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实证研究

2016-08-30 06:44:09曾永红
关键词:背景框架汉语

曾永红 赵 晨

(湖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汉语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实证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长沙410081)

现代汉语运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是一个倍受争议的话题,相关的研究很多,但多为非实证的推论,少有研究探讨不同类型的汉语运动事件的特点。基于此,有必要采用实证的方法,探讨汉语自我运动类和致使运动类运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文章研究发现,与英语和西班牙语相比,汉语在自我运动类和致使运动类运动事件表达上均表现出特有的个性。结果表明,汉语最好能归属于“均势框架语言”类别。

汉语运动事件; 词汇化模式; 实证证据

自Talmy[1][2]从语言类型学的视角,把世界上的主要语言区分为“动词框架语言”(verb-framed language)和“卫星框架语言”(satellite-framed language)两种类型以来,有关汉语运动事件(motion event)的词汇化归属问题就一直为学界所关注。但是,迄今为止,关于汉语的归属问题,学界尚未得出一个为多数人接受的结论。不仅如此,相关研究结果分歧很大,有“卫星框架说”、“动词框架说”、“均势框架说”(equipollently-framed language)等等。而且,上述结论大多建立在非实证的推论上,没有收集并分析汉语运动事件表达的习惯性用法。已有的实证研究多聚焦于自我运动类运动事件的特点[3][4][5],少有研究通过探讨不同类型的运动事件的特点挖掘汉语的类型归属[6]。基于此,本文采用实证的方法,利用“青蛙故事”和相关动画片段分别收集汉语自我运动类和致使运动类运动事件表达的口头叙事语料,以期进一步揭示汉语运动事件的词汇化特点。

一、研究背景

运动事件是指“一个包括运动和状态的持续场景”[2]25,是一种基本的认知模式。它由运动的物体“图形”(Figure)、运动物体的参照物“背景”(Ground)、物体的“运动”(Motion)及运动“路径”(Path)四个主要部分组成,反映物体的运动或处所。在运动事件中,动词主要表达动作或处所这一核心意义,同时还表示运动事件的原因、方式或路径等要素,集两个或多个语义成分于一身。运动事件框架中还包括两个选择性成分:方式和原因。

Talmy[1][2]通过对不同语言运动事件框架的描述与分析,发现每种语言都具有独特的路径表达方式,提出了语言类型二分法模式(dichotomy),认为语言分属“动词框架语言”和“卫星框架语言”两类。前者如法语、西班牙语等使用路径动词来表达运动的核心特征路径信息;后者如英语和德语,由核心动词之外的其他成分,即Talmy所说的附加语(satellite)表达路径。

Slobin[7]认为Talmy的二分法不能涵盖所有的常用语言,于是在Talmy的基础上提出了语言类型三分法(trichotomy),即增加了“均势框架语言”类别,以包括连动式语言、双词动词语言等,其路径和方式常由具有同等的词法句法地位且可以独立使用的两个动词表达。

第一种观点认为,表达汉语运动事件的动补结构中的V1是核心动词,路径主要由V2承担,是附加语,因而汉语属于“卫星框架语言”。目前,支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较多,如Talmy[1][2]、严辰松[8]、沈家煊[9]、史文磊[10]、刘礼进[5]等学者均持类似看法。问题是汉语中不符合卫星框架语标准的情况还很多,比如动趋式中的V2单独使用充当核心动词。对这一现象的分析直接导致了汉语语言类型的第二种观点。

第二种观点认为,表示路径信息的V2是核心语,因此汉语属于“动词框架语言”。该观点的主要倡导者为Tai[11],他认为汉语是以动词框架为主、卫星框架为辅的语言。

第三种观点认为,汉语运动事件表达结构中有的是V1为核心语,有的是V2为核心语,因此汉语兼具“卫星框架语言”和“动词框架语言”的特点,属于“均势框架语言”类别。Chen[3]、Ji[6]以及阚哲华[4]等利用“青蛙故事”收集的汉语语料证明了这一观点。

