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感研究
——以欠发达地区乡村义务教育青年教师为例

2016-08-16 03:44钟尚润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教龄教师职业认同感

邓 伟,钟尚润

(赣南师范学院 a.研究生部;b.外国语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感研究
——以欠发达地区乡村义务教育青年教师为例

邓伟a,钟尚润b

(赣南师范学院 a.研究生部;b.外国语学院,江西 赣州341000)

教学的质量与效益的关键在教师,而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度。基于国内外“职业认同感”研究,以原中央苏区赣南地区为样本,从实证调研得到的数据,分析了影响欠发达地区乡村义务教育教师职业认同感的主要因素,探讨了随着国家对乡村义务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教师的学历在逐步提高,对教师职业认同感教育也应不断加强。

职业认同感;欠发达地区;乡村教师

一、 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多角度研究

(一)“职业认同感”研究现状

“职业认同感”这个词语在社会上被广泛使用,但是,人们很难给予它一个精确的定义。长期以来,西方学者却试图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领域入手,研究“职业认同感”在诸多领域的应用。

“职业认同感”初见于德国的“identitat”哲学词典,原始意义是指识别的意义。关于“职业认同感”的研究最先开始于哲学和心理学领域,心理学家佛洛伊德最先提到这一概念,在他看来,“职业认同感”是一个人或一个集团一个群体在情感方面具有相似性,从而模拟另一个人或群体与其他个人价值的副本、规范和行为模式,让这些模式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模式。[1]新词语词典中“职业认同感”的含义是:①承认并且批准;②感到温暖是因为其中存在另一个相似的自己。当代西方社会学人类学词典指出,身份相同的群体成员在认知评价与情感方面意见一致,有相似的感受。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深化了“职业认同感”问题的研究,他将其称为“对职业的自我认同感”。他认为,“职业认同感”是一个稳定的心理感受,具有连续性和同一感的特点,以及主体的认同感,这种延续的过程是个体的身份不断变化。从心理的角度,“职业认同感”取决于个体与职业形成的关系自我整合,它是一个人内在的一致性和持续性的形成过程。[2]心理学家Miller(1996)指出,“职业认同感”的本质不仅包括“心理”,也包含“组”。[3]“职业认同感”作为群体中的自我延伸的一部分。

社会学家George Mead认为,职业与自我意识的概念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他详细描述自我是如何随着环境的发展产生对职业的认同。他一再强调,在社会环境下的活动过程是通过人际关系间的一种构建,这种构建过程极为不稳定。人们只有进入社会组织成员联系中,通过取得他们间互动来实现他们的个人身份,达到对自己职业的感悟。随着环境的变化或者是与他人的沟通,自我对职业的学习功能使人们用自己所处的角色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但是,社会学家Hans Mole指出,从个人的角度水平,“职业认同感”是一个人稳定的状态,个人可以根据外部环境的积极响应,也是一个基本的社会公信力和综合价值的体现。[4]而Wilhelm Dilthey认为“职业认同感”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寻找我价值的意义。[5]Taylor认为,由一个人的视野广度来确定一个人的身份特征。在这一视野下,人们在不同的情况下,对自身的职业有更加全面的认识。[6]因此,“职业认同感”越来越多元化,它是不稳定,流动性的个体。

不同的理念识别出现在不同的文本,但他们有一个相似的身份,那就是,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态度,而是相关现象产生的依据。Kerby认为,自我和个人是无法分开的,它可以帮助个体形成。[7]Antonek等学者认为,自我反思能力的发展可以促进自身对职业认同感的提高。[8]罗伯茨认为,自我是多方面的结合体。[9]Dillabough认为, 自我发展和职业认同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人们对自己所处职业的密切关注。[10]综上所述,“职业认同感”是一个概念,涉及到自我,认同是一种进步,寻找自我价值和不断确认自我认同感,并且继续建设和发展。

(二)“教师职业认同感”研究现状

“教师职业认同感”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因为学者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定义或界定。职业认同与教师的自我概念和自我形象的关系主要来自于确定教学方法,发展模式和对教育的态度的一种方式。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感”是一个综合的、连续的过程,包括一个教师的身份两方面。Goodson和Cole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感”是建立在个人和自身专业的基础上。[11]他们指出,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甚至他们的职业身份会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

“教师职业认同感”不是一个不稳定的实体,而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这说明它应该保持平衡的专业形象和教师角色。Cooper and Olson指出,教师职业认同是一个多面体,历史、社会、心理、文化等因素会影响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意义[12];Mishler指出,要对自我职业的认同感高,首先要对自身的职业有所了解。[13]

