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例青少年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质性分析*

2016-08-16 03:46杨福佳邓稳根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质性研究者编码

杨福佳,邓稳根

(赣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心理学研究·

147例青少年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质性分析*

杨福佳,邓稳根

(赣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江西 赣州341000)

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习得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而这些问题对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研究者将对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深入解析,并在研究方法上突破以往惯用的范式,从质性研究的角度出发,借助QSR Nvivo10.0完成分析。最终,研究结果得到当前青少年身上存在的六大心理行为问题,三个引发问题的主要原因以及教师针对问题重点采用的六种教育措施,以此引发广大教师的思考。

青少年学生;心理行为问题;质性研究

一、引言

青少年期,介于童年期和成年期之间,又称青春期。这一时期主要以生理发育为契机,以心理成熟为目标,是个体从依赖他人转变为逐渐走向自立自强的阶段。然而,该期间内充满了各种危机,如果青少年没有找到有效应对危机的办法,那么就容易产生心理行为问题[1],表现为不能良好地遵守社会准则,难以适应社会生活,给社会、他人或自身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等。

青少年身上主要存在哪些心理行为问题,引发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教师怎样解决问题以及解决效果如何,以上将是本研究关心的问题。虽然不乏前人对以上问题的探讨,但他们通常采用心理测量法、实验法等定量研究的方法来进行。心理测量法的使用能够比较得到青少年在心理行为变量上的得分差异,揭示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依赖于受测者作答的真实性。由于心理行为问题通常具有高度的社会敏感性,因此,青少年在作答时可能会受社会赞许性的影响,从而针对测验项目作出符合社会期望的回答,这就会影响结果的有效性。即使有些青少年不是故意隐藏自己的真实状况,但出于心理防御机制的保护作用,他们也容易出现无意掩饰自己真实面的情况。此外,该方法只能比较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在数量上的差异,而无法表明本质上的不同。相对于心理测量法,实验法能够更好地揭示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与其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但在其实施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无关变量,这就对研究者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在行为研究中,一些外在变量很难得到严格控制,如果坚持采用实验法将会影响结果的生态效度。

鉴于定量分析方法的不足,本研究决定采用案例分析法对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质性研究。因为通过质性研究,我们可以摆脱数字的束缚,重新回归到文字材料本身,建立相对系统化、清晰明确的心理行为问题分类体系,也可以深入详尽地分析问题的产生原因,还可以了解当前的教师面对问题主要采用的教育措施种类。

目前,质性研究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扎根理论、解释现象学、话语分析和叙事分析四个取向上。[2]其中,扎根理论作为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得到广泛应用。该取向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美国医院的临终病人体验进行探究的一个项目。[3]主要思想是,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因此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在系统性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来寻找反映事物本质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概念之间的联系最终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4]此方法可用来寻求探究过程和/或意义的研究问题,相比较其他方法,突出优势在于它能够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新的概念和思想。因此,本研究也将依据该取向展开研究,力图通过对147名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前面提到的问题。

二、方法

(一)案例采集

本研究的文本资料主要源于赣南师范学院2012级和2013级学科教学专业(寒暑期班)硕士研究生撰写的案例报告,而这些硕士研究生都是中小学的一线教师。为保证案例的真实性且适合进行质性分析,研究者对他们提出了撰写案例的要求:撰写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个案;必须明确案主的年龄、性别和年级等基本信息(不需要撰写真实姓名);客观描述案主的相关行为表现;分析引发案主行为表现背后的深层原因;客观描述自己对案主进行教育干预的详细过程;评价教育干预措施的有效性。此外,研究者还强调这些案例仅用于研究途径,不会用来评价工作优劣水平。最终,研究者收集得到187名硕士研究生(教师)撰写的有关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个案报告(以文本形式呈现),后依据斯滕伯格[5]对青少年的划分标准(10~20岁即为青少年阶段),剔除小于10岁或大于20岁的非青少年阶段无效报告与不完整报告共40例,保留有效报告147例,共236 791字。

(二)分析工具

研究工具采用QSR Nvivo10.0质性分析软件进行。QSR Nvivo10.0具有有效管理非数字、无结构材料,搜查,理论化与索引等强大功能。它可以进行弹性的探索及解释定性资料,系统地辅助研究者完成对文本进行编辑、编码、提取、撰写、分析备忘录、建构模型等复杂工作,是目前最适合于质性研究使用的软件之一。

(三)资料分析

原始文本资料导入Nvivo软件后,研究者首先对案例进行顺序编码,即S001~S147。由于每个案例都涉及人口统计学信息,研究者需要将性别、年龄和年级三项信息从报告中提取出来进行分类。接下来则是以扎根理论为思想对资料进行质性分析,步骤包括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和选择式编码3个阶段。

