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庙会献戏与献戏者的文化认知及行为表现
——以赣州市七里镇仙娘庙献戏活动为个案

2016-08-16 03:46吴绍良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庙会剧团活动

杨 林,吴绍良

(赣南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客家研究·

客家庙会献戏与献戏者的文化认知及行为表现
——以赣州市七里镇仙娘庙献戏活动为个案

杨林,吴绍良

(赣南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江西 赣州341000)

以赣州市七里镇仙娘庙会为个案,将客家庙会献戏活动还原到献戏者的实际生活中,通过分析七里镇仙娘庙献戏活动的沉浮历史,以及当下客家庙会献戏的具体事项和参与主体赋予文化意义的过程,从而阐释庙会献戏的生活性本质及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客家庙会献戏;仙娘庙会;文化认知;行为表现

中国戏剧自诞生就以庙会活动为载体。庙会为中国戏剧,尤其农村戏曲的生存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著名现代戏剧史论家张庚先生认为,城市的戏剧发展靠商业,农村的戏剧发展则靠敬神。[1]以赣州市七里镇仙娘庙会为例,主要对庙会中的献戏活动进行全景扫描,除献戏艺术本身,还重点关注献戏者在这一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以及献戏者所在的生活现场在献戏活动中的变化。因为在献戏活动中,作为参与主体的献戏者,根据自己的生活诉求和感受,所赋予献戏活动的意义是各取所需、因人而异的,且各自通过具体行为表达出对生活的理解。

一、七里镇仙娘庙献戏的沉浮历程

七里镇仙娘古庙坐落在贡江东岸的赣州市章贡区七里镇四联下坊自然村,历史悠久,始建于明代,原名“天花宫”,是民间百姓祈盼神灵保佑孩子不发天花的庙宇。后来因供奉观音菩萨神像的杨梅庵被洪水冲毁,遂将神像迁至宫内供奉,之后便称作“仙娘古庙”,是一座儒释道合祀的地方民间庙宇。相传农历三月二十日是“天花圣母”——金霄娘娘、银霄娘娘、碧霄娘娘的生日,这一天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祈平安。一年一度的七里镇仙娘庙庙会演变到今天,已成为当地民俗展示、文化娱乐、生意买卖、群众交流情感的集聚地,是赣南客家地区颇有影响力的庙会活动,也是赣州地区至今仍在举办祭祀活动的主要庙会,据说已有260余年的历史。

两百余年的庙会史上,最为盛大隆重光彩夺目的是1932年的庙会,这年地方百业兴旺繁荣昌盛,庙会首事们觉察到三位仙娘的全身长期受到香烛烟火的熏燎及附蒙灰垢,本色剃落消褪颇失庄严,提出要重鎏金绘彩修饰复容后,在仙娘生日这天代天巡狩,出游全镇,万民朝拜,广沐恩露。这项提议当即得到地方各界人士及百姓的赞同和支持,当时缘款银两颇丰,首事们遂邀集多方人士反复商议,周密安排,精心筹划。各村坊和镇里一些大姓人家也纷纷行动起来,自发筹集资金,收罗人才,各自制作一套演练锣鼓,一台代表本村坊百姓的精彩故事(古装戏目),为仙娘出游添彩。此次演出的剧目有《麻姑献寿》《白蛇传》《梁祝缘》等剧目。

抗日战争期间庙会中断数年,四十五后方医院迁移后,又恢复了庙会。首事会及社会有关人士,克服战乱期间人心浮动、物资缺乏等种种困难,千方百计筹措缘款,不辞辛苦清整场地,光鲜庙貌,认真细致地做好庙会筹备工作,并从左边肖家接电灯祝寿唱戏,盛况空前。据知这年庙会演出的是弘扬爱国主义、民族气节的剧目。时值抗日战争,困难当头,木竹业商生意萧条,仍坚持举办庙会的地方人士用心良苦。

日寇入侵赣州,仙娘庙亦被践踏不堪。抗战胜利后,首事们率先倡议修缮仙娘古庙,得到当地各界人士赞同。当地百姓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仍然踊跃捐资出力,然而修整工程还未竣工,仙娘生日又已来临,为了尽快紧拢民心,振奋精神,首事们反复磋商,决定生日祝寿活动不能耽搁,庙会照办戏照演。为解决演戏场地,首事们征得王家同意,从离庙约百米的较为宽大的蔑缆厂(八门厂)与酒精厂借来杉板、木头、蔑篷临时搭起戏台,准备到时请三位仙娘与百姓一起看戏。由于多方面原因,这次唱的不是东河戏,而是城里的京戏。1948年3月20日早上,锣鼓喧天,炮声隆隆,三位仙娘如期来到厂房庆寿观戏。庙里祝寿的香客和庙坪上的摊贩拥挤热闹一如往常,本来就较狭窄的临时戏场人满为患,连戏台边、围墙上都站满了人。这年庙会仅办了一天,是史上时间最短的一次。*《仙娘古庙志》,赣州市章贡区水东镇七里村仙娘古庙首事会,2006年第21-23页。