Talmy[1][2]的系列研究引发了大量的相关研究,但是有关汉语的类型学分类问题,争议仍将继续。由于上述结论大多建立在非实证的推论上,没有收集并分析汉语运动事件表达的习惯性用法。Slobin[12]建议,要了解运动事件的语言编码特征,必须注意其用法功能。因此,解决的思路不外乎在运动事件形式分析的基础上关注现代汉语的习惯性用法。然而,已有的研究中,正如学者们质疑Slobin的三分法一样,仍实证不足(empirically inadequate)。此外,已有的实证研究多聚焦于自我运动类运动事件的特点,少有研究通过探讨不同类型的运动事件的特点挖掘汉语的类型归属。基于此,本文采用实证的方法,利用“青蛙故事”和动画片段分别收集汉语自我运动类和致使运动类运动事件表达的口头叙事语料,以探讨汉语运动事件的词汇化特点。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收集了英汉母语者自我运动类和致使运动类事件口头叙事语篇。12名美国本科学生参与了自我运动事件的数据收集,另外20名美国研究生参与了致使运动事件的数据收集,他们代表英语本族语者。20名中国大学生参与了汉语自我运动类和致使运动类事件口头叙事语篇的数据收集,他们代表汉语本族语者。

自我运动事件通过收集“青蛙故事”[13]的母语口头陈述获得。这本题为“青蛙,你在哪里?”的绘本由24幅没有任何文字的图片组成,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和他的小狗寻找青蛙的整个过程,其中包含大量运动事件的使用。受试分别到语言实验室参加实验。他们首先逐页阅读了青蛙故事,以了解其主要内容。研究者随后对他们有疑问的关键名词做了说明,以确保能顺利产出所需的语言样本,然后再要求他们口头陈述青蛙故事,所述内容被计算机同步录制供后续分析。英语本族语者的语料来自CHILDES,数据收集遵循相同的步骤和原则。

致使运动事件通过观看10个卡通故事片段后的母语口头陈述获得。这些片段均节选自流行的动画节目,各片段持续时长为10秒左右。由于动画片段更加直观,受试不必通过静态的画面推测所发生的动作,也就可以更清楚地把各片段中蕴含的致使运动表达出来。需要说明的是,部分片段中既包含自我运动事件,又有致使运动事件发生,但数据处理时仅分析了致使运动事件。

我们把上述受试的英汉口语语料转写成文本。根据Berman & Slobin[14](P660)和Chen[3]推荐的方法,我们把文本切分为分句,并挑选出包含运动事件的分句。随后我们分别计算了运动动词的总数与类符数、运动动词结构特点,统计了运动背景的表达特点、事件合并方式的异同并分析了物理场景的描写特征。我们把相关数据逐项输入计算机保存,并利用SPSS18.0对三组受试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本部分将针对汉语自我运动事件与致使运动事件的特征进行描写与分析,相应的结果将与代表卫星框架语的英语和代表动词框架语的西班牙语(数据摘自国外相关文献)进行比较。

(一)汉语自我运动事件的词汇化特征

汉语自我运动事件的词汇化特征主要从运动动词与动词结构的使用特点、运动背景的使用特点、物理场景的描写等层面展开。

1. 运动动词与动词结构的使用特点

有关运动动词的使用情况,我们从方式动词、路径动词的形符和类符两个层面展开。在20个汉语青蛙故事中,受试使用了总计47个不同的运动动词,其中包括29个方式运动动词和18个路径运动动词。方式动词占总数的61.7%。动词使用的详细情况如下:

(1)方式动词(29个)

跑、爬、跳、飞、走、追、钻、逃、奔、冲、摔、躲、赶、冒、蹦、蹿、溜、探、涌、滚、游、倒(fall down)、跌、翻、趴、扑、骑、跃、转

(2)路径动词(18个)

出、到、下、上、掉、回、过、进、跟、起、倒(fall)、伸、开、入、凑、越、来、去

而12个英语故事中英语本族语者共使用了24个方式动词,占运动动词总数的64.8%,几乎与汉语中的比例相当。英语中的方式动词包括:

