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静+吴刚
摘 要: 《无土栽培技术》是介绍无土栽培技术原理、栽培方法和栽培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课程。为顺应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办学理念、提高高职院校《无土栽培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无土栽培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增强高职院校《无土栽培技术》课程教学效果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 无土栽培技术 教学有效性 教学目标 实践 考核方法
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曾说:“教学有效性指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提高、进步。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教学有效性指教师表现出的教育行为,使学生学会自主获取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教学结果[1]。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都很强的活动。通过教学,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品质。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改革都要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是每位教师追求的教学目标,但是现实中存在的诸多因素导致教学有效性缺失。《无土栽培技术》是一门理论性、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强的课程。是为林学、农学、园艺等专业学生进行植物栽培与发展、推广绿色农业奠定基础的课程。也是丰富学生栽培知识、拓宽就业门路的主干课程之一。笔者通过听课、对学生进行调查和结合自身教学体验,分析了高职院校《无土栽培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提高高职院校《无土栽培技术》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无土栽培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目标不明确
目标不明确表现在教师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两方面。教师方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一般是从中专转化而来,或者从普通院校中分离出来的,高职院校教师一部分是高职院校升格之前的中专教师或者其他学校教师,这些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可是缺乏先进的高职教学理念,依然是传统教学模式。另外,一些中专院校升格为高职院校之后,吸引了大量学生,可是教师数量无法跟上学生数量,导致高职院校急聘应届大学毕业生作为专业教师,这些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不能很好地实施教学。有些高职院校的教学大纲是在建校多年之后才逐渐完善的,所以教学目标类似于普通教育教学目标,无法彻底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不符合高职教育目标,忽视技能培养,影响教学有效性。学生方面,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一般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生源录取批次靠后、来源复杂、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给学校教学活动带来很大难度,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吃不饱”,觉得老师的教学内容不够,但也有部分学生“吃不了”,不能“消化”老师讲授的内容,缺乏明确学习目标。这部分学生经常迟到、缺课、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等,不良行为造成消极的课堂氛围,无法激发学生专心学习欲望,不能很好地接受知识和技能。
2.硬件条件差
硬件条件差表现在实训设施不全、实践基地匮乏。实训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实训基地是实施实训教学最基本的依托和物质保障。无土栽培包括水培、基质培、砂培、雾培及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家庭无土栽培等方法,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要求有相应的实训场所,如温室大棚等,同时需要进行水培、基质培、砂培、雾培等不同无土栽培方式要求的实训设施,但是,目前许多开设《无土栽培技术》课程的职业院校根本没有无土栽培大棚实训基地,即使部分职业院校有温室大棚,棚内缺乏进行无土栽培实训操作所需的设施,只有提供进行深液流培养的简单设施,而对进行喷雾培、浅液流培等这些要求特殊设施的实训内容却不能开展,不能满足实训教学需要,严重影响《无土栽培技术》课程的教学有效性。
3.考核方式传统
部分高职院校对《无土栽培技术》的教学主要是以已有知识传授为教学目标,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以笔试形式为考核方式。这种传统考试方式忽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考试模式僵化、目标狭隘、方式单一,偏重于无土栽培技术基本知识考核,缺乏实验技能及综合能力考核,尤其对学生创新能力考察不足。同时,错误地引导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综合能力培养。部分学生逐渐养成不注重平时学习,靠考前突击、死记硬背也能取得好成绩,考试作弊屡禁不止,因此用此种考核模式衡量出的学生学习质量与学生实际情况出入很大,对教学目标实现与否难以做出准确评价,往往出现高分低能现象,无法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能力,更谈不上后续学习和应用。
二、增强《无土栽培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结合教学中摸索的方法和实践效果,提出了如下几种方法:
