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鹃飞 谢晓芳
(邵阳学院 音乐系, 湖南 邵阳 422000)
试谈广西三江侗族婚俗歌曲
(邵阳学院音乐系, 湖南邵阳422000)
在我国,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风俗节日,举行不同的节日活动,有着不一样的独特风情。广西三江侗族婚俗自成一派,婚俗歌曲堪称百花园中盛开的一朵奇葩。它从最初的传统歌会,到行歌坐夜、出嫁、结婚,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出侗族丰富的民俗风情,其中婚俗歌曲格外动听。婚俗歌曲因活动环境、活动形式不同产生差异,曲调和唱法也有所区别。文章从三江侗族婚俗音乐的产生、类型与音乐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三江; 侗族; 婚俗歌曲; 音乐特征; 传承
侗族主要居住在湖南、贵州、广西桂林附近,分为南、北两大方言系。南部和北部因为语言上的差异,形成了风格不一的婚俗形式和婚俗歌曲。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南部,属于南方言区。他们以歌为好,几乎每一个村寨至少有一个歌队,最多的有十几个歌队。传统的节日有“侗年节”“吃新节”“春节”“播种节”以及“花炮节”等。歌会活动更是有趣,村与村、寨与寨之间举行对歌比赛,许多侗家男女青年在对歌活动中相识相恋,结下良缘,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同样因为南北地理的位置不同,侗家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交往活动方式也不同。北方言系青年男女在农闲或赶场的路上,成群结伴地在山坡上约会,对唱情歌,当地称“玩山”。“行歌坐月”则是南方言系侗族青年最常见的自由交往方式。歌会这天,侗家姐妹们聚集在堂屋里纺纱、绣花、绣鞋垫,守候男青年的到来。当男青年应邀来到时,姑娘们一面纺纱绣花,一面热情接待,男女分别以歌相问,以歌回答,以歌传情,唱至尽兴后依依不舍离开。这种别样的活动为侗族男女青年提供相识相恋的机会,许多青年人最终修成正果,喜结连理。
侗族把婚庆活动称为“吃糯米饭”,大部分地区婚嫁多选在春节期间举行。结婚这天,男青年们打扮一新,挑着五颜六色的糯米饭、猪肉和米酒,跟着新郎往新娘家走去。快到新娘家时,会被新娘的姐妹们拦住,用各种农具或其他农作物做障碍物堵路,与男方来接亲的人对起《拦路歌》,对歌结束后方才放行。当迎亲队伍到达新娘家门口时,礼炮响起,鼓乐齐鸣,众亲友把新郎及其亲友迎进房中,举行婚礼仪式。仪式完毕,新郎一行在炮声中带着新娘的衣服、头帕、侗锦和绣花鞋离去。姑娘们出门相送,依依惜别。仪式后新娘留下不能跟新郎走,以后逢年过节可以去夫家小住几天。
(一)婚俗歌曲的类型
侗族歌曲都为口头相传。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如今的婚俗歌曲已经有了稳定的模式,婚俗音乐可谓是色彩斑斓,丰富多彩。婚俗活动分为“行歌坐月”“出嫁”和“结婚”几个大的阶段,每一个阶段的活动都有规则,大家都按照规则行事,如有违背,将会受到众人取笑。这些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唱歌,话语甚少,以歌唱的形式传情达意,男女青年通过对歌获得爱情和婚姻。侗族婚俗曲目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有琵琶歌、酒歌、拦路歌等曲目。
1.琵琶歌——谈情说爱歌
琵琶歌,就是用琵琶作为乐器伴奏的歌曲,在侗族婚俗歌曲演唱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侗语称琵琶歌为“嘎琵琶”,种类很多,各地的演唱形式和内容存在差异。在用嗓方面各有不同,有的用本嗓唱,有的用假嗓唱。在谈情说爱时弹唱的琵琶歌内容比较短小且抒情,一般为即兴创作,用小琵琶伴唱,歌声、琴声揉在一起,亲切婉转,悦耳动听。琵琶歌又称作“坐夜歌”,是青年们“行歌坐月”时在月堂里弹唱的。当夜色来临,男青年们怀抱琵琶走村串寨,结伴而行,直奔正在做针线、等待他们的姑娘身边,传递情愫,倾诉衷情。“行歌坐月”活动又称“行歌坐夜”和“坐妹”,侗语叫“鸟蓊”,在南部地区又称“走寨”,是侗族男女相互认识和交往的一种婚俗社交活动。琵琶歌让一对又一对青年男女从陌生到相识、相恋、结婚,它堪称“月下老人”。到达目的地后,聚集在木楼外的男青年必须首先弹唱一首“喊门歌”,请求心仪的姑娘开门。见《阿妹开门》(谱例):