(3)chase, climb, crawl, creep, escape, flap, fly, hide, hop, jump, limp, plummet, pop, run, slip, splash, splat, sneak, swarm, swim, tiptoe, tumble, walk, wander

这意味着,就方式动词而言,汉语跟英语一样,使用较多的方式动词,具有较为明显的卫星框架语言特征。与英汉语不同,在总计60个青蛙故事中,西班牙语受试产出了27个运动动词,但只有9个方式动词,仅占总数的33%[12]。所以,Slobin[7]认为汉语也是一种“方式高度显著的语言”。

从运动动词使用的频次来看,方式动词共出现299次,占总数量的49.67%,路径动词289次,占48%(而中立动词(neutral verb)仅占2.3%)。统计表明,方式动词与路径动词的使用频次不具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p=0.32﹥0.05)。显然,汉语方式和路径动词的使用频率相当,该特点使其明显区别于卫星框架语和动词框架语,介于语言类型连续统中间的位置。

汉语中的运动动词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作为连动式的构成要素。因此,他们在不同动词结构中的使用情况能反映出汉语本族语者对运动描写的偏好。

在总计九类结构中,同时以方式和路径组合形式出现的结构占60.2%;以方式动词单独做谓语的结构占17.58%,稍多于只以路径动词为谓语的结构,占所有结构的15.24%。非参数卡方检验结果表明,两者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115﹥0.05)。

由此可知,现代汉语中除大量使用方式和路径组合结构之外,方式动词、路径动词还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各自与另外的方式动词、路径动词一起使用,或与指示路径动词搭配使用。正是汉语的这些特征使其有别于英语所具备的典型卫星框架语言特点。总括汉语典型运动事件结构的句法特征,我们发现其与英语、西班牙语不同,具有类型学意义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可通过例(4)清楚地呈现出来。

(4)a. 卫星框架语典型自我运动事件结构(改编自Chen & Guo[15]1762)

[运动+方式]路径背景︱︱︱(限定)动词附加语名词

b.动词框架语典型自我运动事件结构

[运动+路径]背景(方式)︱︱︱(限定)动词名词(非限定)动词

c.汉语典型自我运动事件结构

[运动+方式][运动+路径]背景︱︱︱动词动词名词

2.运动背景的使用特点

关于运动背景的描述,本文主要考察背景描写的详略程度及事件合并方式的使用频度。

对运动事件的描写,根据Slobin[12]的研究,无论是卫星框架语言还是动词框架语言,均可通过给动词提供表示地点细节的介词短语这种方式,表达诸如来源、中介或目标等运动背景。根据Cadierno[16]的研究思路,我们把动词+表达背景的介词短语(plus-ground clause的出现情况与单独使用动词或动词+外围成分(minus-ground clause)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分见例(5)a、例(5)b。

(5)a. 青蛙偷偷从罐子里溜了出来。

b.青蛙跑出来了。

如表1所示,汉语中使用了55.04%的背景信息,英语中使用背景信息的比例高达79.14%,西班牙语中背景信息的使用比例达53.7%(本文所使用的西班牙语数据均来源于Cadierno[16]的研究发现,不过Cadierno的统计语料把致使类运动动词的背景信息也计算了进去,所以,就自我运动类动词的背景信息来说,其实际比例要稍低于53.7%)。英语本族语者倾向于使用较多的背景附属成分,更加关注路径的细节描写,而汉语本族语者所产出的背景信息远少于英语本族语者,稍低于西班牙语者。

表1 背景信息使用分布比例

为了更加确切地了解不同语言中背景信息的使用特点,我们重新统计了每一个句子中使用背景信息的确切数量,以分析不同语言使用者在表达相同内容时的使用偏好。

表2 不同数量背景信息使用情况表

如表2所示,在表达背景信息时,汉语使用者与西班牙语者一样,仅习惯提供1个背景信息,而英语本族语者除提供高达78.42%的1个背景信息外,也使用了事件合并方式描述运动背景。因此,从背景信息描述这个维度来看,汉语与西班牙语的特点类似,具有动词框架语言的特征。该结果与阚哲华[4]的发现基本一致,但与许子艳[17]的发现存在明显的差异。许文认为汉语中背景句的使用情况与英语本族语语料没有显著差异,但英语使用者提供两个或以上背景信息的比率显著超出汉语,说明在背景表达方面,汉语兼具卫星框架语言和动词框架语言的特征。

