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类称谓语的历史发展和语用分析*

2016-08-16 03:46刘海平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夫子姓氏弟子

刘海平,黄 琲

(赣南师范学院 文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语言学研究·

教师类称谓语的历史发展和语用分析*

刘海平,黄琲

(赣南师范学院 文学院,江西 赣州341000)

从面称和背称的角度来考察,历史上出现过的“师”“先生”“夫子”“老师”“教师”等教师类称谓语的用法,这些称谓语用于面称时一般不接受姓氏词的修饰,用于背称时也以不接受姓氏词修饰为常,姓氏词修饰教师类称谓语具有离散亲密关系的作用。

教师类称谓语;面称;背称;姓氏词;离散性

一、引言

称谓语就是与称呼或名号有关的词语,相对于其它词汇而言,称谓语从古至今都相对稳定,这与称谓语指称的对象稳定是密不可分的,教师类称谓语也是如此。教师类称谓语可分为面称和背称两种,“面称”就是称呼性称谓,“背称”就是指称性称谓。一般而言,教师类称谓语均属于敬称,但也有用作贬称的,如“教书匠”[1]243“老九”[1]244,即带有贬义色彩,这些是在特定政治环境下产生出来的称谓语,也只在短时期内流行。

汉语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教师类称谓语大致有“师”“先生”“夫子”和一系列以“师”为核心语素构成的双音词“老师”“人师”“业师”“教师”等,还有一部分从事教育的官员称谓语,如“祭酒”“司业”“博士”“教授”“助教”“教习”“学正”“学录”“山长”“教谕”“训导”“提学”,《续文献通考·学校考》说:“凡儒师之命于朝廷者,曰教授,路、府、上州置之;命于礼部及行省与宣慰司者,曰学正、山长、学录、教谕,州、县及书院置之。”这些姑且也算在教师类称谓语之列,但平时使用较少,本文暂不讨论。

上述教师类称谓语中有一类,如“西席”“西宾”“山长”等,是寓含典故的雅词,比如“山长”是指五代时,蒋维东隐居衡岳,以讲学为主,受业者众多,尊称蒋维东为“山长”,久而久之,“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西席”“西宾”是指汉明帝刘庄为太子时,拜桓荣为师,登皇位后,对桓荣仍十分尊敬,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听桓荣讲经。汉明帝给桓荣安排坐西面东的座席,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从此,“西席”便成了对教师的尊称,也称“西宾”。现在这些词都很少使用了。

关于教师类称谓语的历史发展,学界已有的研究大多是训释词义,很少从面称与背称的角度来阐述,尤其更少从称谓语与姓氏修饰语的关系方面来探讨,缺乏详细的语用分析;现代汉语层面的研究又很少讨论称谓词的历史发展和历史语用分析。这些研究都存在一些缺陷,没能将二者打通。邢福义先生曾经提出了著名的“两个三角”理论,即“表—里—值”小三角和“普—方—古”大三角,[2]分析问题时应该放宽眼界,打通普古方,以“方”证“普”,以“古”证“普”,这样分析问题就会深刻些。

二、师

现在所说的“老师”在古汉语中一般用“师”来表达,先秦既已常用。《礼记·文王世子》:“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玉篇·帀部》:“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具体文献中的例子:

(1)故天生时而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礼记·礼运》)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3)谚言:“三岁学,不如三岁择师。”(《新论·启寤》)

(4)农商工师各得所欲,交易而退。(《盐铁论·本议》)

(5)弘济艰难,参其功者时杰;经纬礼乐,赞其道者人师。(《大唐新语·匡赞》)

(6)兵乱隐居吴中,吴人争延致为弟子师。(《金元散曲·谢应芳》)

(7)少苦学,以司马、周、程氏为师,每谓存天性之谓良贵,充诸已之谓内富,故漠然不以利禄动其心。(《桯史》卷三)