即使是在抗日战争那么艰难的情况下,当地民众仍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举行庙会。可见,庙会作为村落社会中“非常态”的生活事件在当地民众常态生活中的重要性,其中祭拜神灵是当地庙会仪式的中心, 而庙会献戏则是拜祭仪式的强化手段之一, 是这一仪式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戏台上下:仙娘庙会献戏活动分析

仙娘庙会期间,一般都少不了献戏活动。献戏活动主要由庙会首事会*首事会:成员9人左右,现任首事会成员有:张裕祥(会首)、肖茂珠、殷贸慈、黄书铭、张板忠、曾纪万、钟家珺、钟德时、温光彬。都是义务兼职,负责将各方人士捐赠的钱物用来修缮古庙和组织每年一度的庙会活动。负责,包括定团、定戏、定天数等整个活动流程。接下来结合田野讲述人提供的资料及个人观感,对2014年七里镇仙娘庙献戏活动进行简要的过程分析。

(一)定团

仙娘庙会宴请的剧团不是固定的,主要以于都、赣县等县业余剧团为主。会首张裕祥*张裕祥:仙娘庙首事会会首,七里镇人,2010年4月由当地民众荐举上任,赣南无线电厂退休职工。主要负责庙会期间的召集、统筹工作及仙娘庙的日常维护工作。对此有过一番详细的描述:

仙娘庙会一年一次,每年庙会都会献戏,这是祖上传下来的。一般庙会前一年的12月份,我们就会联系好戏班,谈好演出的价钱,而且还要跟他们签订一个合同。一般我们的要求是不要太贵了,一定要演得好;定下戏班以后再确定演几天;一般戏班要给我们一个他们能胜任的戏单子,由我们负责“定戏”,定戏后就等他们来演了。要是今年的戏班演得好,口碑好,大家都喜欢看,明年我们还用他们;要是大家都说演的不好,那我们明年就换一家(戏班)。

2014年仙娘庙会请的剧团是于都县无极限2013剧团,这个剧团由团长舒伟盛*舒伟盛:于都县小溪乡人,14岁开始学戏,1997跟随师傅曾昭福(于都梓山镇人,以前是于都县文化馆的,退休后成立了于都县文化馆中心业余剧团)入团学戏,1999年就离开剧团到广州去打工了。2004年回到赣州,利用之前外出打工攒下的积蓄成立了于都县兴盛业余采茶剧团,后更名为于都群星剧团,2013年又再次更名为于都县无极限2013剧团。于1998年创办,至今已有12年历史。剧团属于半班,排演各种古装戏、赣南采茶戏、黄梅戏,但以赣南采茶戏为主。为适应市场需要也会出演现代歌舞,大部分安排在晚上演。但仙娘庙会不需要,因为晚上没有安排演出。现剧团在编演员17人,其中包括锣鼓、二胡、扬琴、电子琴各4人,演员13人(男演员5人,女演员8人)。剧团中年龄最长者47岁,最小的学徒14岁,还有学徒若干以及部分兼职演员。

(二)定戏

定好前来献戏的剧团后,由剧团向首事会提供本剧团善演剧目单后,由首事会协商点戏,剧团应首事会的要求和演出的场合来安排。一般前三天的演出由首事会用捐助的经费组织(本次庙会是前两天时间),其他则由赶庙会的香客捐资点戏。演出剧目与时间由香客与戏班商议,需提前告知首事会协调,总的演戏时间则视点戏的香客多少及场次而定。庙会举办的时间长短就由捐资点戏的多少而定,短则三天,长则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此次庙会共演出8天,上午、下午各一场,每场演出的剧目均不重复(详见表1)。每个剧目寄予了点戏人祈求平安健康、兴旺发达、生子添孙、子女升学等美好寓意。

(三)剧装及道具

随着剧团的不断壮大,剧团所置备的剧装和道具也随之丰富了许多。据团长舒伟盛介绍: 最初,剧团刚成立的时候,剧装和道具都很少,只要五六个箱子就能装完,一辆三轮车就可以拉完。现在要30多个箱子才能装完,必须由一辆集装箱车才能拉过来。