3. 物理场景的描写

由于语言间的类型学差异不仅体现在对运动动词的描写上,也存在于对运动场景的静态描写层面,因此,有必要探讨本族语者在表达运动事件时注意力集中在动态运动的描写还是静态场景(如“山坡底下是一条河”)的衬托这个维度上。针对这个问题,本研究对“青蛙故事”中所提到的悬崖场景进行了分析。该场景主要涉及故事中的两幅图,前一幅讲的是鹿停在悬崖边上,小男孩和小狗正在往下掉;后一幅图中小男孩和小狗掉到了水中。结果如表3所示,20位汉语受试中,6位受试(30%)对运动场景进行了静态描述,14位(70%)进行了动态描述;12位英语本族语者全部对相关场景进行了动态描述;而16位西班牙语受试中对相应场景进行静态、动态描写的各占50%。

表3 场景描写统计表(悬崖场景)

由于卫星框架语言倾向对物理场景进行动态描述,动词框架语言比较均衡地使用两种描述方式,汉语显然与上述两种语言类型有差异,其特点介于两种语言类型之间。

总之,汉语自我运动事件表达受汉语类型学特征的强烈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运动动词和运动动词构式的使用、运动背景信息的选择和物理场景的描写等层面。具体而言,汉语中使用大量的方式运动动词,但其多样性远低于属于卫星框架语言的英语;动词构式的使用以方式+路径构式为主,方式动词和路径动词单独做谓语的构式比例相当,体现了汉语独有的特征;在运动背景信息的选择和物理场景的描写两个层面,汉语类似于动词框架语言。Guo & Chen[18]的研究中提到,如果汉语成人口语中表现出卫星框架语言和动词框架语言的混合特征,说明汉语归属于一种新的语言类型,即均势框架语言。

(二)汉语致使运动事件的词汇化特征

与汉语自我运动事件的特点分析相似,有关汉语致使运动事件的特点也将从运动动词、运动背景的使用和物理场景的描写等方面展开。

1. 运动动词与致使结构的使用特点

我们收集了致使运动事件表达中汉语本族语者的口头陈述,发现他们使用了以下表示原因的运动动词,共计22类:

(6)拖、踢、推、拉、撞、放、摇、吹、叼、顶、扛、扯、弹、吊、扔、谢、冲、刮、滚、夹、摔(make fall)、提

而英语动画片段描述中,英语母语者总计使用了诸如pull、push、kick、knock、tow、nudge、flick、shove等20个表示原因的及物动词。

Choi[19]认为,卫星框架语言对事件中的致使成分更敏感,因此,在语言表达时比动词框架语言更突显这些成分。为了进一步了解汉语致使运动事件表达的特点,我们对三类致使明晰程度不同的特定场景进行了分析,包括施动者高度显现(CA)、施动者不可见但使动动作可以推测出来(CAI)以及自我运动与致使运动同时发生(CAV)三种情况。母语习惯性的表达将凸显不同语言背景下说话者的选择偏好。

表4 致使运动动词使用的情况

如表4所示,不同语言背景的人在使用母语描述施动者高度显现的场景时都使用了致使结构,但一旦施动者隐含,表达的一致性发生了变化。50%的汉语受试使用原因动词表达致使概念,这一结果与西班牙语受试结果一致(表4中西班牙语受试的数据摘自Choi[19](P184))。仅有15%的英语母语受试选择使用致使结构,这一结论与Choi[19]研究中65%的使用率差异很大。原因可能是两次测试中所选择的动画场景致使明晰程度不一致造成的。而在自我运动与致使运动同时发生的场景中,仅有40%的西班牙语受试使用了致使结构,75%的英语受试选择了致使结构,汉语受试选择致使结构的比例达80%以上。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汉语受试更倾向于使用致使结构。