1.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指对资料进行分解、比较、概念化和范畴化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将资料打散,赋予概念,然后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起来的操作化过程。在这一轮分析中,研究者需要遵循“既什么都相信,又什么都不相信”[6]的原则,即采取一种完全开放的态度认真阅读原始材料,“悬置”个人的“倾见”和已有研究的“定见”,尽可能地将资料按其本身的状态来呈现。在Nvivo的具体操作过程中,研究者需要对任何自己感兴趣的现象或话语进行编码,储存为节点(Nodes),供之后的归纳分析使用。值得注意的是,编码时应尽量寻找本土化的概念,即以原始资料中的关键词作为基础编码。此轮过后,分析共产生4 720个节点。

2.主轴式编码

主轴式编码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和建立概念之间的各种关系,以表现资料中各个部分的有机联系。[7]这些联系可以是因果关系、时间先后顺序、语义关系、情境关系、相似关系、功能关系、过程关系等。在这一阶段,研究者需要对开放编码的结果进行整合处理。除去三项人口统计学信息,每个案例基本可按生理特征、性格特点、认知特点、家庭状况、学校信息、在校表现、问题行为和教育措施8个方向归类合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提取出每项个案中主要的心理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及教育措施,再进行归类得到12个心理行为问题分类的独立类属,17个影响因素类属以及6个教育措施类属,共计2 943个节点。

3.选择式编码

选择式编码是指在所有已经发现的类属中,经过系统分析后选择一个核心类属,将它系统地与其他范畴联系起来,进一步验证关系,并把概念化尚未发展完备的范畴补充完整的过程。[8]与其他类属相比,核心类属应具有统领性,能将大部分研究结果囊括在一个比较宽泛的理论范围内。核心类属一旦被分析出来,理论就产生了。本轮分析中,通过选择式编码,研究者最终得到6种典型的心理行为问题,即6个核心类属,分别是学习困难、人际交往困难、极端行为、性格问题、情绪情感问题和恋爱问题;核心影响因素包括3项,分别是家庭因素、个体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主要的教育措施有6条,即沟通关注、家校联合、外界支持与帮助、班级活动职责、处分惩罚和专业辅导。

三、结果与分析

(一)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分析

在147例个案中,男生在心理行为问题上的报告率(96人,占65.3%)相比较女生(51人,占34.7%)更多。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年龄、年级分布如表1所示。由表1可得,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发生在12~18岁之间(占89.1%),初中到高中阶段(占75.5%)。其中,初一、初二和高一、高二年级(61.9%)的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报告率远高于初三和高三年级的学生(13.6%)。

表1 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年龄、年级分布表

(二)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分类

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分类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在青少年群体中,心理行为问题主要有七大类,其中,报告最多的问题是学习困难问题,比重占据一半以上;其次分别是人际交往困难和极端行为问题。各大类心理行为问题又包含若干小类,共13种,而在这些小类中,主要的心理行为问题有学习态度/积极性、同伴交往和攻击行为等。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上广泛关注的青少年恋爱和网络成瘾等问题在案例报告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高。

(三)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成因分析

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成因如图1所示。由图1可得,家庭因素、个体因素及社会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几乎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在147例个案中,引发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产生的因素主要有个性因素、缺乏关爱和管教、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以及同伴交往。值得注意的是,少数案例报告了学校教师教育因素对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产生的影响。

(四)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教育措施的分析

教师针对心理行为问题采用的教育措施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教育措施主要有6种,其中沟通关注和家校联合是教师面对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时最常采用的解决方法,但他们很少有人有意识地根据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对青少年进行辅导。另外,根据教师的自我评价显示,措施的有效率仅有55.10%,这就表明当前教师使用的教育措施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表2 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分类表

图1 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

学习困难人际交往困难极端行为性格问题情绪情感问题恋爱问题总计沟通关注71例24例19例9例3例3例129例家校联合49例16例17例5例5例2例94例外界支持帮助29例12例9例4例2例1例57例班级活动职责15例6例3例2例1例2例29例处分惩罚5例3例\1例9例专业辅导1例4例\1例6例总计170例62例51例20例12例9例

四、讨论

本研究发现,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发生在青春中期。研究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经历了初期的发展之后,此时的青少年在生理发育上已基本成熟,但他们的心理发展还相对滞后。伴随着社会角色的改变和自我意识的萌生,个体面临着一系列的心理危机,如果危机没能得到正确、及时的解决,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自然就会发生。过了这一阶段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更加成熟、稳定,应对危机的能力逐渐提高,心理行为问题就会逐渐减少。此外,研究还发现,正值毕业班的青少年在心理行为问题上的报告率相对于非毕业班学生更少,可能原因在于迫于中国传统的升学压力,多数毕业班学生会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无暇关注其它方面。与此同时,父母和教师更多的关注促使他们的心理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因此,心理行为问题不容易发生。