当前教师离职研究正在经历一个以“职业认同”“组织认同”为代表的转折期,这种转折很有可能预示着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即将出现。[14]通过对这一领域的文献进行研读,可以发现,“教师职业认同感”研究以往大多以定性研究方法探讨“素质教育”“教师队伍”“教师素质”“教育事业”等宏观问题,而现今魏淑华[15]、严玉梅[16]、罗佳[17]和高晓敏[18]等学者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从微观角度探讨“职业认同”“组织认同”与离职倾向间的关系,发现职业认同与教师离岗、离职倾向呈显著负相关。

因此,“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感”的职业认同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境界。[19]它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也是一个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整体。乡村教师职业认同的主体是乡村教师,所以运动性和多样性是教师的特点。而身份的功能是一种社会行为,它是由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具有社会性。

二、当前我省欠发达地区乡村义务教育教师现状分析

具有高度职业认同感的教师队伍对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国家对乡村教育投资缺乏足够的力度,简陋的办学条件,简化运行模式和落后的教育观念导致部分乡村教师对教师职业认同感低。因此,研究欠发达地区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对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针对乡村教师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措施。2014年11月,我们在对赣南地区的100名乡村初中和小学青年教师进行调查的有效问卷中发现,“经济收入低”是影响教师队伍稳定的最主要原因,高达51%;“生活单调枯燥与外界交流机会少”占14%。除此之外,“生活条件艰苦,特别是住宿条件普遍较差”,占15%,“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占20%,这些都是乡村教师放弃教师职业的主要原因。

图1影响教师队伍稳定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1.乡村教师经济收入低

对已走访的赣南地区各个乡村中小学,我们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您对目前工作最不满意的是什么?我们得到以下答案:

刚入职的教师:“到乡村教书,对我们这种刚来的新手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首先工资高不到哪儿去,只有1 000多块;其次,工资足够自己生活开销,但是由于任教的地区特别偏远,所以常年和亲人分居,无论是在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很难照顾到家人。”

教龄5年的教师:“每个月到手的工资只有2000多块,除此之外,没有奖金,也没有年终奖,只能解决温饱,想进行额外支出的费用都没有。”

教龄10年的教师:“乡村教师工资本来就不高,扣除许多费用后,真正到自己手中的工资是少之又少。”

教龄15年的教师:“教了这么多年的书,年龄在不断增长,工资却没有增长的迹象,一直处于2 000元的边缘。”

根据以上各个教学年龄层次教师的回答,我们可以得出绝大多数教师对目前最不满意的是工资。在我国,城市教师的工资水平普遍高于乡村教师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相对来讲,乡村教师的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比其他行业更低,这样看来乡村教师的工资水平处于劣势。此次调研结果显示,超过3/4的乡村中小学教师的年收入低于3万元,尤其是乡村教师的月工资低于周边省市的水平,这对乡村教师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近年来,国家通过相关政策解决了乡村教师基本工资的拖欠问题,但是教师工资的提高和教师津贴补助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主要是由于江西省各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别,乡村教师工资收入差距基本上是在800元至1 200元之间。乡村教师的工资主要包括:基本工资、教龄工资、绩效工资、特优津贴等构成,基本工资占总工资70%,而教龄工资占15%、绩效工资占10%、占5%特优津贴则从没有涉及到。

图2乡村教师工资构成图

2.教学任务重

通过走访调查,乡村教师普遍教学任务繁重是常态。

问题2:你们平时工作忙吗?

教师A:“我一周的课时数就超过了12节。除此之外,我每天还有大量的作业需要批改,批改这些作业需要花费2至3个小时,没有足够的休息,经常批改至深夜。”

教师B:“我们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外,还要定期对各个学生进行走访,了解学生的最新动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教师C:“最让我头疼的是,遇到一些逃课的孩子,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亲自去找学生回来上课,并耐心的分析学生不来上课的原因,甚至有时晚上7-8点还回不了家,饿着肚子对学生进行说教。”

教师D:“作为乡村教师,我们每人都必须教一个班,涵盖了所有的课程,所以,工作量是超负荷的。”

其实,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一定数量的乡村教师。由于边远乡村地区教师编制普遍偏少,许多乡村教师还没有属于自己的编制,这使得他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同感降低。有些乡镇为了减少地方的财政负担,严格控制教师编制数量,大量使用代课教师,其主要原因是代课老师的工资低,不需要当地的财政给予太多的经济支出。同时,当地政府部门还长期借调教师和占用教师编制,再加上一些退休教师,使得整个农村教师编制体制十分混乱。

3.居住条件差

通过走访,我们还发现山区的教师住宿条件很差。由于资金短缺,许多乡村学校面临许多困难。

问题3:你们学校的居住条件如何?

