医药,2010(2):19-20.
[13] 梁俊芳,段渠,李聪颖,等.中药结合调周法配合净面方治疗痤疮样月经疹60例[J].中国美容医学,2009,18(04):542-543.
[14] 李凌.经行风疹的中药周期性治疗[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2),405-406.
[15] 陈晓君.中药周期疗法治疗月经病的疗效[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2015,2(8):14.
[16] 魏英俊,田永衍.中药人工周期疗法在妇科杂病中的应用概况[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5,32(5),67-70.
(2016-07-13 收稿)
* 通讯作者: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杭州 3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