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基于“慕课”平台的高职通识课程教学改革

2016-08-23 11:00宋卫泽
课程教育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慕课改革

【摘要】本文介绍了慕课在国内外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基于近几年 “慕课”的兴起和“慕课”的诸多优势(它的灵活性、开放性与完整性),我们将“慕课”引入公选课中,对高职院校以“慕课”形式开发通识教育课程,拓展通识教育实施的途径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慕课 高职 通识课程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211-01

慕课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 MOOC), 起源于网络远程教育和视频课程,最早于2008年由DaVe Cormier与Bryan Alexander教授第一次提出。2011年得以真正发展引起广泛关注。当时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塞巴斯蒂安·史朗把他研究生水平的《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放在了互联网上,吸引了来自190多个不同国家的约16万名学习者注册学习,接下来的一年,几个资金实力雄厚的投资商与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加州理工知名大学加入合作共建在线免费课程,推出了包括cousrera、Udacity、EDX等在内的MOOC平台,这三大MOOC平台获得了数千万的投资支持,推出了近百门课程,给更多学生提供了选择一流大学一流课程、系统学习的可能,命名为“慕课元年”。

慕课于2013年正式进入中国,5月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宣布加入在线教育平台edx,同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相继宣布加入Coursera,不久上海交通大学宣布将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C9高校及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共建中国“慕课”。

一、高职通识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以公共选修课课程实施为例,这些课程虽已体现多样化、灵活性的特点,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承载着通识教育目标实现的公共选修课只能是一种调剂品,缺乏优质的课程资源,未合理规范课程分类、课程结构等,总之,选课要求的科学性还有待完善。

(一)优质师资不足,量少需求大

部分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未能做到学科的全覆盖,师资力量的配备往往不全,许多专业课程的开设依赖于外聘教师,更不能说聘请通识类课程的名师。此外,聘请国内专家级别教师到校讲授通识课也需要增加一笔很大的开支,不少学校负担不起,甚至是无法承担。

(二)大班授课,质量有待提高

很多高职院校没有足够的场地与设施的情况 下,往往采纳大班授课,由于是大班教学,学生人数过多,无法提供合适的教室空间学习,无法展开针对个人的个性化辅导或者课堂讨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明显减少。此外,公共选修课授课对象为来自不同专业的在校生,由于跨学科学习,学生往往自觉性不高,到课率低,影响任课教师授课积极性。

(三)传统选课机制,无法满足个性需求

有些学生在选课前并不了解该课程内容,也不了解该教师的教学效果或教学风格,往往只能根据课程名称或课程简介等的“一面之词”,哪个有吸引力就选哪个,对所选课程往往没有任何了解,选课的随意性强;同时,学校开设的通识类选修课不多,学生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选择,可选性不强。

(四)授课时空单一,缺乏主动性

很多学校过分强调职业技能教育,大量的专业课、实验和实践学习占满了学习时间,通识课程往往让位于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的课时量有限,在时间安排上抑或受到了限制,很多公共选修课只能在晚上或者周末进行,而这些时间段往往是学生社团活动、课外活动的多发期,这就容易导致一些学生以参加活动为借口逃课,而这种严重的逃课现象不仅挫伤了教师授课的热情,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进而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

二、以慕课开发通识课教学新模式

鉴于慕课在拓展通识教育实施的途径和空间的诸多优势,我们期待通过慕课来解决通识教育实施的困境。显然,国内教育领域己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积极开发适合通识教育的课程。不管是各大高校,还是自媒体,纷纷进入此领域,掀开一场有效促进跨校、跨国高校课程共建与知识共享的互联网运动。

(一)各大高校探索

纵观目前慕课的几大主要平台,都是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发起或者提供课程。例如,edx由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MIT)共同创立,Coursera由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科学教师建成。继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宣布推出MOOC网站edx,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均宣布加入随后,慕课之风开始席卷,各大高校纷纷加入其中。

(二)自媒体研发

很多自媒体纷纷研发相关课程。其中,值得提及的是超星慕课,超星尔雅通识课,以全人教育为理念,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汇集国内通识教育知名学者,专注于通识教育课程研发。深入探究通识教育的发展以及实践,它的课程设计摒弃传统单一的学科性,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强调通识课程的内容不单纯以教学目的出发,更看重与不同的知识领域相关联。

三、慕课在高职通识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一)使高职院校进一步与国际先进教学理念接轨,拓展高职院校新的教学模式开展慕课教学,有利于更大范围地实现资源共享,学生成为课程改革最终的受益者。同时慕课课程的在线网络教学模式有助于加强高校之间的沟通交流,互相借鉴学习,共同成长与发展,打造我省高职院校优质教学资源,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

(二)有利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慕课教学模式有助于我省高职学生能够自由地选择网络优质教学资源,可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利用率;慕课课程教学模式有利于拓宽高职教育的覆盖面,迎合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更好地解决高职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的问题;高职教育与慕课课程教学模式相结合创建学习平台,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数字化进程,提升高职教育的内涵层次。

参考文献:

[1]蒋红斌.通识精神的彰显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J].教学研究,2012(1)

[2]刘继斌.MOOCs 对我国大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 [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4)

[3]黄令.高职院校通识课教学创新探索 ——以融入“慕课”的公选课为例[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6)

作者简介:

宋卫泽(1969.8-),副教授。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慕课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应用型通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通专融合视野下高职教育集群型课程模式建构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