“喊门歌”是侗族青年参加“行歌坐月”活动的必唱歌曲,人人都会唱。这首《阿妹开门》是“喊门歌”中的一首典型曲目,小调调式,曲调含蓄轻柔,歌词直接明了,诉说了侗家哥哥对侗家妹妹的向往之情。侗哥哥唱着唱着就会对着侗妹妹的窗下心急地轻喊道:“阿妹,开门哎!阿妹,开门哎!”这种唱中带喊形式成了喊门歌独特的艺术特色。在楼上做针线的姑娘们被楼下的歌声感动了,就开门相见。当唱歌的男青年和开门的姑娘双方对上眼后,便一起去月堂唱歌。在月堂,男青年坐在一边弹琴,女方则架起纺车坐在另一边纺纱或者绣花、绣鞋垫。当琵琶琴声响起,侗家男女青年们则一起唱歌、对歌。通过对歌,男女双方对彼此的性格、爱好和理想有了一些了解。当双方产生爱意时,便悄悄离开“月堂”,找到寨子边幽静的竹林、树林坐坐、谈谈,倾吐爱慕之意。
2.拦路歌——提亲、迎亲歌
“拦路歌”,侗语称“嘎撒困”,是指挡道时唱的歌,目的是用歌来阻拦道路上的客人。婚庆活动中演唱的拦路歌有严谨的顺序和规律,而且对答的歌词一定要与当时的场面相吻合,分别用在“提亲”“迎亲”环节,不能随意乱唱。在提亲送礼中,当男方把聘礼抬到女方家门口时,女方家的人在客人到来之前就组织很多人在门口守候,两名女歌手手持牛角酒,拦路唱歌。根据程序,依次演唱“闭门歌”“开门歌”“盘问歌”。在演唱过程中,如果男方的男歌手唱赢了,女方主人家就主动开门让客人进家。若是唱输了,就会被罚一牛角的烈酒,牛角的口边上涂有锅灰,一喝就会把嘴角两边、鼻梁和脑门上圈印有黑黑的锅灰,这是输歌的印证,会被周围旁观的人们不断地讥讽、大笑取乐。在婚嫁娶亲当天,新郎快到新娘的团寨时,会被新娘的姐妹拦住,用各种农具或其他农作物做障碍堵路,与前来接亲的人对起“拦路歌”,以歌开路。这个过程设有道道“歌卡”,迎亲的队伍每经过一道“歌卡”都要对歌。到了最后一道团门,能否接出新娘,还要突破最后一关。因为新娘屋里歌手云集,她们会即兴盘问,例如,女家歌手问:你从哪方哪路来?哪方哪路上长岭?长岭的树哪人栽?江边的桥谁人架?谁人打马踩桥来?桥头有口什么井?桥尾有块什么岩?男家歌手答:我从江边小斗来,西边路上上长岭,长岭的树孟良袭,江上的桥鲁班架,六郎打马踩桥来,桥头有口仙鱼井,桥尾有块飞山岩。
3.酒歌——婚庆仪式歌
侗语称“酒歌”为“嘎考”。酒歌是侗族婚庆仪式过程中必唱的歌曲。侗族婚庆仪式一般举行三天,整个过程都要唱酒歌。“酒歌”采用真假声结合的细声方法进行演唱,曲调非常丰富,内容广泛,有赞美歌、答谢歌和相互问答斗智的盘歌等。
贺郎歌是新郎新娘在拜堂、晚宴后,长辈唱的歌。贺郎歌是即兴演唱的,亲友唱一首,新郎饮一杯酒。尽兴后,送新郎入洞房。新娘和同伴姐妹们闭门以待,待男女对唱过《开门歌》尽兴后才开门。进门后男女对唱嫁歌,唱歌闹房,歌声不断,直闹到通宵。
(二)婚俗歌曲的音乐特征
侗族婚俗歌曲具有多段、独立性质等特点。歌曲结构多样,既有短小的两句歌,又有以上下句为基础做变化重复后再加引子及小结尾所构成的歌,在调式上基本只用以la为主音的五声调式。以《哥妹好似鱼共塘》为例:
这首由广西龙胜吴金敏作词作曲的《哥妹好似鱼共塘》是一首男女对唱的琵琶歌。歌曲整体结构颇具特色,主体是单三部曲式,结尾还将二、三乐段做反复处理,加深了歌曲的情感表现,也是作者对歌曲结构的巧妙构思所在。这一重复将歌曲的高潮再度延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男女之间情意绵绵、难舍难分的情感。第一乐段为9小节,前4小节为第一乐句,后5小节为第二乐句,为非方整结构段。这一段为羽调式,主题动机在主音羽音上展开,表现出了浓郁的民族风格。结尾落在商音上,为羽调式中的下属音,给人以未完成之感。第二乐句以下属音开始,是第一乐句的连接,但在一个地方做了四度的跳进,然后结束音折回到主音上,强调了小调的特点,体现旋律流动的特点。这一段因为第二乐句延长了一个小节,突出了这个“哥”字,强调了思念之情,也体现了民歌即兴的特点。之后整个乐段做了一次反复,表现了男女情意缠绵、互诉彼此思恋之意。