(8)又说:“岂有弟子不知师之名姓的?再恳把名姓赏给弟子听听。”(《风月鉴》第五回)

(9)尽来拜他门下,不记其数,多呼妙观为师。妙观亦以师道自尊,妆模做样,尽自矜持,言笑不苟。(《二刻拍案惊奇》卷二)

(10)原来这贾家之义学,离此也不甚远,不过一里之遥,原系始祖所立,恐族中子弟有贫穷不能请师者,即入此中肄业。(《红楼梦》第九回)

从先秦到近代,“师”都是一个基本的教师类称谓语,古汉语中的“师”只用于背称,不用于面称。“师”是一个总括性称谓语,用于泛指,前面可加修饰语,如例(5)的“人”修饰“师”组成“人师”,例(6)“弟子”修饰“师”组成“弟子师”,等等。后来“×师”族双音节称谓语之所以能大量衍生,除了韵律方面要组成一个音步外,[3]还与“师”表义空泛,需要其他语素来修饰和限制有很大关系,但是“师”很难接受具体的姓氏词的修饰,原因还是与“师”是总括性称谓语有关,“师”一般是概指某类人,而不具体指某个人。

但是现在学术圈里有师生情分的学生一方喜欢称老师为“××师”,如季羡林师,这种用法古语中难觅,这里“师”就是老师的省写,也一般见于书面语,大概是一种求雅的用法。

在汉语词汇双音化进程影响下,教师类称谓语双音化明显,其衍生途径是以“师”作为核心语素来构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师”格式构词,如“老师”“业师”“尊师”“先师”“塾师”“人师”“俗师”“儒师”“导师”“小师”“周师”“严师”“帝师”“常师”“弩师”“学师”“令师”“妓师”“姆师”“本师”“棋师”“家师”“明师”“书师”“拳师”“民师”“恩师”“社师”“圣师”“蒙师”“经师”“门师”“名师”“宗师”“宿师”“女师”“父师”“讲师”“教师”“良师”,结构方式多为偏正式,这些词流传至今,以“老师”“教师”最为常用;另一种是以“师×”格式构词,如“师父”“师傅”“师氏”“师长”“师尊”“师资”,这些结构方式多为并列式或同位式。略举几例:

(11) 众人一齐起身作揖,高赞一一通名:“这位是小儿的业师,姓陈,见在府庠。这就是小儿高标。”(《今古奇观》卷二十七)

(12) 来来往往,复仁不觉又是六岁,员外请个塾师教他读书。(《喻世明言》卷三十七)

(13) 苍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宣帝时徵齐人能正读者,张敞从受之。(《汉书·艺文志》)

(14) 乃谓高公曰:“方知探宝化城,如来非妄立喻,今高公是我导师矣。高公本宗,固有如是降伏其心之教。”(《太平广记》卷四九〇)

(15) 近见二三讲师,亦效其体,以自尊大,真可谓无忌惮矣。(《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七)

(16) 世祖从容问汤本师为谁,汤对曰:“事沛国桓荣。”(《后汉书·桓荣传》)

(17) 拣个好日,备了果酒,领他去拜师父。那师父就是倪太守请在家里教孙儿的,小叔侄两个同馆上学,两得其便。(《今古奇观》卷三十六)

(18) 在生之日,女将男子,男将女人,行淫欲于父母之床,弟子于师长之床,奴婢于曹主之床,当堕此狱之中。(《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四)

三、先生

古汉语中“先生”可用来称呼老师,也是教师类称谓语,“先生”可用于面称,也可用于背称。面称的例如:

(19)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0)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山木》)

(21)弟子曰:“先生往无反期,弟子敢有所谒;先生将何以教?先生不闻壶丘子林之言乎?”(《列子·天瑞》)

(22)安公子道:“学生之见,备细写下一封书信,外写一封请启,烦褚一爷去托九公代学生一行。先生,你看使得使不得?”(《侠女奇缘》第四十九回)