由于汉语致使运动事件的表达与英语不同,我们通常不能简单使用一个表示致使意义的及物动词和路径附加语的组合。一般情况下,汉语的致使事件由一个动结式与把字句、被字句、着字句等特殊句式组合表达。在20个青蛙故事中,汉语本族语者共使用了141个致使结构,其中把字句占37.59%,被字句25.53%,着字句比列最低,为11.35%;使用其他句式的占25.53%。在把字句和被字句中,主动词合并了“运动”和“原因”两个主要成分,这与英语致使结构中主动词的用法一致。而着字句类似于动词框架语言充当伴随状语的-ing结构。上述汉语特有的结构还常与另外四类结构一起使用,共同完成致使意义的表达。这四类结构包括:单独使用的原因动词,如(7)a中的“推”;原因动词与路径动词的组合,如(7)b中的“拉倒”;原因、路径与趋向动词的组合,如(7)c中的“踢下去”;原因与方式的组合结构,如(7)d中的“拖走”。统计表明,汉语受试产出上述四类结构的比例分别为:26.24%、47.52%、13.48%和12.76%。

(7)a. 然后慢慢地把罐子往岸边推。

b.拉倒了路灯。

c.它被野猪踢了下去。

d.大卡车把它的小车拖走了。

总括汉语典型致使结构的句法特征,我们发现其与英语、西班牙语不同,具有类型学意义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可用例(8)清楚地表述出来。

(8)a. 卫星框架语典型致使结构

[方式+原因]路径背景︱︱︱(限定)动词附加语名词

b.动词框架语典型致使结构

[运动+路径]背景︱︱(限定)动词名词

c.汉语典型致使结构

把[方式+原因][运动+路径]背景︱︱︱动词动词名词

2. 运动背景的使用特点

关于运动背景的使用特点,本节与自我运动事件一样,聚焦于背景描写的详略程度以及事件合并方式的使用频度两个方面,并从有、无背景描写两个角度考察背景描写的详略程度。

图1 汉语致使运动事件有、无背景描写比例图

上图中的0代表无背景描写,1和2分别为1个背景和2个背景。在所产出的141个致使运动事件表达中,没有背景描写的有68个,占总数的48.23%;有背景描写的共有73个,占51.77%;二者使用比例基本相当。数据还显示,在有背景描写的分句中3例使用了事件合并方式,占总数的2.12%,说明汉语运动事件表达不习惯叠加一个以上的背景信息。英语本族语者使用了59.75%的背景描写;与英语语料相比,汉语的使用比例略低,但二者差异并不显著。总计159个分句中,英语本族语者产出了15个(9.43%)事件合并例子,其中两例包含3个不同的背景信息。所以,从背景信息的使用这个角度来看,汉语表现出与英语类似的特点,但他们在事件合并方式的使用频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总之,汉语致使运动事件表达中倾向使用大量的原因动词和原因动词+路径动词构式;其背景信息使用比例略多于50%,与汉语自我运动事件类似;同时,汉语中很少使用事件合并方式。这些结果表明,从类型学的角度来看,汉语致使运动事件既不完全类同于卫星框架语言,也异于动词框架语言,表现出独特的类型学特征。该结果与已有的研究,如Ji[6]利用汉语母语者所选择表达的话语信息特征一致,进一步表明汉语致使运动事件词汇化具有均势框架语言属性。

四、结语

基于对自我运动类和致使运动类运动事件的特点分析,本文认为现代汉语在有些方面表现出卫星框架语言的特点,在其他方面又呈现动词框架语言的特点。但汉语在方式动词和原因动词的使用、有限背景信息和事件合并方式的选择、物理场景和动态运动的描述以及特殊动词构式的使用上表现出特有的个性,足以说明汉语既不属于典型卫星框架语言也不属于典型动词框架语言。这些源自真实语言使用的语料以及基于这些语料所发现的特征证明汉语是一种均势框架语言,与相关研究结论一致[3][4][6]。该结论无疑对我们进一步了解汉语运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类型有积极意义。

[1]Talmy, L. 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 Vol.3, Grammatical Categories and the Lexicon [C]// Shopen T. Lexicalization patterns: Semantic structure in lexical form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2]Talmy, L.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 II: Typology and process in concept structuring[M].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00.