(四)庙会盛况

3月20日献戏活动正式开始,庙会进入了最隆重、最热闹、最繁忙的阶段。正殿上宫灯高照,神龛中幔帐撩起,三位仙姑端坐神座,凤冠霞帔,仙容端庄,金碧辉煌。正殿神台前摆供着寿桃、橘子等各种供品,香炉中插满了香蜡,中间大香炉还端插着三柱寿香,神台后面两个铁架上各点燃着多盏精油灯。正偏殿的其他神台也插满了香蜡,使整个正殿灯光通明,香烟缭绕。进神祝寿的香客们手提香蜡,有的还手提精油和雄鸡,有的抱着小孩,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的涌来。庙里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人声鼎沸。香客们乱中有序地烧香磕头默祷,跌绞求签。伴随着戏台上的音响乐音和戏台下的欢声笑语,祝寿庆典的气氛显得既庄严肃穆又祥和热闹。

戏台前柱上,已经悬挂起当日演出剧目的水牌,喜欢看戏的民众早已站或坐在中栋敞殿占好位子,个个踮足引颈等待开锣观戏。

表1 此次庙会献戏剧目单

三、庙会“场域”中“献戏者”的文化认知与表现

如果我们将整个仙娘庙会看作一个“场域”[2],而每个“在场者”有着献戏的共同认知却有着各自具体诉求,因此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也就是说,每个“在场者”都构成了献戏活动的一部分。“献戏”是整个庙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对于不同的献戏者来说,由于其生活的体悟和理解不同,而赋予“献戏”的意义并不相同,从而体现出不同的行为。将视角关注到献戏者在“场域”中的表现,或许有助于理解庙会献戏行为的逻辑所在。

从某种意义上说,仙娘庙会的所有“在场者”共同构成了献戏者。根据赋予献戏活动的具体意义和诉求不同,这些“在场者”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资助者”:乐输*乐输:东晋和南朝时期对浮浪人(没有入编户侨寓流民)所征之税。此税没有固定数额,比一般编户农民所交正税轻薄许多。《隋书。食货志》:“浮浪人,乐输亦无定数,任量准所输,终优于正课焉。”“乐输”就是捐赠的意思。、信士*信士:汉碑有“义士”之称,泛指出财布施者, 宋避太宗赵光义讳,改称“信士”。后因专称信仰佛教而出钱布施的人。

资助者就是参与庙会资助的人。他们捐资献戏,并不一定要前往观看。对资助者来说,“献戏”主要是被当作一个仪式来进行,并赋予其至少两层意义:一是把“献戏”当作与神灵进行交易的资本,通过献戏取悦神灵,以获得更多的精神慰籍和心灵寄托;二是把“献戏”当作某种社会资本,通过“献戏”实现社会地位的提高。[3]在访谈中,舒伟盛说: 以前我一进剧团的时候,一年演出只有80多天,那个时候师傅的工资才20块钱一天,一年也就1 000多块。慢慢地大家(民众)的条件更好了,有更多的用去消遣、保平安,见你奉一场,我也随着一奉场,互相会暗暗比较。因此现在一年能演上280多天,演出多了,演员的工资跟着涨了,一般每个人每年可以拿到3万多。有些生意好的剧团,演员甚至可以拿到6万多呢。

因此,资助者基于个人利益需要将献戏当作媒介,沟通人神和人人,进一步促进了庙会献戏的勃兴。

(二)“庙上的”:首事会

作为整个庙会的负责人,庙会献戏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和具体实施人,首事会从三月初一日起,便分成若干组去各村家家户户募化缘款,作为三月二十日“仙娘祝寿”的备用资金,确保庙会期间的“献戏”能够顺利进行。“献戏”就是为满足捐助者的多重诉求而举行的仪式,那么资助者就要求仪式要完整,并有一定规模,最好能造成轰动效应。在提起对庙会献戏的看法时,首事会会首张裕祥说到: 我们都是无偿的,但既然他们(资助者)信任我们,我们就要负好责任,把这件事情办好。募化来的缘款除去举办庙会所需的开支,剩下还要放在仙娘庙日常的开销中,有多少钱就做多少事,比如今年我们就把庙外的厕所重新整修了。

从张裕祥的话中我们可以得知,首事会到处募化缘款,一方面给仙娘祝寿是为自己积累功德;另一方面也对捐助者欠下了“债”,因此需要竭尽全力来对待献戏活动以“还债”。

(三)“演戏的”:演员

演员是献戏活动的重要在场者,他们赋予献戏活动两层意义:第一,“献戏”作为一种商业演出,对表演者来说,“演戏”是一种职业,一种可以赚钱的买卖,是一种图生存、求发展的手段。因此,为了争取更多的演出订单,剧团除了在演戏上下功夫之外,还会赠送锦旗给当地庙宇,这样既拉拢当地庙会首事,又为自己做了一个广告。第二,借助“献戏”活动,将民间艺术反哺给民间。“献戏”演出的内容、形式都来源于民间,在现代化社会中,民间艺术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借助民间力量进行传播。通过民间庙会“献戏”的形式,在临时搭建的戏台子上,在演员的说学逗唱中,民间艺术完成了反哺之举。源自民间的曲艺活动通过庙会“献戏”返还给民间,这种依靠民众自身力量而不单纯依靠商业或行政干预,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实现民间戏曲曲艺的发展。某种意义上看,也许可以将其看作表演者的文化自觉,表演者在赋予献戏商业性意义的同时,也使这些戏曲曲艺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传承。[3]