用于面称的“先生”往往是出自弟子口中,如例(19)~(21),例(22)中的“先生”也是出自学生安公子之口,在这些情况下“先生”与“弟子”师生关系明显,“先生”所指明确,面称词前是不需要加人名的。

“先生”也可用于背称,例如:

(23)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义则服。(《管子·弟子职》)

(24) 先生问伯羽:“如何用功?”曰:“且学静坐,痛抑思虑。”(《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八)

(25)天子太子,诸侯世子,皆就师于外,尊师重先生之道也。(《白虎通义》卷四)

(26)大程先生名颢,字伯淳,以进士得官。……小程先生名颐,字正叔,举进士,殿试不中,不复再试。(《童蒙训》)

“先生”表义甚广,用做面称的老师类称谓语“先生”只是其诸多义项中的一个,现在的“先生”一般是当作对男士的尊称来使用的,“先生”基本上不用做教师类称谓语了,*施春宏(2011)说:“在高校里,学生和老师们往往对该校中某几位学高德劭( 往往也年高) 的老师大体一致地称作‘先生’; 而对其他老师则多以‘老师’相称( 当然也可叫‘先生’,但此‘先生’已非彼‘先生’) 。‘先生’中包含着浓浓的‘敬’和‘仰’之意。”这些说法多出现在知识分子族群里,自然有很大的仿古成分。[4]若有也算是仿古用法,为什么古汉语中作为老师类称谓语的“先生”,在现代汉语中却没有继承下来呢?这应该跟词汇表义精密化有关,“先生”义项过多,在表达时难免会混淆不清。袁庭栋说:“‘先生’自先秦至现代被长期使用,凡认为有学有德可尊敬者均可称先生,用法很广。……‘先生’作为尊称,到唐宋以后可以说用得太宽,几至于滥用。……清末‘光绪中,上海高等妓女,世俗所称之书寓、长三是也,亦称先生而不称小姐。’”[5]因此“先生”到现代口语中已基本不用做教师类称谓语了。

四、夫子

《汉语大词典》【夫子】条:①古代对男子的敬称。②孔门尊称孔子为夫子,后因以特指孔子。③后世亦沿称老师为夫子。④明代亦用为门生对座主的尊称。⑤对学者的称呼。⑥称丈夫。⑦伕子。旧指挑夫,脚夫等。

古汉语中教师类称谓语“夫子”也可以用于面称。例如:

(27)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28)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於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29)孔子有顷到,越王曰:“唯,唯,夫子何以教之?”孔子曰:“丘能述五帝三王之道,故奏雅琴以献之大王。”(《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

(3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论语·学而》)

(31)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

(32)曰:“二程夫子之为教,各因其人而随事发明之,故言之抑扬亦或不同。”(《朱子语类》卷九十七)

(33)见公子来了,便要帽子褂子,待要穿戴好了,亲自带他出去拜谢他的业师程老夫子。(《侠女奇缘》第三十七回)

例(27)(28)(29)用于面称,但与“先生”出自学生之口不同,“夫子”也可出自其他人之口,如例(29),越王与孔子没有师生之份,从后面孔子尊称越王为“大王”可以印证;例(30)(31)(32)(33)用于背称,田惠刚引恽敬《与朱干臣》:“古者弟子面称师曰‘子’;其为他人言之不面称,曰:‘夫子’。”[6]这种说法有一定片面性,以《论语》为例,《论语》中共有“夫子”39例,除去不是“老师”义的10例,“老师”义的29例中用于背称的有23例,面称的有6例。“夫子”也是汉语史中一个重要的用于面称的教师类称谓语。

用于面称的“夫子”不接受姓氏词的修饰,用于背称的“夫子”前可接受姓氏词修饰。近世面称多用“先生”,而较少用“夫子”,这可能是“夫子”在《论语》中主要用来指孔夫子,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大,“夫子”似乎成为了一个专有名词,像“夫子庙”是专为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虽然后代也有“夫子”用做一般意义上的老师,但终究摆脱不了孔夫子的影响,已经很难独立出来做常用的面称教师类称谓语了。