[3]Chen, L. The Acquisition and Use of Motion Event Expressions in Chinese [M].Munchen: Lincom GmbH, 2007.

[4]阚哲华. 汉语位移事件词汇化的语言类型探究[J]. 当代语言学, 2010,(2): 126-135.

[5]刘礼进. 汉语怎样编码位移的路径信息[J]. 世界汉语教学, 2014,(3): 322-332.

[6]Ji, Y. The Expression of Voluntary and Caused Motion Events in Chinese and in English Typological and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 [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2009.

[7]Slobin, D. I. Relating Events in Narrative: Typological and Contextual Perspectives [C]// Str.mqvist, S. & Verhoeven, L. Many ways to search for a frog: Linguistic typology and the expression of Motion events.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4.

[8]严辰松. 运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英汉比较研究[J].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998,(6): 8-12.

[9]沈家煊. 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J]. 世界汉语教学, 2003,(3): 17-23.

[10]史文磊. 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研究综观[J]. 当代语言学, 2012,(1): 49-65.

[11]Tai, J. Cognitive Relativism: Resultative Construction in Chinese[J]. Language & Linguistics 2003(4): 301-316.

[12]Slobin, D. I. Rethinking linguistic relativity [C]// Gumperz, J. J. & Levinson, S. C. From “thought and language” to “thinking for speak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13]Mayer, M. Frog, where are you? [M].New York: Dial Press, 1969.

[14]Berman, R. A. & Slobin, D. I. Relating events in narrative: A crosslinguistic, developmental study [M].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4.

[15]Chen, L. & Guo, J. Motion events in Chinese novels: Evidence for an equipollently-framed language[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9(9): 1749-1766.

[16]Cadierno, T. Cognitive linguistic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 Achard, M. & Niemeier, S. Expressing motion events in a second language: A cognitive typological perspective.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2004.

[17]许子艳. 英汉运动事件中背景表达对比研究[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 60-65.

[18]Guo, J. & Chen, L. Crosslinguistic approaches to the psychology of language: Research in the tradition of Dan Issac Slobin[C]// Guo et al. Learning to express motion in narratives by Mandarin-speaking children.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9.

[19]Choi, S. Routes to Language: Studies in honor of Melissa Bowerman[C]//Gathercole, V. Typological differences in syntactic expressions of Path and Causation.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9.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Lexicalization Pattern of Chinese Motion Events

ZENG Yong-hong, ZHAO Chen

(Foreign Studies Colleg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

It’s been quite a controversial issue to determine the lexicalization pattern of Chinese motion events. Previous studies abound but most of them are non-empirical, and even fewer explored the features across modalities, rendering it essential to reexamine the lexicalization pattern of Chinese voluntary and caused motion events by means of an empirical study. Research revealed that Chinese exhibited some unique features in comparison to English and Spanish, indicating that it might be better to categorize Chinese as an equipollently-framed language.

Chinese motion events; lexicalization pattern; empirical evidence

2016-05-25

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二语习得中的概念重构研究”(15BYY064);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中国英语学习者运动事件习得实证研究”(教外司[2015]311号);湖南省社科基金基地委托项目“英汉语运动事件表达对比研究”(2010JD13)

曾永红(1969—),男,湖南邵东人,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赵晨(1993—),女,湖南怀化人,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H136.1

A

1672—1012(2016)04—0079—07

猜你喜欢
背景框架汉语
学汉语
金桥(2022年6期)2022-06-20 01:36:16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框架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当代陕西(2020年14期)2021-01-08 09:30:42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56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华人时刊(2017年17期)2017-11-09 03:12:08
WTO框架下
法大研究生(2017年1期)2017-04-10 08:55:06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