1.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只有目标明确,教学中紧紧围绕目标,教学才显其效果。教学目标制定中,一定要以学生学什么为出发点,教学目标陈述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有效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一堂课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让学生学到什么,学了后应该达到什么效果,每个教师走进课堂之前先思考,备好课。教师在课堂漫无目的地讲,讲到哪里算哪里,课堂目标不明确,学生不知该学什么。教学秩序杂乱无章,重难点不突出,所有知识点面面俱到,学生摸不着方向。无土栽培是现代设施农业生产中的高科技农业新技术之一[2,3]。课程教学中既有“理论基础”部分,如无土栽培的概念、无土栽培的历史、无土栽培的原理等,又有“单项技能”训练,如营养液的配制、营养液浓度管理的方法、基质的配备、基质的消毒、无土装置的安装等学生应掌握的无土栽培单项技能,同时包括一些“生产能力”训练,如营养液的配制与管理技术,设施建造技术,无土栽培生产基地的规划与布局,生产成本、效益分析能力与销售技术,常见作物的无土栽培技术,营养液的综合管理等。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设立不同学习目标,根据具体学习目标和任务,从情景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或分组讨论法等不同教学方法中选取适当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增强教学效果。
2.加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在实践中提高教学有效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培养面向生产和社会实践第一线的实用人才,要实现该培养目标,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无土栽培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特别强的课程,在实践、实训中应用所学理论,有利于理解、掌握相关知识,提高课程有效性。这方面措施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充分利用内部条件,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受到经费及实验室面积等因素的影响,课程实验室建设比较落后。以实际情况为例,“无土栽培技术”实验课程均在我校生物中心实训室进行,该实训室涉及课程较多,如“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食用菌栽培”、“植物生理学”等课程实验,实验场地有限,有些实验根本无法开展。以后应加强系内专业实训室建设,建立专门的无土栽培实训室,配套一些生产中常用的无土栽培设施,如自动播种机、有机废弃物重新利用的装置、无土栽培营养液自动监督系统等,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学习将来工作生产中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学相长才能更进一步促进课程效果增强。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通过加强校企间合作,签订合作协议。企业可以为学校学生实习提供场地。校企合作是互惠互利的事情,学校要和专业相关的企业积极沟通,利用企业已有的一些生产设备,给学生提供实操机会,让学生到生产实践中学习,将“无土栽培技术”课堂延伸到企业中,提高课程有效性。
3.建立符合培养目标的考核方式
考试是手段,不是目的。学校学业考试一是检验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程度,二是发挥考试的督导功能促进教学目标实现,即教师可根据考试得到的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准确把握教学方向,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来讲,考试既是压力更是动力,它能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进取精神,促进能力和素质发展与提高。因此,考试内容和方法一定要符合培养目标要求。高职高专教育是培养一线实用型人才的教育,不但要求学生懂得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无土栽培技术》是农学、园艺、林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各种无土栽培技术方法、能应用这些方法进行相应生产、掌握无土栽培大温室的构建和各种无土栽培设施的构造和管理。长期以来,课堂教学考核以单一闭卷形式为主,课程设计采用教师评阅方式,过分偏重知识考核,与培养目标严重脱节。另外忽视平时形成性考核的督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很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影响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与素质培养。所以,考核方法改革势在必行。为此,我们进行考试改革,构建以考核知识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为主的,平时形成性考核与期末总结性、鉴定性考试并重的,由多种考核方式构成、时间与空间按需设定的综合考试与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课程教学考试模式,促进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形成和培养,取得好的效果。
总之,教学有效性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观念,教学有效性的终极目标是关注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真正有所学、有所得。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无土栽培技术应用范围和栽培面积不断扩大,经营与技术管理水平空前提高[4],给无土栽培技术教育工作者带来不断挑战。针对《无土栽培技术》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初步改革与探索,今后还要继续探索、改革,提高《无土栽培技术》教学的有效性,使培养的学生真正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陈娆,杨为民.高校大学生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15:156-157.
[2]郭世荣.无土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王振龙.无土栽培教程[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4]张莹,徐建华,李万良.无土栽培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科技展望,2008(5):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