用于背称的“夫子”前又可以以姓氏词修饰,这可能是由于教师类称谓语“夫子”原来一般指孔夫子,与“师”“老师”这些泛化的教师类称谓语相比,内涵和外延均较窄,如果要确指孔夫子以外的其他人,如“程夫子”“张夫子”等,须在“夫子”前加“程”“张”等姓氏词来特别标记,起到特殊的语用效果。

五、老师

《汉语大词典》【老师】条:①年老辈尊的传授学术的人。②泛称传授文化、技艺的人。③今为对教师的尊称。④明清两代,生员、举子称座主和学官为“老师”。⑤对僧侣的尊称。⑥指军队出征日久而疲惫。

现代汉语中老师类称谓语无论背称还是面称,基本上都用“老师”来表示,并且前可加姓氏词也可以不加,但是在秦汉时期“老师”不是词,而是词组。例如:

(34)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35)自贤士大夫、老师宿儒、新进小生,闻先生之死,哭泣相吊。(韩愈《施先生墓铭》)

(36)自秦之焚书,六经尽矣,至汉而出,皆其残脱颠倒,或传之老师昏耄之说,或取之冢墓屋壁之间。(欧阳修《问进士策》)

(37)名孚实副,许为老师。(王闿运《今皇上七年以疆域为纪》)

以上几例“老师”均为偏正式词组,意为“年老辈尊的传授学术的人”,“老”的实词义很明显。后来在词汇变化过程中,“老师”由词组降格为词,“老”由实词虚化为词缀,而基本不表实义了。“老”的词义虚化也符合人们的认知心理,“老师”是指“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一般是那些年老辈尊的长者。大约从唐宋以后,“老”词义开始逐渐虚化。例如:

(38)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元好问《示侄孙伯安》)

(39)满江红畴昔胪传,仗下奏、祥云五色。何况是、西山弟子,鹤山宾客。上帝照临忠义胆,老师付授文章脉。(刘克庄《全宋词·满江红》)

(40)哪吒曰:“启老师:蒙恩降生陈塘,今已七载。昨日偶到九湾河洗澡,不意敖光子敖丙将恶语伤吾,弟子一时怒发,将他伤了性命。今敖光欲奏天庭,父母惊慌,弟子心甚不安,无门可救,只得上山,恳求老师,赦弟子无知之罪,望祈垂救。”(《封神演义》第十二回)

(41)唐敖道:“门生多年未见老师,无日不思,今日得瞻慈颜,不胜欣慰,自应登堂叩谒。”(《镜花缘》第十五回)

(42)此人姓刚,名弼,是吕谏堂的门生,专学他老师,清廉得格登登的。(《老残游记》第十五回)

例(38)中的“老师”即为“小学”老师,可以理解为一个词了。明清时期“老师”的使用就比较多了,“老师”逐渐成为教师类称谓语中的基本词汇。

“老师”既可以表背称,如例(38)(39),也可以表面称,如例(40)(41),古汉语中“老师”前还是以不加姓氏词为常,尤其是面称中“老师”前不附姓氏词。现代汉语中,“老师”仍然可表背称也可表面称,但是都可以自由接受姓氏词的修饰。[7]例如:

(43)你开车到我楼下,按几声喇叭,我就会下来的。然后我们再绕到李老师和胡老师住的那栋楼接他们。(方方《定数》)

(44)谁知她根本就没看过纪晓岚的书,这个故事是她从老师那里听来的。(王小波《阴阳两界》)

(45)放学了,在此起彼伏的“赵老师,再见”声中,我目送着家长们牵着孩子的小手艰难地在雪地里跋涉的背影。(《感动那堂中文课》,引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04-02)