教师A:“看看我们的教室,特别破,墙上的土都快掉下来了。更别说的什么别的教学设施了,最基本的教室硬件都无法保障。”

教师B;“再来看看我们这些乡村教师的宿舍,空间窄,一丁点儿大的地方只能放一张床,连翻转身子都很难。甚至有时老师与学生住在一起,工作了一天,没有属于自己的休息时间。”

教师C:“我们没有专门的厨房用于做饭,只是在自己简易构造的厨房里做饭,有时油烟充斥在整个房间,无法入睡。”

如果连教师最基本的住宿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更谈不上所谓的“安居乐业”。因此,乡村学校若不能给予教师提供基本的住房保障,他们就会远离乡村走向城区,走向能够为自己提供更好条件的其他职业。

4.单向流动严重

通过调查,教师单向流动严重也是造成乡村教师匮乏的一个重要原因。

问题4:您觉得会选择离开乡村中学的原因有哪些?

教师A:“我特别愿意调离乡村中学,去中心城区寻找更好的发展机遇,因为中心城区会给我更高的工资,会提供较好的住宿条件。”

教师B:“我希望可以待在中心城区,因为中心城区的学生人数比乡村多,这使得提升我的教书成就感,激发我的教学兴趣。”

教师C:“说真的,我并不是非常愿意待在这种居住条件差,教学设施陈旧的农村中学。”

因此,一部分教师选择去发达地区,更多的师范毕业生不愿意选择去农村中小学任教,这就造成了乡村中小学教师的供给不足。

5.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太高

随着学校功能的日趋复杂化,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复杂,教师即是园丁,又是学生学习上的引领者、评价者和激励者。

问题5:关于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您有什么看法?

教师A:“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会产生重要影响。但是,由于知识、经验、阅历等方面的相对不足,也会有失误的时候,所以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往往很难处理教师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关系。”

教师B:“我们这些当老师的不仅要树立教师权威,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学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师C:“对社会而言,我们教师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做人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所以,即使一个富有责任心的教师需要经历这么多种角色冲突,他们也不可避免地会感到疲惫。尤其是随着新课程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社会对升学率的要求也从未停止过。社会给予教师的压力,教师应该逐渐转换为动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二)主观因素

1.教书育人意识淡薄

迫于现实的各种压力,尤其是经济条件上的压力,许多乡村教师把重点放在了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上。由于在乡村教书,出现乡村教师的工资不高,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好,使得乡村教师的教书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很难把重点放在教书育人上,而是从别的渠道获取收入。例如:有些乡村教师选择边做生意边教书,经商却成为了他们的主业,教书反而变成了副业。长远来看,这种现象是不利于乡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长期处于沉重的工作和经济双重压力下的部分教师出现了消极抵触的情绪,他们日益对自身的社会地位产生忧虑,进而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失望,甚至产生离职的念头。这种职业倦怠感会直接降低他们的对教育的忠诚度。[20]因此,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寻求自己认为的满意归宿,一旦条件允许,他们就会想方设法离开农村中小学去实现他们自己的人生价值。

2.适应新课改的效果差

为了适应课改要求,学习、充电、进修成为乡村教师当下必须完成的一件事情,这使得他们专业素养的提高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相关调查表明,超过九成的乡村教师都需要参加一次以上的县级或乡镇、地区、省级培训,通过培训促使他们提高自身各方面的专业素养。虽然培训给他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但他们也牺牲了大量的业余时间,这更使得一部分教师感到不堪重负,身心俱疲。此外,新课改实施后,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更是成了他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三、乡村义务教育教师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

年龄是影响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重要因素。通过相关调查发现,乡村教师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趋势。21岁及以下的乡村教师占23.3%,22—25岁的25.6%,26—30岁的占24.6%,31—35岁的占13.5%,35岁以上的占13%,35岁以上的职业认同感最强,31—35岁的职业认同感其次,22—25岁和26—30岁的职业认同感最低、21岁及以下的职业认同感居中。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会不断增强。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图3年龄在乡村教师中的比重