(四)“看戏的”:观众

按照接受美学理论的观点,任何舞台艺术都离不开观众,只有在观众与艺术作品的互动交流中,艺术创作整个过程才算完整。在“献戏”活动中,“看戏的”的观众是一个重要的“在场者”,他们体现了“献戏”活动的娱乐功能和社交功能。仙娘庙“献戏”的观众大多是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大部分是仙娘庙附近的村民,平时忙于家事、农事或外出打工,相互之间少有走动,亲情关系、朋友情谊逐渐疏远,加之也没有过多日常娱乐活动,而庙会献戏,正好搭建起一个聚会交流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这个缺陷。“献戏”为喜好戏曲的民众,主要是中老年群体,提供了一个近距离观赏的机会,并营造了一种热闹的氛围。而对大部分不懂戏的年轻人来说,“看戏”就是图个“热闹”,相比“观戏”本身更能吸引他们的,或许是能与身边的人聊聊天、拉拉家常、侃侃戏,以此了解自身在这一群落中的身份和位置,从而获得极大的认同感和精神满足。从这个意义上说,戏台下的观众席俨然成为当地民众社交和娱乐的活动场。

四、结语

仙娘庙献戏活动作为一种地方性的民俗活动,肩负着祭祀功能,为献戏者提供敬神祭神、纳福祈平安的时间与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献戏者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同时,这种民间艺术反哺民间的行为,除了为自身发展寻求一种出路外,还为民众创造了一个社交、娱乐的活动场。不同献戏者——资助者、首事会、演员、观众,在“献戏”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和需求是不同的。他们把“献戏”活动看作一个文化符号,并结合各自的生活体悟与理解,赋予其不同的文化意义。作为村落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生活事件,庙会及献戏活动更多地表现为献戏者对生活的体悟和理解,以及由此引发的生活表达。要理解庙会献戏就必须回归到献戏者的生活现场,解读献戏者基于生活体悟赋予献戏的多重意义及不同表现,也许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庙会献戏与献戏者生活之间的内在关系。

[1]文忆营.目连戏研究论文集[M].长沙:艺海编辑部,1993:16.

[2]薛娟.论学校场域中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D].郑州:河南大学,2009.

[3]李向振.庙会献戏与村民生活的表达——以安国药王庙会为个案[J].民俗研究,2013,(4):124-131.

责任编辑:朱学平

·苏区研究·

主持人语: 随着苏区史研究的广泛开展,宏观层面的苏区政权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但从微观层面剖析苏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比如社会群体的利益重构、财政预决算制度的制订和实施、领导人思想的变化、弘扬红色文化的实现途径等等,仍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龚子方的《论中央苏区时期的利益重构》探讨了中央苏区时期社会各阶层的利益重构;谢志明的《中央苏区财政预决算制度论析》梳理了中央苏区财政预决算制度的发展轨迹及重要影响;周金堂、李春耕的《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的社会工作思想浅析》对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社会工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任继众的《弘扬红色文化和学校德育建设的若干思考》结合当前赣南学校悄然兴起的“苏区红色文化热”的典型实际,探讨了红色文化进校园的现实价值及主要途径,这四篇文章结构清晰、材料丰富、论证严密,对细化和深化苏区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魁

The Cultural Cognition and Behavior Expression of Hakka Temple Opera with the Players

YANG Lin, WU Shaoliang

(TheSchoolofMusic,GannanNormalUniversity,Ganzhou341000,China)

Xian Niang temple fair, in Qi Li town Ganzhou City, the activity of Hakka temple has been restored to the player's real life. Through the history analyzing of the Xian Niang Temple in Qi Li town and the process of having cultural significance by the specific issues and the player, we interpret the living essence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temple opera.

Hakka temple opera; Xian Niang temple fair; culture cognition; behavioral expression

1004-8332(2016)02-0012-04

2016-02-01

10.13698/j.cnki.cn36-1037/c.2016.02.005

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4yjc760068)

杨林(1984-),女,江西赣州人,赣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客家舞蹈研究;吴绍良(1989-),男,山东临沂人,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民间舞蹈文化与舞蹈教育。

G112

A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6.1037.C.20160411.1114.021.html

猜你喜欢
庙会剧团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元宵节,逛庙会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欢迎加入“蓝狠狠小剧团”
回到“风”中——评《行好:乡土的逻辑与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