例(43)(44)是背称,例(45)是面称,例(43)(45)是“××老师”格式,例(44)就是直接称呼“老师”,这里“老师”是泛称。但是现在娱乐界也越来越习惯于称某些主持人或演员为“老师”,这种“老师”的含义其实更像“老师”条的第②义。例如:

(46)有一次我在飞机场候机,一个观众兴奋地冲我跑过来说:“冯巩老师,请您给我签个名吧,真不容易碰见您。”(《江南时报》2004-02-08)

(47)“艺人,赶不上赵本山的,称他老师。艺人,成了赵本山徒弟,称他师傅,算升了一格。艺人称赵本山老师,是一种尊重,想学。这些人称赵本山老师,前提是赵本山也是艺人,且走在了前头。传媒公开称赵本山老师,则混乱了是非,让人分不清文化与低俗。”

与这种意思相仿的古例:

(48)然礼乐废久,而制作简缪,又继以龟兹部《霓裳法曲》,参乱雅音,其乐工舞郎,多教坊伶人、百工商贾、州县避役之人,又无老师、良工教习。(《新五代史·杂传》)

回到文章开头所提到的问题中来,如果师生特别熟悉,呼“老师”比“××老师”更亲切,这与汉语史上用于面称的教师类称谓语不接受姓氏词的修饰是一致的;如果师生不是特别熟悉,让人觉得称呼“××老师”可能更体现出言者的细心和用心,至少是有意地记住了老师的姓名,这本身也是对老师的一种尊敬。[7]正是因为“老师”称谓语出现的历史悠久,而现代汉语中的“老师”的功能又呈现多样化,使得“老师”这个词现在用起来颇为复杂。

六、教师

“教师”也是现代用于背称的主要的教师类称谓语,汉语大词典【教师】条:①教授歌曲、戏曲、武术等技艺的人。②向学生传授知识、执行教学任务的人。例如:

(49)况吃著官银两,又有赏赐,又有刑罚,比那费了家私、请著教师学武艺的便宜多少?(《纪效新书·戚继光》)

(50)三子虽是聪明,却见他又有老小,并许多行李车仗人马,又是栾廷玉教师的兄弟,那里有疑心。(《水浒全传》第五十回)

(51)众人听了大喜,立刻命庄丁备了马匹,就叫杨教师相陪同去。(《七剑十三侠》第五十六回)

(52)焦公子无精打采,垂头丧气,出离了府衙,乘着坐骑说道:“王教师,这么一来更糟啦,大人气怒之间,也没吩咐和尚的人头验不验。”(《三侠剑》第六回)

(53)先在程端友家,继在马秋玉家,与教师张仲芳同谱《五香球传奇》。(清李斗《扬州画舫录》)

(54)永乐取举人、监生年少者入翰林院,习夷字,以通事为教师。(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一)

(55)1993年12月19日,年仅24岁的金华兰溪市的青年教师徐友良,经学校同意带队组织学生外出野炊。(新京报2004-01-24)

例(49)~(53)讲的是教授歌曲、武艺的人,例(54)是指向学生传授知识、执行教学任务的人。现代汉语中的“教师”多指后者了,如例(55),例子很多,不赘。“教师”义由①到②,主要是从教授歌曲、武艺等具体手艺,到现在的向学生传授知识、执行教学任务的变化,词义范围发生了转移,而教授歌曲、戏曲、武术等技艺的人现在一般称为“师傅”,其实古汉语中“师傅”就有老师的意思。

古汉语中的“教师”比其他教师类称谓语更趋于接受姓氏词的修饰,如例(50)~(52),但是在现代汉语中反而不能接受姓氏词修饰了,不能说“王教师”和“杨教师”,而是说“王老师”和“杨老师”。现代汉语中的“教师”主要用于指一门职业,与古汉语中的“师”大致相似,所以一般也不附姓氏词,“教师”大多出现在书面语体中,很少在口语中使用。相对于“老师”“先生”等口语词而言,“教师”是一个书面语程度较高的称谓语。