首先,22—25岁和26—30岁的乡村教师处于正要结婚和刚刚结婚的年龄,都急需大笔钱财,微薄工资成了最大的障碍。在当今社会,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去完成结婚是很难的一件事儿,所以,她们的职业认同感较低是情有可原的;其次,在21岁及以下的乡村教师还没有结婚的打算,依然保持着青年人特有的朝气和乐观心理。年轻人愿意在乡村奋斗,毕竟年轻充满活力,他们认为在乡村教书仍然可以发光发热;而31—35岁这个年龄阶段的乡村教师绝大多数已成家立业,他们的家庭和事业都已经稳定,需要做的是不断使得家庭的生活水平提高,因此职业认同感在调查显示中是最强的[21];最后,35岁以上年龄阶段的乡村教师,由于在教师岗位上工作了几十载,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都可以很好的解决,他们没有过多的抱怨,所以职业价值感和工作效能感都比较高,职业认同感随之增强。

教师年龄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教师的教龄,年龄愈小,教龄愈短;年龄愈大,教龄愈长。调查研究发现,教龄在1—5年的乡村教师占40%, 6—10年的乡村教师占16%, 11—15年的乡村教师占15%, 16—20年的乡村教师占14%,20年以上的乡村教师占15%,从而,我们可以看出,在乡村教书的教师年龄呈现年轻化,但是随着教师年龄的增长,教龄也呈增长趋势,从而教龄越长的乡村教师对职业认同感的认识越深刻。

图4教龄在乡村教师中的比重

根据以上两图可知,教师的年龄和教龄都会影响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高低。教龄长的教师从新手转化成为熟手的过程中,专业性逐渐增强,对自身职业的社会价值认同感更高,且大多数是骨干教师,能力强,能够受到领导重用,她们对职业的社会意义理解更为深刻,所以职业认同感随之增强。[22]相反,教龄低的在角色定位上还不够稳定,心理压力较大,因为他们找不准自己在乡村教书的定位,从而影响了他们的乡村教师职业认同感。

图5心理状况在乡村教师中的影响情况比重

通过心理测试,我们发现有48%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1%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5%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在被调查的教师当中,多数教师的心理健康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教龄越短,心理压力越大;教龄越长,心理压力越小。例如教师中出现“情绪低沉、闷闷不乐”“无缘无故感到疲乏”症状的频率很高,其次是“失眠”,甚至会“有时或经常坐卧不安”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根据以上3图可知,教师的年龄、教龄、心理状况三者和教师职业认同感紧密相连。首先,年龄越大,教龄越长,教师职业认同感愈强;相反,年龄越小,教龄越短,教师职业认同感愈弱。其次,教龄越短,心理压力越大,教师的职业认同越弱;教龄越长,心理压力越小,从而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越强。最后自身也有焦虑和烦躁的情绪,有时他们会不自觉地将这种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常常出现以下现象:对学生缺乏耐心、态度简单生硬、语言粗暴不文明,这不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非常不利,所以教师的身心健康应该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怀。[23]只有解决教师的心理状况问题,才有利于学生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提高欠发达地区乡村义务教育教师职业认同感对策

(一)改善乡村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

提高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关键是要不断改善乡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主要是要改变乡村学校简陋、乡村教师清苦、乡村教育薄弱的现状,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我们要提倡乡村教师发扬奉献精神,同时也要关心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他们长期在艰苦条件下工作,理应给予必要的经济补偿,国家也有这方面的政策。[24]例如按乡村教师人均一定数额的款项列入财政预算,具体发放办法则按距离于县乡政府所在地远近和任教乡村学校年限划分二或三个档次,这将是稳定乡村教师队伍的一大实招。

(二)提高乡村教师的社会声望

乡村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真正在社会上形成和树立起乡村教师的“专业”形象。[25]乡村教师社会地位的提升要通过四个层面的努力:一是社会尊敬乡村教师,即国家和社会真正倡导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不断改善乡村教师的经济待遇、生活条件、工作环境;二是学校尊敬乡村教师。学校是教师实现人生理想、贡献聪明才智、成就学生未来的地方,学校尊敬乡村教师就是要让乡村教师真正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有成就感、价值感和幸福感;三是学生尊敬乡村教师。由于学生是将来的社会成员,乡村教师在与学生结成的师生关系中所建立的形象,不仅具有教育意义,而且具有社会意义;四是乡村教师应自尊。这是乡村教师社会地位得以提高最基本的层面。离开了教师的自尊,其他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三)建立乡村教师岗位奖励制度

教育是一项全社会的公益事业,它关乎到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所以在保证教育投入的基础上,应该建立激励教师的奖励制度,这些举措对提高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奖励不仅包括精神奖励还包括物质激励。精神奖励主要指通过工作职称晋升制度满足教师的需要,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使他们能从努力工作中得到满足感,从而增强其职业认同感。物质激励主要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适当给予其物质奖励,可以激发他们的工作动机,提高工作热情和效率。卓越的教师是稀缺资源,我们需要对这些资源进行关注和保护,进行和合理的地开发和利用,使得教师本身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四)构建乡村教师区域性轮换制度