第三乐段在各方面都与前面两个乐段形成鲜明对比。首先结构规模缩小,只有2个均是3小节的乐句。节奏型密集,速度变快,音域变宽,旋律起伏大,演唱方式由男女对唱变成男女重唱。
四四拍的歌曲一般都比较温柔自由,《哥妹好似鱼共塘》正具有这样的特点,但这首歌把长音放在次强拍上,是其节奏的特别之处。
三段体的特点就是情感上的层层递进。第一乐段“妹我随哥榕江走”“妹我不怕浪水高”体现女生对男生的爱慕。“妹不想哥心也忧”“时时盼望妹帮哥”体现男生对女生的眷恋。第二乐段情绪上更加急切,男生唱出“月月思念年年想念,一生难忘”将歌曲引入第三乐段。“有情有义聚一堂”将歌曲推向高潮。歌曲用侗语演唱,嘴巴张开微小,没有翘舌音,是非常典型的南方人口音,直音演唱,咬字和呼吸由慢到快。歌曲的演唱运用了口腔与鼻腔的共鸣,使得声音明亮、圆润,形成集中而高位置的音色。力度变化不大,速度由慢到快。侗族的生产和生活上与水紧密相关,他们居住的地方依山傍水,清风蓝天,鸟语花香,是一副和谐美好的生态环境,再加上侗族的鼓楼风景,嫣然一副侗家山水画。因为有依山傍水的地域特点,侗族民歌就有了这样独特的演唱方式。
西部大开发是国家的战略决策,它的实施将有力地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经济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在西部大开发中,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是民族文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方言和民歌,有着自己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也有着自己的民间传承文化,它既能唤起民族意识,也能增强对自身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信。侗歌作为民族文化的一块瑰宝,对它的保护势在必行。侗歌从产生到繁荣、发展的过程,就是与自身生态环境不断发生关系的过程。侗族的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审美意识、社会习俗等决定了侗歌的内容形式,同时又是侗歌产生、发展的条件和土壤。
笔者认为侗族歌曲的传承方式有这么几种:一是传统方式,即师徒传承、家庭传承和群体传承方式。但这种传承方式存在较大的弊端,不能让侗歌传得更远;第二是舞台传承方式,即依赖文艺工作者,把政府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作为传承平台进行传承,由政府出资或者民办等,开展广泛的文化交流,让他们在一些晚会上展示出来。在侗乡开设培养侗族歌手的“侗歌班”,由他们的歌师现身教唱,培养其艺传人,这能让更多的热爱侗歌的侗族人加入进来,使侗歌传承的事业更顺利地进行;第三是校园传承,开设侗歌课程,让侗歌进校园,培养侗歌人才。可让侗族歌手到大学校园与音乐专业的学生一起学习和相互交流,既能学习到优秀的演唱技巧,又能很好地宣传侗族婚俗歌曲,学生从中也能见识到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
侗族婚俗与歌曲紧密相连,彼此不分家,侗族婚俗当中的每个阶段都要唱歌。歌曲靠口头传唱,旋律很优美,侗族人民生活在歌唱中,他们是幸福美好的。从传统歌会中的初次相识,到巩固爱情的“行歌坐月”,到谈婚论嫁,到结婚出嫁,这当中的每个环节都少不了歌曲。琵琶歌旋律轻快优美,歌词朗朗上口。酒歌的旋律比较平缓,歌词内容几乎是祝福新郎新娘百年好合的祝福语。拦路歌是侗族人热情好客的证明,婚礼当中的拦路歌起到增添喜气的作用。很多的婚俗歌曲旋律的整体感觉比较平缓,节奏要求并不严谨,体现了民歌的传唱性和自由性。三江侗族的婚俗歌曲既让人在听觉上有美的享受,在文化领域上又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是三江侗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瑰宝,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去探讨、分析、挖掘、研究民族音乐,传承民俗音乐文化。