七、余论

李树新认为,汉语称谓遵循两大原则:等差原则和情感原则,情感原则是人与人相互称呼时,讲究亲疏远近、注重关系的融洽和情感的交流,从“情感”“关系”的角度选择称谓语来称呼对方,它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重视人伦、重视人际关系和谐的文化心理。[8]情感原则是汉民族称呼人的重要原则。

通过上述考察可知,古汉语中主要的教师类称谓语“师”“先生”“夫子”“老师”用作面称时一般不附姓氏词作修饰语,作背称时也以不附为常。我们认为,不附姓氏词的教师类称谓语就是情感原则的具体运用,教师类称谓语前的姓氏词具有离散性,单说称谓语显得亲密,说“××称谓语(即称谓语前加姓氏词)”感觉疏远,称谓语前添加姓氏词具有离散亲密关系的作用,这和亲属类称谓语的影响是密切相关的。亲属词以不附姓氏词更显亲密,比方说,呼“叔叔”比“刘叔叔”亲密,呼“阿姨”比“王阿姨”亲密,这是因为在亲属系统中,嫡亲的“叔叔”“阿姨”是有限的,而“刘叔叔”“王阿姨”则是一般称呼,除“刘叔叔”“王阿姨”外,还可以说“李叔叔”“张叔叔”“陈叔叔”“李阿姨”“张阿姨”“陈阿姨”……“××亲属词”可以无限生成,亲属词前加不加姓氏词可以表示关系的亲疏。这些体现了情感原则,说明姓氏词修饰教师类称谓语具有离散作用。

古代的教育一般为精英教育,弟子从师多是私塾性质,一名或多名学生跟从一位老师学习,师生配置比是单对单或单对多的情况,“师”(或“先生”或“夫子”)所指是固定的,师生对此心照不宣,倘在“师”前再附人名反倒觉得疏远了。现代教育须多人合作才能完成,现在学科门类划分很细,每门学科必须配备相关的老师,只好在“老师”前冠以姓名称呼,以示区别了。

[1]王火,王学元.汉语称谓词典[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243-244.

[2]邢福义.汉语语法三百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54.

[3]冯胜利.论汉语的“自然音步”[J].中国语文,1998,(1):40-47.

[4]施春宏.交际空间与称谓系统的共变关系[J].语言文字应用,2011,(4):35-43.

[5]袁庭栋.古人称谓[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212.

[6]田惠刚.中西人际称谓系统[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457.

[7]郭继懋.常用面称及其特点[J].中国语文,1995,(2):90-99.

[8]李树新.论汉语称谓的两大原则[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5):77-82.

责任编辑:朱学平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Pragmatic Analysis of the Teacher Appellation Words

LIU Haiping, HUANG bei

(SchoolofChineseLiterature,GannanNormalUniversity,Ganzhou341000,China)

The paper mainly researches the usages of the teacher appellation words that ever appeared in Chinese history such as Shi (师)and Xiansheng (先生)and Fuzi (夫子)and Laoshi (老师)and Jiaoshi (教师)from the angle of face appellation and back appellation.The face appellation words generally do not accept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surname words, and the back appellation words usually do not accept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surname words, the phenomenon of the surname word modifies the teacher appellation word could discretize the intimate relationships.

the teacher appellation word; face ppellation; back ppellation; surname

1004-8332(2016)02-0056-05

2015-03-07

10.13698/j.cnki.cn36-1037/c.2016.02.016

2013年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13YY08)

刘海平(1974-),男,湖南新化人,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黄琲(1990-),女,江西于都人,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H131

A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6.1037.C.20160411.1102.017.html

猜你喜欢
夫子姓氏弟子
姓氏从何而来
有趣的姓氏
夫子的挑战
弟子规
姓氏拆解
弟子规
夫子之文章
夫子亦“愚”
扫净心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