在一定区域内实施城乡教师的流动机制以促进城乡学校师资的相对均衡,已经成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实施区域性教师轮换制度有助于改进乡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使他们符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基础教育对教师的要求。针对影响乡村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因素分析,在全面分析研究建立区域性教师轮换制度的政策保障、轮换时间的确定和轮换教师的选择的同时,更加注重结合欠发达地区乡村教育实际,实施区域性教师轮换制的具体运作方式:一是以城市为中心,城市辐射式的轮换方式。二是市、县内自助式的轮换方式。三是跨越地区界限的校际轮换方式。四是鼓励地方高师院校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

综上所述,欠发达地区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度较低,不能满足大力发展当前教育发展的需求。[8]因此,要继续加强欠发达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提升乡村教师学历水平,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而这些重要举措将有利于进一步稳定乡村教师队伍,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以推进乡村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1]沈之菲.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教师职业角色认同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饶军民.近十五年来国内教师离职研究的前沿演变和热点领域[J].教师教育研究,2013,24(7):79-85.

[3]Miller. Identity and Psychology[J].The Cambridge Press, 1996,25(1):34-36.

[4]Hans Mole. Identity and the Sacred[J].The Free Press, 1977,36(1):62-64.

[5]Wilhelm Dilthey. Phenomenology and Psychopathology: Search for a Method[J].Science Education, 1982,83(2):45-49.

[6]Taylor. An Investigation into Professional Identity[J].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 2001,26(1):185-186.

[7]Kerby.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M].1991:75-77.

[8]Antonek. Teacher efficacy capturing an elusive construct[J]. Teaching and TeacherEducation, 1997,17(3):183-184.

[9]罗伯茨.Identity learning: The core process of educational change[J].Educational Studies, 2000,31(4):419- 430.

[10]Dillabough.Teacher Cogni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103-106.

[11]Goodson & Cole. Approach to conceptualizing teacher identity[J].Teacher Edcation, 1994,22(3):308-319.

[12]Cooper & Olson. Creating Professional Identity[J].Science Education, 1996,82(3):293-310.

[13]Mishler. Multi-perspective study in Identity[J].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 1999,21(3):193-196.

[14]饶军民.近十五年来国内教师离职研究的前沿演变和热点领域[J].教师教育研究,2013,24(7):79-85.

[15]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3):25-27.

[16]严玉梅.教师认同问题研究及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8,(11):10-13.

[17]罗佳.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差异与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2011,(12):30-33.

[18]高晓敏.教师人格特征、组织特征与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11,(9):56-58.

[19]杨晶.农村教师发展现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20]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专业发展[D].曲阜师范大学,2005.

[21]范先佐.构建"以省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113-118.

[22]于慧.农村教师职业认同感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23]薄艳玲.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24]赵丹,闫晓静.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资源的现实困境与均衡配置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2015,(3):30-32.

[25]姜超.农村从教:不想去还是去不了?[J].教育学术月刊,2015,(4):25-26.

责任编辑:吴旻

The Study on the Rur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Take the Rural Compulsory Young Teachers in Less Developed Areas for Example

DENG Weia, ZHONG Shangrunb

(a.GraduateDivision;b.SchoolofForeignLanguages,GannanNormalUniversity,Ganzhou341000,China)

The key to decid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eaching is the teacher, and in some degree,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will have an effect on their loyalty of education. Take the former Central Soviet Area in Gannan area for an example, we use a large number of survey data to analyze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eachers' occupation identity in the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besides, we have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countries should put more attention to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less developed areas. As th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of the teacher is improving step by step, it is necessary that the education of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continuously.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less developed areas; the teacher in rural areas

1004-8332(2016)02-0100-06

2016-02-28

10.13698/j.cnki.cn36-1037/c.2016.02.027

2014年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YC2014-S418);2014年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14422)

邓伟(1975-),女,江西高安人,赣南师范学院研究生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钟尚润(1991-),女,江西兴国人,赣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在校硕士研究生。

G45

A

·基础教育研究·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6.1037.C.20160411.1006.001.html

猜你喜欢
教龄教师职业认同感
公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研究
——以大四公费师范生为例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湖南省孤独症康复教师培训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成都市初任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研究——以毕节市某特殊教育学校为例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培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提高教师教龄津贴,激励教师终身从教
中学数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研究
马秀珍:建议提高教龄津贴标准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