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文
针刺配合温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秦文
福建省南平市人民医院针灸科(南平 353000)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艾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30例和药物组28例。药物组采用降糖、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针灸组在药物组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两组均以10天为一个疗程,2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针灸组总有效率86.67%,药物组总有效率67.86%,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可改善膀胱残余尿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针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能明显改善症状,减少膀胱残余尿量,疗效优于甲钴胺肌肉注射。
关键词: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针刺;艾灸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iabetic neurogenic bladder,DNB)是由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累及自主神经尤其是副交感神经障碍所引起的排尿反射异常、膀胱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尿无力、尿潴留,中医认为该病多属“癃闭”“淋证”范畴[1],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长期尿潴留可引起尿路感染、输尿管扩张、肾功能损害。40%~85%的糖尿病患者可出现此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笔者近年来开展针刺配合温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病,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本研究病人均为我院门诊及内分泌科住院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58例病例分为2组,其中针灸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53~78岁,平均62.1岁,糖尿病病程5~30年,平均13.7年,并发膀胱病变6天~4.1年;药物组28例,男13例,女15例,年龄52~79岁,平均63.9岁,糖尿病病程7~26年,平均11.3年,并发膀胱病变7天~4年;以上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中医诊疗标准制定[1](1)病史: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2)临床表现:①症状:小便不利甚或点滴不出。小腹胀满或胀痛。小便不甚赤涩,但淋沥不已或张力性尿失禁;②体征:耻骨上触诊饱满或充盈有包块,叩诊呈浊音。(3)理化检查:B超检查膀胱残余尿量>100ml。(4)无严重心、脑、肝、肾及造血系统疾患,排除前列腺肥大、尿路梗阻和外伤等其它原因所致的排尿异常。
1.3治疗方法所有病人给予糖尿病饮食,定期监测血糖,及时调整用药,使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空腹血糖<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合并高血压、高血脂者分别予降压、降脂治疗,尿路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同时鼓励病人定期排尿,无论有无尿意,每隔2~3小时排尿1次,有严重尿潴留或尿失禁者配合留置导尿。两组病人治疗期间均不使用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前后均B超检查膀胱残余尿量。
1.3.1针灸组取穴:关元、中极、水道、阴陵泉、三阴交。肝郁者加太冲,血瘀者加血海,脾虚者加足三里,肾虚者加太溪。操作方法:病人取仰卧位,先叩诊下腹部,检查膀胱的充盈程度,以便决定下腹部穴位针刺角度和深浅,切勿损伤膀胱。选用华佗牌0.30mm无菌不锈钢毫针(苏州医疗用品厂生产),皮肤常规消毒,中极向曲骨方向透刺至曲骨,双侧水道向曲骨方向斜刺约1~1.3寸,关元向下斜刺0.8~1寸,小幅度捻转提插,使针感向会阴部放射并引起小腹收缩、抽动为佳;其余穴位直刺,按证型不同补虚泻实,用华佗牌G6805-2A型电针仪(苏州医疗用品厂生产),左右水道穴接一路输出,关元、中极接一路输出,采用低频疏密波,以病人舒适为宜,每次30分钟。同时点燃约25 g大小的艾炷放入自制的12×10cm温灸盒中,置于下腹部正中进行温灸,使关元、中极、水道诸穴处于温灸之内,以皮肤潮红为度,及时调整灸温,避免皮肤灼伤。每日1次,10次一个疗程。休息7天后继续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3.2药物组甲钴胺500μg(日本卫材制药)肌肉注射,每日1次,10次一个疗程。休息7天后继续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疗效评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膀胱残余尿量<50ml或残余尿减少75%;有效:临床症状改善,膀胱残余尿量<100ml或残余尿减少50%;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者。
2.1疗效评定结果依据上述疗效评定标准,治疗2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两组的显效率比较,P<0.01,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P<0.05,提示针灸组的疗效优于药物组。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疗效统计 (例,%)
2.2两组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测定比较治疗前后比较,针灸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药物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间治疗后比较,显著性差异(P<0.001)。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测定比较 (例,±s)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是由于糖尿病导致的慢性泌尿系统并发症。40%~85%糖尿病患者可并发此症。正常储尿和排尿过程需要膀胱和尿道平滑肌及尿道外括约肌中的横纹肌之间精确协调,储尿期尿道处于收缩状态,抑制尿液排出,而排尿期尿道处于松弛状态,促进尿液排出。尿道平滑肌由交感、副交感神经支配,而尿道外括约肌由躯体神经支配。若神经支配方面受到损害,必导致尿道收缩或松弛功能受损,排尿障碍。尿潴留及输尿管膀胱开口的神经性损伤,使其开口的活瓣作用丧失,尿液反流引起肾积水,肾积水长期压迫肾实质可导致肾衰竭。治疗上应积极控制血糖,避免支配膀胱和尿道的自主神经进一步损害,改善或恢复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功能[2]。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据其证候表现,属中医“窿闭”“ 淋证”范畴。《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认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排尿通畅有赖于肾气和膀胱的气化作用,若二者气化失常,可致膀胱开阖失权,排尿障碍。患者消渴病日久,耗伤肾阴,致虚火亢盛,热灼膀胱,或久病阴损及阳,阳不化气,“无阴则阳无以化”,“无阳则阴无以生”,致膀胱气化不利,开阖失司;排尿通畅还依赖于三焦的气化及肺的宣降、脾的运化、肝的疏泄。水液代谢异常,可导致本病。故本病以肾虚为本,气滞、血瘀、湿阻为标。治宜补肾健脾,行气利水。遵“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取穴原则,近取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之关元、中极,中极为膀胱经募穴,募穴是脏腑经气结聚胸腹部之所,可调理下焦,清热利湿,关元为小肠之“募穴”,为一身元气所居之处,能补肾壮阳,调理气血,再配胃经之水道,在针刺的基础以灸盒温灸,能温补下元,促进膀胱气化;远取足太阴脾经阴陵泉、三阴交,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合穴,可治六腑病证,三阴交还是足三阴经之交会穴,足三阴经脉皆循行少腹或阴器,取之能通调下焦之气机,行气利水,排尿正常。且低频疏密波的电刺激可改善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功能,减少残余尿量。
针刺配合温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疗效优于甲钴胺,患者依从性好,未发现不良反应,可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中医诊疗标准[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4):365-368.
[2]翼明,史本康.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 山东医药,2010,50(46):112-113.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1.047
文章编号:1003-8914(2016)-01-0092-02
收稿日期:(本文校对:刘心红2014-12-14)