案例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身上存在的主要心理行为问题是学习困难,而学习困难问题中最主要的是学习态度/积极性问题。该结果表明,学生在学习方面产生的困难,并不表现于学不会,而在于不愿学,因此,如何激发青少年学习的积极性是值得广大教师和家长深思的一个问题。令人感兴趣的是,近年来倍受关注的学生恋爱和网络成瘾问题在本研究中体现较少。一方面的原因可能在于教师对青少年的恋爱和上网问题管束严格,学生不敢轻易尝试;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恋爱和网络成瘾行为多发生在学校范围之外,再加上学生的刻意掩饰,所以不容易被教师发现。这就告诉我们,教师如果想要深入发掘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恋爱和网络成瘾问题,可能还需要得到家长的配合,加强对青少年课后不良行为的管理和监督。

在成因分析中,个体、家庭和社会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十分重要。首先,被调查的147名青少年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34.0%,来自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占24.5%,独生子女的比重更是超过半数(55.8%),这些结果纷纷表明不良的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引发作用。例如,一些家长的教育方式十分专制,他们很容易把自己的想法强压在孩子身上,甚至出现打骂孩子等不良行为。类似这种过分操纵孩子成长的教育必将不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还有一些家长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的教育方式属于放任自由型。这一点在留守儿童或单亲家庭的青少年与独生子女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前者是缺失关爱的典型表现,后者则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得到来自父母、祖辈无尽的宠爱甚至是溺爱,从而成为家中的“霸王”。总之,生活在这两种环境中的孩子都容易养成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在个体影响因素中,具有好胜心过强、懒散拖延、自制力差、盲目自信、自我中心、自卑和孤僻偏激等7种性格特征的青少年容易产生心理行为问题。而在社会环境因素中,长期处在行为不良群体中的青少年以及同伴关系不良的青少年也都容易产生心理行为问题。此外还有17.01%的青少年是因为遭遇突发事件(比如,亲人去世、父母离异等)从而产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面对意外事件,成年人尚且具有承受能力和解决办法,但大多数青少年的表现通常是手足无措的,因为他们在过往的成长历程中并没有存储过相关经验来解决问题,而此类事件的突然发生已经远远超过了自己本来的能力范畴,因此备受打击。如果周围人没有给予及时地安抚或引导,青少年将很难凭借自己单薄的力量化解事件带来的影响,他们容易变得一蹶不振,从而使得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加大。综上,针对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教育需要汇集个体、家庭和社会三股力量,共同努力,相互配合,这样才有可能减少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

在对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进行干预的教育措施方面,大多数教师通常采用沟通关注和家校联合的策略。具体做法是,教师首先与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青少年谈话,如果不见成效,便会联系父母要求配合。事实上,这些与学生个人的交谈往往都是传统、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足以触动到学生内心深处,即使与其父母联合,也经常难以取得实效。因此,有近一半的教师认为目前对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是无效的。研究者还发现,很少有教师能采用心理学专业方法对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辅导和干预,体现了当前中小学教师在心理咨询和辅导技能上的素养并不高,有待加强。

五、结论

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基本可分为六类:学习困难、人际交往困难、极端行为、性格问题、情绪情感问题和恋爱问题。影响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产生的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家庭因素:缺少关爱管教、教育方式不当;个体因素:个性因素、认知错误因素、情绪情感因素、生理缺陷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学校教师失职、同伴交往、意外事件。针对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常用的教育措施包含六点:沟通关注、家校联合、外界支持帮助、班级活动职责、处分惩罚和专业辅导。

[1]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468.

[2]莱昂斯,考利.心理学质性资料的分析[M].毕重增,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32.

[3]Glaser BG, Strauss AL. Awareness of Dying[M].New York:Aldine Press,1965:79-97.

[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24.

[5]斯滕伯格.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第7版)[M].戴俊毅,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3-10.

[6]Strauss A. 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121-125.

[7]Glaser B, Strauss A.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Chicago:Aldine Press,1967:18-48.

[8]Strauss A, Corbin J. 质性研究概论[M].徐宗国,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7:117-135.

责任编辑:吴旻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Psychological Behavior Problems Based on 147 Adolescent Students' Cases

YANG Fujia, DENG Wengen

(SchoolofEducationalScience,GannanNormalUniversity,Ganzhou341000,China)

Adolescent students in the growth process may learn various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which are extremely harmful to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researcher explored teenagers' psychological behavior problems in depth, and broke the previous usual paradigm in research method, that is, analyses have been achieved with the help of Nvivo 10.0 QS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Finally, the results showed six psychological behavior problems existing in teenagers, three main reasons which triggering these problems, and six kinds of educational measures carried out by teachers. From the above analyses, teachers are expected to do more thinking.

adolescent students; psychological behavior problem; qualitative research

1004-8332(2016)02-0118-05

2015-10-07

10.13698/j.cnki.cn36-1037/c.2016.02.031

赣南师范学院2012年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赣南师范学院2013年研究生课程教学案例库项目

杨福佳(1990-),女,安徽全椒人,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学研究方法。

B848

A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6.1037.C.20160411.1121.023.html

猜你喜欢
质性研究者编码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Genome and healthcare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从量化机制到质性建构——情绪话语分析刍议
维医治疗涩味黏液质性风湿性关节炎85例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