[1]杜亚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J].中国艺术教育大系(音乐卷),2002,(1):139-142.
[2]吴海清.侗族的婚俗与侗歌[J].艺术研究,2007,(1):45-46.
[3]康玲.20世纪90年代以来婚俗歌曲研究综述[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1):15-20.
[4]沈洽.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导论(上)[J].中国音乐学,1986,(1):62-77.
[5]杨殿斛.论侗族大歌音乐传承[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3,(2):20-27.
[6]赵梅伯.歌唱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7]熊茵,彭嘉颖.浅析网络时代下侗族民歌的推广[J].科技资讯,2011,(22):231.
[8]姚冰.广西侗族音乐文化融入基础音乐教育的思考[J].艺术教育,2012,(6):42-43.
[9]刘声超.论舞蹈中意境美的营造[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4,(1):86.
Research on Marriage Songs of Dong Minority in Sanjiang, Guangxi Province
JIN Juan-fei, XIE Xiao-fang
(Music Department of Shaoyang University, Shaoyang 422000, China)
In our country, each nation has its own national customs, festivals and unique features. Dong minority’s marriage customs in Sanjiang, Guangxi Province, have their own genres and the marriage songs are similar to exotic flowers in the garden. From the originally traditional singing festival to singing for a night, starting the wedding and getting married, each stage presents ample customs of Dong minority. All the activities are dependent on the songs to express the love and each song is extremely beautiful. Because of different environments and activity forms, the marriage songs have different melodies and ways of singing. This article will do the research on the music of marriage customs in Dong minority including its emergence, genres, and features.
Sanjiang; Dong minority; marriage songs; features of music; inheritance
2016-03-15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YBX053)
金鹃飞(1961—),女,湖南邵东人,邵阳学院音乐系教授。
谢晓芳(1994—),女,广西柳州人,广西南宁市泰闹音乐艺术培训基地声乐教师。
J642.2
A
1672—1012(2016)04—009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